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少年|从京剧社团到央视舞台,国风少女戏韵流光

2025-10-13 08:59 掌上温州客户端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练功房中,一位女孩手持鸳鸯双剑、正踩着圆场步伐,字正腔圆地唱着京剧《霸王别姬·劝君王》片段。这位眼神专注、身段舒展的小“虞姬”,是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林千瑜。从学校京剧团,到央视戏曲春晚,再到大湾区舞台,小票友与国粹双向奔赴,一路星光绽放。

林千瑜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校京剧团成员,校啦啦操队成员。曾参与2023年央视戏曲春节联欢晚会、“戏从温州来”系列活动。

曾获奖项:

市中小学艺术节戏剧比赛戏曲组二等奖;2024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青年戏剧月“中国戏曲小红梅荟萃”项目集体节目组“小红梅金花”第一名;浙江少儿戏曲小金桂荟萃温州选拔赛“银花”称号,省中小学健美操(啦啦操)锦标赛自编花球啦啦操三等奖;浙江省学生美育成果展示舞蹈类一等奖;2025魅力舞者全国精英赛获舞蹈特金奖。

A3 (1).jpg

戏韵启蒙:梨园种子悄然发芽

当同龄孩子还沉浸在动画片的奇幻世界时,一年级的千瑜却和妈妈穿梭在温州大剧院的戏曲专场。京剧的铿锵、越剧的婉转,构成了她独特的童年记忆。这么小的孩子对舞台上的唱念做打会感兴趣吗?千瑜妈妈说:“一开始只是想带着孩子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没想到孩子都能安安静静看完一整场演出。” 

这份不经意的熏陶,如同一颗深埋在土壤里的种子,在广场路小学的京剧课上悄然发芽。二年级第一次京剧课堂上,其他孩子对陌生的京剧唱腔感到新奇时,千瑜却像遇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一头扎进了咿咿呀呀的戏韵中,也成了校京剧团指导老师侯加眼中那个特别的孩子。从此,京剧成了她生活的背景音,放学路上哼着唱段,就连洗澡时都要放声唱几句。“以前看京剧,只是被漂亮的戏服和帅气的武打动作吸引,但在课堂上,听到老师高亢激昂荡气回肠的唱腔时,看到锣鼓声响彻生旦净末丑一个个粉墨登场时,我被震撼和折服了,从那时候起,我真正爱上了京剧。”千瑜说。

A41.jpg

破茧绽放:社团淬炼引发蝶变

曾经的千瑜,是个内向胆小的孩子。加入学校京剧社团开始练基本功时,吊嗓子、走台步、翻跟斗,时常没练两下,眼眶就红了。此时,京剧社团老师侯加和黄云龙总会温柔地站在她的身后:“没关系的,老师在这里保护你,不要害怕。”在老师们的耐心引导下,千瑜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渐入佳境,扮演的角色也从跑龙套,逐渐站在了舞台中央。

“台上一步,台下百步”。京剧的学习从无捷径,唱腔、身段、眼神,每一项都要反复打磨。提起多年前学校社团排演京剧《沙家浜》的经典片段《智斗》那个剧目,千瑜仍记忆犹新。那回,她接下了阿庆嫂这一角色,也是第一次遇到一段16拍的唱词。“那一段唱词练习了无数次,怎么也接不上气,偷偷哭了好几回,好在侯老师一直在旁边鼓励我,带着我找节拍、练气口,还帮我找伴奏带辅助练习。”在侯加眼里,这个小徒弟身上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儿,不论唱词还是动作,总是会迎难而上死磕到底最终完美呈现。

为了剧情需要,小小年纪的千瑜,时常要穿上土灰色系的布衫,画上老年妆容扮老旦,但千瑜从不抵触,也不挑角色。她说:“花旦有花旦的魅力,老旦有老旦的韵味,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需要全力以赴就好。”

上世纪90年代,在学校资深京剧票友胡爱平老师的推动下,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开设京剧兴趣小组,2008年,正式更名为广场路小学少儿京剧艺术团,并逐渐将京剧纳入学校特色课程体系,聘请温州地区知名艺术家担任京剧指导师,带领学生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该校京剧团成绩斐然:2012年,登上奥地利金色大厅;2016年,被授予温州市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3年,京剧团成员登上央视戏曲春晚舞台,并参与温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戏从温州来”全国巡演;2024年,京剧团登上粤港澳大湾区舞台,斩获集体节目组“小红梅金花”第一名、“小杜鹃金花”一等奖,有效推动了京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在校京剧社团老师们的带领下,千瑜自信地登上了央视戏曲春晚和大湾区的舞台并斩获奖项。千瑜妈妈感慨:“感谢学校为孩子们创设的各种舞台和历练的机会,曾经胆小的小千瑜,如今能在聚光灯下,舒展自信地表演,我真的特别欣慰。”

A2 (1).jpg

温暖传递:“文艺明星”暖心之举

在学校,千瑜是公认的“文艺小明星”,除了在京剧方面表现出色,舞蹈、啦啦操、书法等比赛也频频获奖。

每次学校有文艺活动,千瑜总是最热心的组织者,带领同学们一起排练。上学期班级承办一个主题晨会,需要表演一段情景舞蹈,几个没有舞蹈基础的同学,节奏总是对不上。千瑜主动站出来,担任小老师帮同学反复磨动作,最后晨会表演特别成功。“千瑜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默默温暖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班主任张瑞环如是说。

因为孩子的热爱,妈妈苦心研究京剧扮相,如今俨然成了孩子的化妆小助理,爸爸则从一个“京剧小白”,硬生生被熏陶成票友,父女在家时常能对唱上几句。现在,“京剧接龙” 成了一家人茶余饭后的小游戏,戏韵笑声里满是温馨。

 “听到《霸王别姬》,我会不禁潸然泪下,唱到《穆桂英挂帅》就不禁精神抖擞。” 千瑜说,京剧带她了解了历史,慢慢读懂了什么是“戏和人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未来,我想我会一直热爱这个舞台,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京剧这项国粹。”

推荐封面少年微信联系我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34期

“好学”记者 石霖

编辑 子衿

审读 朱彤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03B20251012C.jpg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