当脑神经信号实时转化为机械臂的精准轨迹,温州少年脑控赛场直通未来星海。7月27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选拔赛暨NeuroMaster脑科学人工智能挑战赛温州市选拔赛在市建设小学七都分校开赛,75支队伍225名中小学生用脑电波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的边界。当日赛事,温州市南浦小学“觉醒联盟”战队夺得小学组冠军,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XI”战队摘得初中组冠军。
本次大赛由中国电子学会指导,鹿城区委宣传部(网信办)、鹿城区教育局、鹿城区科学技术协会、《好学少年》联合主办,旨在推动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
不同于传统机器人比赛,本次赛事以“火星救援”为主题,将脑科学、机械搭建、编程控制与团队协作深度融合,堪称现实版“流浪地球”。比赛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每支队伍3人,比赛时间5分钟,两场比赛以最高成绩为准。
“看,我们的参赛选手化身‘星际救援队’,在模拟火星地貌的场地上,完成两大核心任务。”赛事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每组选手先通过头戴脑电设备,集中注意力控制机械手臂,精准抓取“能量块”并放置到指定位置,搭建通往“火星基地”的桥梁;而后团队需要编程调试自动巡线小车,让其沿搭建好的桥梁线路自主行驶,将“能量块”运送至“发射站”,再安全返回基地。
“前者过程不仅考验专注力,更要理解脑电波信号与机械动作的转化原理;后续小车的路径规划、避障算法与机械结构稳定性,则将直接决定任务成败。”该工作人员说。
现场赛事如火如荼,选手们都屏气凝神,一人佩戴脑环、一人操作机械手臂、另一人观察电脑屏幕数据协调动作,合力在5分钟内令机械手臂灵活抓握小球和方块,放到指定位置,并完成板面的抓握。
完成一系列任务并非易事。“哎呀!上午机械手把球给弹飞了,下午脑控又慢了一步,两次都没有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水平。”一组队员操作失误,沮丧下场。
一些队伍则顺利完赛,孩子们兴奋得蹦蹦跳跳:“我想给全校同学都展示一下这个厉害的‘黑科技’。”“我们三个人真是黄金搭档。”
“这不是简单的编程比拼,而是脑科学与AI的深度融合。”承办方浙江强脑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选手佩戴的非侵入式脑环设备能实时捕捉脑电信号,专注力越强,机械臂的响应速度与精度越高。“所以特别考验孩子的脑控能力和团队配合。”
作为教育部认证的“白名单”赛事,WRC世界机器人大赛被誉为“机器人界的奥林匹克”,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吸引全球30万选手参与。本次温州赛事吸引了75支队伍225名中小学生参加,表现特别优异的队伍将有机会直通全国锦标赛,向世界级舞台发起冲击。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温州市南浦小学“觉醒联盟”战队和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XI”战队分别夺得小学组和初中组冠军,市建设小学“机不可失队”和“老六队”分获小学组亚军和季军,另外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齐霞队”摘得初中组季军。小学组最佳组织奖为温州市建设小学、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初中组最佳组织奖为温州市实验中学。
冠军战队“觉醒联盟”由南浦小学洪子歆、金奕潇和陈玠冰组成,三个小选手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科技赛事。“我们平时集训成绩就很好,觉得很有意思,并要努力为我们学校争光!”小姑娘陈玠冰响亮地说。
温州市实验中学信息科技教师任芷乐此次带领集团校8支队伍24名同学参赛。在她看来,本次赛事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新颖,带给学生们全新的尝试和思考。该校夺冠的“XI”战队成员由陈俊希、张凯迪和叶瀚文组成。“在前期赛事训练中,通过不断的测试和摸索,我们总结了经验,三个人配合默契。”张凯迪说。
和数十位家长一样,温州市建设小学小高桥校区林朗霁妈妈在家长等候区耐心等待了一整天。“孩子喜欢,就去尝试吧!我们做家长的全力支持。”她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孩子专注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有好处。
本次赛事,裁判组按规则手册严格评分,裁判长毛献钧欣喜地发现,温州赛区冒出了不少“拔尖的种子选手”。优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磊认为,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未来科学家”的成长礼。“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触摸前沿科学,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用团队力量突破极限。”
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单位,温州市建设小学(集团)副校长项雅丽表示,学校始终将科技与人工智能教育置于重要位置。 她相信,这样的赛事活动,能令越来越多的孩子萌发对科学的热情,推动他们在科学探索的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近年来,鹿城区秉持“科教融合、育人为本”理念,全力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未来,该区将继续深化“以赛促学、以学促用”模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25期
“好学”记者 华晓夏
编辑 子衿
审读 朱彤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