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筑“山水斗城” AI续写瓯越文脉 温州理工学院师生团队玩转数字文化新表达

2025-08-08 15:43 掌上温州客户端 

      
  温都讯 “瓯江潮涌波光在流淌,美术馆中艺术正发光……”这是阅合AI智能音乐盒以“墨池坊”“温州美术馆”为主题创作的歌曲,歌词简单不失韵味,乐曲人声宛转悠扬。

8月7日,在温州美术馆文化驿站《算法中筑“山水斗城”,AI里解码温州古韵》分享会上,温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任教师陈畅以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石康怡、李涵欣同学为观众分享AI创作经验和感受,并与现场40余位观众一起体验了用AI创作歌曲。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成县刘氏家族“祭祖活动(太公祭春祭)”作为春节宗族祭礼活动代表性社区之一列入其中。

在今年6月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的“刘伯温杯AI”视频和温州民俗主题艺术创作大赛上,由温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任教师陈畅以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石康怡、李涵欣等共同创作的AI视频作品《太公喜欢吃团子》斩获“星创奖”,本次分享会也是该大赛线下主题分享活动之一。

《太公喜欢吃团子》是以小女孩阿囡的视角,讲述她用童心复刻失传的“春日白饼”,在传统祭祀中唤醒跨越时空的家族味觉记忆与温情传承,结尾还加入了温州话童谣。

对于《太公喜欢吃团子》的制作幕后,“每一个精彩画面的背后,都需要创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陈畅告诉记者,AI视频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能够“一键生成”,而是要根据脚本,先制作画面,再制作视频,单镜头的生成都需要经过5-6道工序,其工作流程与传统影视创作无异。

而生成AI视频,其中最难的地方在于保持画面的一致性,包括人物形象的一致、场景的一致。“一方面可以去优化提示词,比如让提示词尽可能得详细,另一方面也可以生成人物的三视图,在后续制作中进行垫图。”陈畅表示,如何用好提示词、制作好AI视频,首先还需要理解“镜头”的拍摄逻辑,AI视频并非简单的画面拼接,而是要将导演思维转化为数据指令。

分享会上,石康怡、李涵欣介绍了自己参与创作的包括《太公喜欢吃团子》在内6部AI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与温州的文化历史息息相关。如《温州古港谣》,讲述了南宋温州港一对恋人因海上丝绸之路而分离,跨越山海守望彼此,见证温州古港繁华与沧桑的动人故事;《拜月·虚实记》则通过现代科技,展现与永嘉昆剧《拜月记》的时空交错,融合数字复原传统非遗,体现南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这些影像叙事中,温州理工学院师生创作团队以“大历史、微视角”的创作手法,在数字洪流中重构瓯越山水的人文肌理,借智能算法解构千年斗城的文化密码,让温州人“义利相济”的商道精神与“百工竞巧”的匠人风骨交相辉映,“向海而生”的开拓气度与“根脉相系”的乡土情怀浑然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制作的AI影视作品,已经在多个国际平台精彩亮相,作品的出圈,也是温州理工学院“技术+人文”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飞天逐梦》《丝路新生》《丝路织梦》入选今年5月底在敦煌举行的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的大会展映环节;《太公喜欢吃团子》《张璁传》《永嘉诗万顷》入选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UP!之夜互动区展映;8月底,团队作品还有望于2025年大阪世博会AI艺术展上展出。陈畅希望,未来能在更多平台上,用数字艺术讲述温州故事,传播温州文化。

本次分享会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温州美术馆、温州书画院)、文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

温都记者 谢锦哲

摄影 戴晨峻 沈斯扬

审核 吕进科

▲《温州都市报》2025年8月11日02版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