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潮与坚守——这位苍南“楠哥”把热爱熬成传奇

2025-10-15 15:41 掌上温州客户端 

近日,“浙 BA”的热潮如夏日热浪般席卷浙江大地,篮球场上的苍南“南哥”们,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搜明星”。而在苍南金乡,也有一位民警一直高居“社区热搜”前列,他是苍南县公安局金乡派出所民警陈家楠。因为群众的信赖,39年来,金乡“楠哥”的热度从未下榜。

“楠哥,李大爷家水管坏了”“楠哥,租客登记需要帮忙”……9月的金乡街头,58岁的陈家楠刚结束反诈宣传,警服后背还沾着秋阳的温度,裤袋里的手机又此起彼伏响起来。在群众眼里,这位从1986年就穿上警服的老民警——他用近四十年光阴,在1.5万常住人口、5000余名外来务工者和200余家重点场所的“责任版图”上,写下最鲜活的基层警务注脚。

“楠”喃细语把生疏道成牵挂

金乡派出所的同事都说,陈家楠的“社区熟度”是刻在骨子里的。哪家独居老人该送降压药了,哪间出租屋最近换了租客,哪段背街小巷的路灯忽明忽暗……这些琐碎细节,都藏在他兜里那本翻得发旧的笔记本里。“社区警务不是坐办公室看报表,得把‘生面孔’处成‘自家人’。”这是他常跟年轻民警念叨的话,更是他用39年写就的“工作哲学”。

面对辖区内多民族居民共生的情况,尤其是初到异乡的少数民族群众,陈家楠总能以最妥帖的方式搭建信任的桥梁。每当有新的少数民族同胞入住,他会带着一本“民情笔记本”上门,主动上门走访调查,用拉家常的方式拉近距离。他仔细记录下对方初来乍到遇见的生活困惑,倾听其务工就业的难题;更将少数民族政策转化为“过日子的道理”,让远在他乡的同胞感受到“被尊重、被惦记”。久而久之,“有事找楠哥”成了辖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共识,也让社区治理有了“同心同向”的力量。

“楠”事速办把等待熬成守望

户籍窗口的锦旗会褪色,但藏在背后的故事永远滚烫。2019年寒冬,金乡派出所户籍大厅里,一面绣着“为民办事关怀备至 为民排忧情深似海”的锦旗,映着夏女士泛红的眼眶。她紧紧握住陈家楠的手,反复说着“孩子终于能上学了”——这面锦旗背后,是陈家楠为一名养女落户奔波的 28 个日夜。

2010年,夏女士夫妇收养女弃婴,因不熟悉法定流程,孩子的户口成了“悬案”。眼看入学期限临近,夫妻俩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陈家楠。了解情况后,他立刻梳理落户所需的 12 项材料,白天走访村居核实收养细节,晚上在派出所整理户籍档案,常常忙到深夜。同事见他捂着胃核对材料,劝他歇一歇,他却只是就着温水啃一口凉透的馒头:“孩子的学业等不起,我这点累不算啥。”最终,在他的奔走协调下,所有手续办结,女童真容顺利落户,那句“谢谢”,成了他冬日里最暖的慰藉。

“楠”力护航把责任扛成星光

每年征兵季,陈家楠的办公桌上都会贴张手写标语:“青春许国,戎装为家”。作为所里的征兵政审负责人,他常说:“政审不是卡条件,是给年轻人的梦想搭梯子。”

2024年夏天,20岁的小刘为参军犯了难——祖辈的证明材料缺失,眼看报名截止日期临近。陈家楠拍着胸脯说:“走,我陪你去重庆补材料。”两千多公里的车程,两天一夜的颠簸,他在石柱县公安局档案室里翻找了整整三天,终于找到关键证明。返程时,小刘攥着补齐的材料说:“楠哥,我一定不负期望。”他笑着拍拍年轻人肩膀:“家里有我们守着,你只管往前闯。”

“楠”题攻坚把隐患化成平安

2025年3月,苍南县某工艺品厂负责人杨先生急得直搓手:转型后剩下的700斤硫酸无处回收,企业注销卡了壳。陈家楠翻出通讯录,开始了一场“跨区域寻药”——苍南、龙港、温州,他挨个联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打了无数通电话,跑了几十家企业。当终于找到愿意回收的合作方时,杨先生握着他的手说:“您这是帮我们搬走了‘定时炸弹’啊!”

如今,58岁的陈家楠依旧每天清晨准时到岗:流动人口登记本上,他的字迹工整清晰;场所安全检查单里,每一项都标注着“已整改”“需跟进”;防诈宣传现场,他仍会站在最前面,用沙哑却有力的声音讲解案例。有人劝他“快退休了,别太劳心”,他笑了笑说:“这身制服穿一天,就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一天。”

近四十载春秋,陈家楠的警服沉淀了颜色,眼角的皱纹爬上了脸颊,可他的脚步始终朝着群众需要的方向。没有惊心动魄的破案故事,没有鲜花簇拥的表彰仪式,他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坚持,在基层警务的方寸天地里,把“人民公安”四个字,写成了群众心里最踏实的温暖注脚。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