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跨界拥抱AI,首款智能眼镜量产出海 瓯海眼镜“智”造破局

2025-08-06 21:43 温州都市报 

搭载1300万像素的摄像头,内置AI助手MEMO大语言模型……日前,全市首款融合拍摄、通信、AI服务等功能的可穿戴终端——AI智能眼镜Looktech正式量产。接下来,这批产品将从瓯海产生,陆续销往北美市场。

“这是瓯海眼镜产业有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次有力探索。”瓯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谢东表示,强化数智技术运用是传统产业跃升的关键之一,眼镜产业的升级进阶,将为当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生动的实践样板。

数十年行业深耕,积蓄厚积薄发底气

眼镜作为瓯海传统支柱性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以家庭作坊为主。此后,依托温州民营经济的活力,眼镜企业开始规模化发展,逐步从代加工转向自主品牌制造,并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与一批国际著名眼镜品牌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经过40余年的深厚产业积淀,瓯海眼镜已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先后获批“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等称号。目前,全区共有眼镜上下游企业1000余家,培育出IDENTITY、NoBody、SECG等超150个自主品牌,19家企业获评“浙江制造”品字标、7家企业获评政府质量奖。2024年实现总产值超170亿元,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我看来,瓯海眼镜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形成了高度协同的产业集群。”瓯海区眼镜行业协会秘书长林步春说,基于完备的产业链,无论是设计研发、模具制造,还是装配、检测,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化企业支撑。这意味着,任何一款眼镜,都能在瓯海快速找到配套资源并高效完成生产,也正是这种集群效应,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让瓯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眼镜产业的“超级工厂”。

主动拥抱技术融合,实现“跨界破局”

“传统眼镜与科技的融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温州市瓯海眼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瓯海眼镜公司”)在传统眼镜制造领域深耕30余年,是瓯海第一个尝试跨界融合的企业。公司总经理王风华坦言,“自我革新”是基于对未来产业发展作出的准确预判,无论是应对成本上升,还是参与国际竞争,智能升级是破局的必经之路。

2024年,瓯海眼镜公司与浙江回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回车科技公司”)建立合作。为此,瓯海眼镜公司专门成立“未瞳事业部”,投资1500万元打造智能生产车间,并组建电子工程队改造生产线。

走进瓯海眼镜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个个精密的眼镜零部件经强吸力的除尘处理后,沿着传送带精准输送到各个工位,激光精准定位,焊点均匀牢固,机械手臂来回移动,随后工人们忙着组装、抽检,经过数十道工序后,眼镜源源不断产出。

智能生产车间负责人张锐介绍,AI智能眼镜生产制造的严苛程度是传统眼镜的10倍。以光学模组的安装为例,误差值需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而且点胶路径还要严格匹配微型结构。单纯依靠人工操作根本无法实现,必须借助智能化设备,“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带来的变化是长期且可持续的。未来,这条生产线有望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其他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

“这种传统制造+科技创新的组合拳,才是真正打开市场的玩法。”回车科技公司负责人易昊翔说,Looktech与传统眼镜工厂的探索,本质上是“1+1>2”的双赢合作。科技公司有核心技术,但在产品外观和实用性上往往会走一些“弯路”,借助传统制造企业丰富的生产经验,能够很好地弥补产品落地时的短板,“打个通俗的比方,我们搭建了一个智能引擎,瓯海眼镜给它配上了最舒服的座椅和炫酷的外壳,最后到用户手上的产品兼具科技感和体验感。”

多方联通,加速智能眼镜产业腾飞

Looktech正式量产的背后,不是瓯海眼镜公司一家企业的大胆尝试,而是瓯海眼镜产业整体向“智造”迈进的一次勇敢冲锋。

瓯海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深化与属地眼镜头部企业跨界合作。今年6月落户瓯海郭溪街道西陶小微园的智能穿戴设备企业辰芯(温州)科技有限公司的首款产品将有望在本月实现量产。不仅如此,瓯海经济开发区还通过牵头成立中国(瓯海)眼镜小镇设计师联盟、与院校合作共建“眼健康产学研基地”等举措,不断提高眼镜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从技术、制造、市场到政策,瓯海正围绕人工智能眼镜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产业闭环。谢东表示,未来,将加速推动先进科技与传统制造深度融合,助力眼镜产业等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温都记者 陈恩欣

编辑 陈东升

审读 郑凌

责编 潘贤群

监制 王冰

▲《温州都市报》2025年8月7日03版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