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来了|张清宇:十年媒介素养教育,“新”火铸“铠甲”

2025-09-23 11:30 掌上温州客户端 

1740377288422.jpg

编者按:当近2亿未成年人在数字浪潮中成长,当95%的小学生成为“网络原住民”,2022版语文课标15次提及“媒介”的时代意义便愈发凸显。面对触网低龄化的浪潮,如何为孩子擦亮辨识信息的慧眼、披上抵御风险的铠甲,已成为一道时代命题。为此,《好学少年》对话温州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先行者与专家学者,试图拨开信息海洋的重重迷雾,与教育工作者一道,引领年轻一代理性航行、从容乘风破浪。本期通过对张清宇老师的专访,解码其十年探索之路背后的宝贵经验。


 人物名片    

  张清宇 温州市实验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兼府东校区二年级语文组教研组长。曾被评为温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曾撰写《打开“新闻世界”大门》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所负责、执笔的课题、论文曾多次获温州市、区一等奖;在温州市小学语文“一师一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进行示范课和讲座分享30余次,指导学生征文获奖和发表20余篇。
A2.jpg

“老师说过,抽烟是不对的!改成握拳,我觉得很好!”

“我看过鲁迅的照片!书里面他就是这样的,这是事实呀!为什么要改啊!”

“我觉得有些大人想法太复杂,好多我喜欢的动画片都被他们举报没了!”

………

这是近日在温州市实验小学语文老师张清宇课堂上发生的一幕。天真可爱的二年级小朋友们围绕“鲁迅夹烟墙面被游客投诉”这一新闻事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新苗吐绿,雏凤清声。望着眼前这群自信从容的小学生,一抹笑容在张清宇的嘴角漾开。她的思绪不禁穿越时光,回望那条长达十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探索之路——曾经的“新”火微光,如今已照亮了一方天地。

A3.jpg

破土而出:
搭乘“信息直通车”,探索媒介素养

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时代,新媒体正在深刻地重塑着现实生活。当下的小学生,伴随着网络的快速飞腾而成长,电子产品及其各种信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然而,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小学生并不完全具备自行捕捉、辨别、运用的能力。“过去十年,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与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始终存在着错位。”张清宇说。

面对这一时代课题,温州市籀园小学率先推出“信息直通车”课程,尝试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而曾长期在这所学校执教的张清宇,作为这门课的任教老师,也自此走上了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索之路。

A4.jpg

张清宇在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分享“信息直通车”课程

张清宇介绍,“信息直通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综合课程,按照年级特点设置不同教学内容。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和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全面、终身发展服务。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张清宇和老师们逐步摸索出“信息直通车”课程的新课型,并将其校本教材编写成册。“那之后,我不断在各类活动和会议中推介‘信息直通车’课程,希望让更多人看见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让更多孩子受益。”她说。

开枝展叶:
成立少年新闻学院,活动方兴未艾

随着“信息直通车”课程的成熟和推广,籀园小学在2017年6月成立了少年新闻学院,张清宇被任命为院长。学院下设采编、评论和播音主持等部门,面向四至六年级招生。

A5.jpg

尽管进入学院需通过笔试与面试的双重筛选,考场却依旧挤满了学生。看着自己曾经教导过的学生自信沉着地播报、评述新闻,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张清宇的欣慰之情难以言表。

少年新闻学院成立后,小记者们在张清宇的带领下穿梭于校园各个角落,承担校园活动的报道任务——校庆时采访校长、老教师、毕业的学长;大队委竞选时,采访大队委如何平衡学业和工作关系;校运动会时,模仿亚运会、奥运会形式召开新闻发布会……

A6.jpg

2017年11月11日,全国家庭实验室学校联盟成立仪式上,小记者采访温州市籀园小学校长金子翔

张清宇回忆,在一次全国家庭实验室联盟成立仪式上,当北大附中原副校长、特级教师张继达被一群身穿红马甲、自信大方的小记者团团围住时,他们提问从容、举止得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回京后特意写了致小记者的一封信:很高兴也很羡慕你们有那么好的课程,同样高兴的还有接受了你们的采访……有这么好的学校和老师护航,加上你们自己的刻苦,你们一定会有美丽的明天。

A7.jpg

少年新闻学院小记者采访北大附中原副校长、特级教师张继达

那一刻,她仿佛看见——少年新闻学院的种子,已开枝展叶。

拔节生长:
依托媒校共建,打造教育新模式

那些年,少年新闻学院蓬勃发展,学生实践活动十分丰富。不过,张清宇逐渐意识到,要想行稳致远,亟需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于是,她邀请温州都市报资深媒体人与校领导共同研讨,历经反复探索与实践,最终构建出“三阶五力”式媒介素养课程体系。

“三阶”即为递进式的三个层级,即通过“信息直通车”课堂教学,到学校少年新闻学院基地学习,再到媒校共建,牵手温州都市报资深记者、编辑进行专业教学,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媒介素养学习空间。

A8.jpg

“五力”分别为媒介认知力、获取力、评判力、传播力和社交力。在培养媒介获取力方面,张清宇引导学生多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专业媒介获取信息,指导学生读报纸、看电视新闻,特别是多关注科技、教育、文化、军事、体育等方面的新闻,多关注正能量的新闻。而媒介评判力,她认为是“五力”中非常重要的能力。近些年,新媒体短视频铺天盖地,各种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它们或情节失实以偏概全,或为吸引流量不惜违背公序良俗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她在课堂上结合具体案例讲解虚假新闻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甄别、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她说,要给青少年一件媒介素养的铠甲,保护他们不被信息的巨浪所伤,提高面对海量信息的免疫力。

媒介素养课程体系,不仅引导学生如何在信息浪潮中去伪存真,也教会孩子在热点新闻的背后进行冷静思考,不人云亦云。张清宇以当年“丁立人夺冠”一事为例。她指导小记者思考:缘何一座温州城竟能在世界上诞生“棋后”诸宸和“棋王”丁立人?之后,又带领小记者在深入调查温州国际象棋发展的现状后进行反思:为何国际象棋界的“温州热”后继乏力?有关部门该做些什么?

A9.jpg

温州都市报记者给少年新闻学院的学员上课

系统课程体系的打造,也意味着少年新闻学院携手温州都市报正式进入媒校共建新篇章。除每学期都邀请报社资深记者、编辑到学校授课外,大记者还手把手教小记者现场采访,并对小记者采写的稿件进行点评和修改。

据统计,自学校少年新闻学院创办以来,小记者们2次采访温州市两会,3次采访温州国际汽车博览会,3次采访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参加几十场主题采访活动。每年暑期,小记者都会参加报社举办的公益研学活动。优秀小记者经报社推荐,赴北京参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夏令营。

A10.jpg

小记者们采访温州市两会

A11.jpg

小记者们采访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

在“三阶五力”推动下,以少年新闻学院为轴心,以媒校共建为牵引,以“信息直通车”课为圆,媒介素养教育就这样涵盖了全校师生。“学生大大提升了‘新’能力,口头与书面、沟通与合作、分析与思辨等语文素养明显增强,更加自信,也更具家国情怀。”张清宇说,教师大大提升了“新”素养,从跨学科到参与社会事务,更加融入真实生活,更好引领学生学习,自身专业也获得了成长;而学校也从“试验田”到“一片沃土”,由探索到经验,开发了系列课程,形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模式”,带动周边辐射全市。

桃李芬芳:
躬身笃行十载,守护精彩绽放

从2015年执教“信息直通车”课程到如今,张清宇在媒介素养教育这条路上,已经探索了十年。回想这段旅程,虽不乏力竭踉跄之时,但她谈及最多的,还是这一路走来的收获和感动。

A12.jpg

张清宇本身是一名语文老师。眼下,语文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已不仅局限于课本、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无限资源和高度发达的手段极大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媒介素养已然成为大语文时代的重要能力。

因此,她将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其中,让她最有收获的是贯穿始终的“生活+真实情境”学习策略。十年来,她带领学生走进真实活动场所,实地授课。她发现,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真实地记录、传播,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种培养媒介素养的模式,叠加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受益匪浅。

学生的成长,无疑是张清宇十年探索中最珍贵的回报。提及孩子们,她的目光温柔而坚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胡馨叶的女孩。她安静内敛,却总默默出现在每一次活动中,坚持为每一场活动撰写稿件,从未间断。”这份无声的坚持,深深打动了张清宇。于是,在一次优秀小记者颁奖典礼上,她特意推荐胡馨叶作为代表登台发言——“她值得被看见,她应当拥有绽放自我的时刻。”在少年新闻学院的一次次历练中,曾经含蓄的少女已然褪去青涩,变得从容明亮。

A13.jpg

胡馨叶和同学课堂模拟采访情境

张清宇还记得有个叫苏子涵的男孩,怀着对新闻的一腔热忱,积极参与组织创建了校园新闻广播站。“记得每天中午,他总会贴在我身边,眼巴巴地望着我审稿,眼神中是他对世界的好奇与期待。”她笑着回忆。

“我要以笔为剑,实现新闻理想!”2013级学生徐豪谦的这句誓言,至今仍回荡在张清宇耳边。作为少年新闻学院的首批学员,他从第一次穿上红马甲、接过学生记者证起,便一路奔赴在热爱的道路上,采访人大代表,报道全国课改会议,成了他的“高光时刻”。2019年,他成为温州都市报的采访对象,从采访者到被采访者,他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成长闭环。“我仍会走在这条通往梦想的路上,永不言败。”他坚定地说。

坚持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张清宇一直坚守在班主任的工作岗位。在过去这一学年中,她利用假期和空闲时间,几乎完成了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家访工作。在她看来,家校社协同共育实为重中之重。“教育不仅在课堂中发生,更应在真实生活中回响”。这是张清宇一直坚持的探索方向。


专家点评

金丹霞 高级编辑,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温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导师

张清宇老师经过多年实践摸索,总结出媒介素养教育“三阶五力”的培养范式,即通过递进的三个层级,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媒介素养学习空间;以“生活+真实情境”“活动+项目化”“学科+跨界”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媒介认知力、媒介获取力、媒介评判力、媒介传播力和媒介社交力等综合能力。

该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完备,涵盖了从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全体学生;充分整合专业媒体资源,丰富教育手段,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使学生真正走出象牙塔,关注社会现实,在了解媒介、使用媒介、甄别媒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独立健全人格的终极目的。

这种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模式值得全面推广。媒介素养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尤其是数字时代,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媒介素养更应从娃娃抓起。为孩子们配备好数字世界里的“指南针”和“盔甲”,帮他们辨方向、防风险、增智慧,善莫大焉!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32期

“好学”记者 夏忠信  实习生 朱晓倩

编辑 子衿

审读 夏忠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施文洪

06B20250921C.jpg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