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响应人” 瑞安一创新之举织密“社会急救网” 急救站三天两例脑复苏创奇迹

2025-09-18 22:10 温州都市报 

温都讯 “别慌,慢慢说!我们马上派车,现在教您救他!”瑞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员对着电话那头的焦急家属喊出这句话时,50岁的患者已经生命垂危。一场与死神的赛跑随之上演。记者昨从瑞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了解到,这已是该市仙降急救站近期创造的第三个生命奇迹。

据悉,在成功完成的3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中,其中2例实现脑功能完全恢复,刷新了当地院前急救的纪录。

第一起意外发生在一天清晨。仙降街道一名男子在吃早餐时突然瘫软在地、丧失意识。接到报警的调度员许琳敏锐察觉异常:“您摸摸他脖子,感受有没有脉搏?”最终判断男子为无效呼吸。许琳一边迅速调度仙降站点急救团队出发,一边通过电话分步骤指导家属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详细讲解胸外按压的动作要领与频率,确保家属规范开展急救,为后续专业救治抢下时间。

急救医生余列杰赶到现场时,患者已无自主心跳,监护仪显示致命性室颤。除颤、呼吸球囊辅助通气、快速开通静脉通道、推注肾上腺素与胺碘酮。经过急救人员高强度抢救,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呼吸,急救团队马上启用心肺复苏机。随后,患者成功恢复窦性心律、对光反射与颈动脉搏动,被安全送至医院,目前已苏醒康复,实现脑复苏。

而2天后的另一场救援更加惊心动魄。当晚9时,一名50岁的男子在醉酒后突发胸痛倒地,口吐白沫。家属慌乱中拨通急救电话,但因过度紧张情绪激动,难以清晰描述现场,调度员张小飞第一时间开启视频通话。借助实时画面,她同步指导家属调整患者体位,判断意识并开展初步心肺复苏,同时调度仙降站点急救团队出发,并联系垟头村村医提前到场衔接急救。

当急救团队抵达时,急救医生余列杰迅速实施电除颤。“200焦耳第一次,充电完毕,闪开!”随着除颤器发出清脆声响,监护仪上的波浪线逐渐变得规律。护士夏富杨同步开通静脉通路,遵医嘱推注肾上腺素。整个流程衔接紧密,仅用 10 分钟,患者便恢复窦性心律、颈动脉搏动与自主呼吸,随后被平稳转运至瑞安市人民医院,目前恢复良好,同样实现脑复苏。

“垟头村案例中村医的及时介入,并非偶然。”据介绍,为了织密“社会急救网”,瑞安市在急救体系方面进行了“调度指挥专业化、社会力量深度参与、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三大创新:联动村医、社区力量,通过培训提升社会急救能力,让“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响应人”,实现院前急救的全民参与。

温都记者 何群芳

编辑 金慧君

审读 郑凌

责编 潘达源

监制 王冰

▲《温州都市报》2025年9月19日03版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