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温州字”,读懂这座城。《说温解字》栏目将通过与温州相关的字(词),带着同学们踏上溯源历史的寻觅之旅,一起探索瓯越山水文脉,领略优秀传统文化。本期解读的关键词——名师。
南宋乾道六年(1170)秋天,34岁的温州考生陈傅良前往都城临安参加太学考试。他从浙江亭码头下船,到驿站还没来得及脱鞋,就被许多闻讯赶来的人团团围住,纷纷求见请教。即使身份贵重如宋高宗皇后的侄子吴琚,也只能着正装持名帖,在驿站里等到天黑。
一位年轻的温州学子,为何受到如同大型“追星”现场式的追捧?只因陈傅良不但是文擅当世的大才子,还是当时公认的“顶流名师”。他的学生中,不但有省试第一名,还有“释褐状元”钱文子;蔡幼学、曹叔远分别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宋宁宗赵扩也是他的学生。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人,是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为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他被人赞为“东瓯理学无双士,南宋文章第一家”,著作《历代兵制》《八面锋》等影响深远。
陈傅良的父亲曾是乡村塾师,他子承父业,很早就开始著书教学,渐渐名气传开。不到30岁时,授徒于温州城南的南湖书社。他富有新意的讲课,让听惯了科举旧学课程的学生犹如进入一个全新世界,引起很大反响,“岁从游者常数百人”。他的文章自成一家,编写的教材论著洛阳纸贵,还流传到外国,极受欢迎。
陈傅良一生虽辗转湖南、福建、杭州等地任职,却一直没有落下教书育人的职业。二十多年的讲学和所著的文章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改变了一个时代的文风,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主张教育要务实、不喜空谈,这也是永嘉学派事功思想的体现,使其得到弘扬与传承。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33岁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馆授徒,34岁入太学,46岁中状元,就此步入仕途。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史学家,在教育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曾担任太子詹事,培养了众多进士,可谓乐清古代教育的“形象代言人”。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春,王十朋创办了梅溪书馆。绍兴十五年(1145)秋季,学子万庠考中了乡选,徐大亨考中“国学选”,吴翼考中“同文馆选”,一时被传为“梅溪盛事”,从此声名大振。
当时,书馆的活动相当丰富有趣:1149年三月三十日(农历,下同),因春日已尽“与同舍送春于梅溪”,28人一起朗诵《三月晦日送春》,然后以年龄为序,依次认领诗中的28字,分韵作诗;1150年七月二十六日,一行12人前往梅溪以南的“巨溪”观水,感悟孟子所说的“观水有术,必观其澜”;重阳节时,19人饮酒会趣堂,“坐客高歌惊四邻”……梅溪书院极大地推动乐清耕读文化的发展,开启南宋乐清的一代学风。它的存续时间也很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乐清英才。
在长期求学与施教的生涯中,王十朋逐渐形成并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他倡导“器识为先”的教育理念,“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认为器识(即器量和见识,相当于德行)先于文艺(相当于文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他强调德育与美育并重,善于借助历史人物讲道理,利用情境进行美的教育。此外,王十朋重视践行所学,提倡尊师重道,教学相长,有教无类。
北宋仁宗皇祐年间,一位名叫丁昌期的饱学之士,在永嘉枫林的醉经堂设帐授徒,兴儒学传师道,使当地文风渐盛,学人蔚起,成为孕育永嘉之学的一方沃土。
丁昌期,字逢辰,世称经行先生。北宋庆历皇祐年间,正值新儒学初兴与发展之际,韩愈所倡导的师道开始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兴起了私人办学之风。许多读书人纷纷筑室聚徒,以教书育人的方式传师道,振兴儒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丁昌期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与追风者。
当时,在温办学的除丁昌期外,还有比他稍早的王开祖与林石。王开祖在郡城华盖山创办了温州首个私学东山书院;林石在瑞安塘岙建有塘岙书塾。由于王、林、丁三人的办学活动都起始于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故被后人合称为“温州皇祐三先生”,他们可以说是温州历史上最早的“民办教师”。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高度评价“皇祐三先生”对温州地方文化所作的贡献,称其是永嘉之学的“开山祖”。丁昌期与家族成员等人都注重“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要求改革弊政,希望下情上达,减轻人民负担,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30期
本版主持:“好学”姐 华晓夏
编辑 华晓夏
审读 徐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