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扎根的深度、一个国家屹立的高度,也是一个社会生长的广度。
8月6日至9日,四集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在央视综合频道和浙江卫视晚八点档连续热播。
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作出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构建起我省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20年来,在“八项工程”引领下,浙江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温州更以瓯越文脉为基,书写下独具山海气韵的文化华章。
连日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观看专题片《文以立心》《文以载道》《文以兴业》《文以化人》四集节目,从中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伟力。全市机关干部集中观看专题片后纷纷表示,专题片全景式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与战略远见,“八项工程”不仅是浙江文化繁荣的基石,更为温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文化绵延不绝
一脉相承赋能时代发展
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文化意味着什么?
专题片铺展一幕幕珍贵画面,在重温历史“名场面”中,将文化具象为可感可知的细节,让大家真切目睹文化如何改变生活、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看了专题片,我最深的感受是:理论与文化高度契合性,是一体两面。”市委宣传部宣传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蔡耀中从中获得启发,“理论不是高高在上的‘孤点’,而是浸润在我们身边的‘文化样态’。学理论、讲理论,要把蕴含其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与文化基因贯通起来,打开党员干部群众对新思想从认识到理解再到认同的通道。”
“文化不仅是精神纽带,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在市文化特派员、温州医科大学教师苏德加看来,文化特派员当如“文化种子”,扎根田间地头,嫁接资源,以敬畏心守护乡愁,以创新力激活文脉,让文化之力生生不息。
透过专题片,瓯海区白象街道文化礼堂管家张文愉仿佛看到了瓯海文化建设的清晰轨迹:从教育课程到娱乐活动,从生活服务到医疗健康,如今的文化礼堂满足了各年龄段群众的需求。
“以前村里想看书都找不到地方,现在不仅图书馆藏书丰富,街道还经常组织文化活动,邻里关系更融洽了,幸福感也提升了。”居民王汉东感慨道。
从古老文脉的赓续到现代文化的创新,从乡村文化的振兴到城市文化的繁荣,专题片的每一帧画面,都牵动着万千基层干部的初心。
枫溪江潺潺流淌60多年,“枫桥经验”在岁月中赓续发展,曾经“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民间智慧,已然生长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看完专题片,我深感‘文’的智慧正是打开基层治理‘死结’的钥匙。我们既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信息共享的文化纽带织密防控网,还要用文化浸润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市公安局鹿城区分局南浦派出所教导员陈晓丹说。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史,堪称一部以企业家精神驱动变革的奋斗史。而伴随“温州模式”应运而生的“四千精神”,更彰显“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连日来,温州不少企业组织员工收看专题片。安德利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程柏元收看后表示,将深刻汲取思想伟力,提振企业敢闯新赛道的勇气,增强善解新难题的智慧,把老产业做精、新动能做强,为温州发展添砖加瓦。
文化生生不息
永昆复兴激越蓬勃力量
在过去与现在交织的时空画卷中,专题片第三集《文以兴业》循着一个个鲜活故事,见证了文化种子何以在岁月沃土中深扎根系,而今又在新时代春风里绽放芳华——
永嘉昆曲是研究南戏的“活化石”,在20世纪末却一度濒临失传。2005年,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推动让永昆重获新生。
专题片细腻地呈现了当年的场景:永昆老演员林媚媚和习近平同志一起坐在长凳上,边看演出边聊。
今年已84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林媚媚看到这一幕,眼眶泛泪。她动容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一个县级剧团的发展,照亮了永昆的复兴之路。接受专题片采访时,我说永昆人非常感恩,这是肺腑之言,永昆人永远铭记!”
今天,永昆“造血”功能已全面激活——一年演出200余场,古老声腔持续回响;219支永昆曲牌得以抢救,为文脉续接根基;自主编排新剧《监察御史徐定超》整装待发,即将进京展演;探索校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永昆后继有人……
永嘉昆剧团团长徐律对此感受真切:“排练场从露天水泥地搬进了崭新的团部,各方面条件焕然一新。今年8月,33名永昆班学员已正式进团实习。”
永昆重生背后,激越的是文化赋能发展、点石成金的澎湃能量。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方喜收看后,对深化永昆保护与戏曲传承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我们将持续推进永嘉昆曲地方立法实施,以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抓手,让‘世界看见温州非遗’品牌更好实施。同时要做大‘戏从温州来’品牌,促进戏曲融入百姓生活。”
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探索实践。“不久前,我们学校组织文化特派员师生团队赴永嘉镬炉村探索昆曲VR展示形式。我们以祠堂长凳、晒谷场为舞台,用科技赋能俚语俗韵,讲好百姓故事,筑牢文化自信。”市文化特派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夏志良说。
文化润物无声
凡人善举托举人间美好
2005年春天,在温州务工的河南籍青年农民李学生,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飞身上前救下孩子,自己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在专题片第四集《文以化人》中,平民英雄李学生的救人事迹再现荧屏。
“李学生的见义勇为不是偶然的,是他做人的理想和价值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这句评价深深烙印在李学生女儿李敏的心中。
那一年,她刚满10岁。“来到温州生活后,我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呵护。”李敏盈着泪,“父亲是我的榜样,他的善良勇敢与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一生去学习。今后会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尽力帮助他人。”
这些故事,是精神的烙印、是现实的回响,总能于人们心间漾起绵长不息的共鸣。
“在温州,善良从不会被埋没,义举总会被传颂,奉献终将被铭记。”瑞安市塘下镇新居民红色民意站站长王军财深受触动,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传递这份温暖,继续当好新老居民的调解员、慈善事业的暖心人、精神传承的传播者,让李学生留下的精神力量照亮更多人。
凡人善举,凝聚向上力量,托举人间美好。从温州慈善地标的“红日亭”到隐善15年的“兰小草”王珏;从守信照料战友母亲30余年的周跃南,到6年弯腰偿债的“诚信老爹”吴乃宜……精神引领之下的今天,“最美”已从风景变为风尚,在温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红动温州”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叶文裕感叹:“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恰似涓涓细流,润泽着温州这座城市,孕育出‘人人参与公益、人人奉献爱心’的社会风尚。”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凡人微光 照见温州’寻访道德群星20年系列宣传活动,通过AI创意视频展播、思政课宣讲等形式,让李学生等道德群星绽放时代光芒。”市文明办副主任卢晓伟表示,将持续做好人与城的文章,深耕“温润之州·五德润城”品牌,打造“一县一品”德治矩阵,实现文明人与文明城双向赋能、共融共生。
真善美的故事,该讲给更多人听。作为一名青年宣讲员,温州博物馆社会服务部工作人员全彤说,将在今后的宣讲中持续传递温州的大爱、英雄的弧光、平凡人的勇气,为浇筑城市文明文化基座添力。
温州日报记者 叶凝碧 金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