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女婿”林正涵:从学中文到架设中意文化之桥

2025-08-04 14:22 掌上温州客户端 

日前,意大利人林正涵(Fabio Nalin)受邀参加了一场在温州举办的中意人文沙龙。会上,他遇见了许多温州的老友,并在主题发言环节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与推动中意文化交流的心得。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林正涵的视角与感受,他更像是在讲述一位拥有外国人面孔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在林正涵看来,从多年前在意大利接触华侨、学习中文,到进入北京语言大学与浙江大学深造,再到参与各种中意交流活动并在不同场合推广中国文化,他的人生轨迹已与中国紧密相连。

就像他的名字“林正涵”——“林”是他意大利姓氏的音译,“正”是他自己取的名字,意为“正大光明”(“林正”曾是他的第一个中文名),后来他的中国妻子又为他加上了“涵”字,寓意“做一个有内涵的人”。

近日,小毛与林正涵进行了一次长谈。林正涵讲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分享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思维方式的转变。他提到与意大利导演Gianluca Vitale(韦大雷)合作拍摄中国端午节纪录片《龙意》的经历,起初他对端午节的来历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只有片面的了解,后来通过实地走访秭归、瑞安等地,深入探寻端午文化的渊源,并亲身参与当地人的包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活动,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林正涵还谈到了对温州非遗“出海”的一些观察。他表示,温州非遗传承人在推广非遗文化方面不遗余力,无论是传承人的宣传还是非遗产品的推介都做得十分用心。同样,意大利也有许多非遗传承人和项目,未来他希望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促进两国文化更深层次的交流。

今天,小毛会客厅邀请意大利中意青年会副会长林正涵来聊聊他眼中的中国文化。

与华侨交流中喜欢上中国文化

林正涵的履历上记录着十多年来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经历。然而,在读大学之前,林正涵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所有的信息都来自意大利社区里的华侨朋友,从他们偶尔说出的几句中文或温州话中了解影视剧里描绘的中国。后来,他就读意大利都灵大学,在朋友建议下选修了中文课程,这也成为这位日后意大利籍“中国通”的起点。在这条路上,几个关键事件改变了林正涵的生活轨迹,让他不再仅仅是一位学习中文的学生,而是与中国文化有了真正的羁绊。

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学习其文字是最好的开端,中文亦是如此。2010年,林正涵参加意大利社区中文比赛夺得总冠军,并获得浙江大学一年的进修机会。同年,他代表意大利学生参加了湖南卫视《汉语桥》比赛,虽未在全球100多名参赛者中获得名次,但却让他亲身感受到了学习中文的热潮。次年,通过努力学习,他又获得奖学金赴同济大学进修。

林正涵说,在中国生活的两年时间里,他尝试将学到的中文融入日常生活,看剧、听歌、交友,逐渐改变外国人的旁观者视角,慢慢学会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

真正让林正涵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激发他推广中国文化热情的是参与拍摄端午节纪录片《龙意》的经历。2011年,热爱中国文化的意大利导演Gianluca Vitale(中文名韦大雷)通过中意青年会会长陈铭联系到林正涵,希望合作拍摄一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纪录片。他们最终选择端午节作为展现中国文化的一个绝佳窗口。就这样,两位痴迷中国文化的意大利人带着摄影设备,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创作之旅。

其实选择端午节作为拍摄主题,还有一段特别的内幕。在意大利,有一支名为“母龙”的女子龙舟队,队员都是正在与疾病抗争的女性,她们通过划龙舟来进行康复训练。正是这支特殊的龙舟队,让韦大雷和林正涵萌生了拍摄端午节的念头,他们希望通过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母龙队”的故事,同时探寻端午节的文化源头。

“书本、影视剧乃至人们口口相传的中国,都只是这个古老文明的冰山一角。”林正涵说在秭归寻访屈原故里时,热情的景区工作人员特意为他们开辟绿色通道;在瑞安,好心的龙舟队员邀请他们登舟体验,一起挥桨竞渡……短短两周的拍摄经历,让这位外国友人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许多固有认知。

“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林正涵如是说。

推进意大利与温州两地文化交融

“你知道吗,据我所知,温州就有一处景区的指示牌上有意大利文,它就是文成的龙麒源。”2017年,林正涵受朋友、中意青年会会长陈铭邀请去文成考察。他这样描述所见的景致:“穿过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一处被玛瑙般绿色包围的小山谷。一座摇曳的吊桥,一泓如镜的湖水,仿佛让人即将踏入童话世界。这里是龙麒源,位于浙江省文成县——距离温州不远的一个侨乡,当地许多居民都在意大利生活。”

最令他难忘的是一种用新鲜采摘的“草药”泡制的饮品,清香沁人。林正涵被告知,这叫“白落地”,既是养生茶饮,也是当地特色食材。

林正涵说,此行最大的收获不仅是见识,更是能够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为更多人打开了解文成的窗口。后来,这篇文成游记被他投稿至意大利报刊,并刊登在版面之上。

2018年,林正涵再次来到文成,这次他作为嘉宾并担任意大利伽维拉诺市市长翻译,参加“侨韵玉壶·国际慢城”活动。文成县玉壶镇与伽维拉诺市双方正式签署建立友好关系声明,将以“国际慢城”为框架,在文化、旅游、教育、体育、经贸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这也意味着两个虽然相距遥远但都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城市之间,将在不同领域展开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林正涵在活动上结识了麦浪、陈杰等一批温州艺术家与文艺工作者。经过交流,他把麦浪介绍给了伽维拉诺市市长,间接促成了麦浪的意大利都灵画展计划。次年,画家麦浪受中意青年会、意大利都灵国立美术学院、都灵Quasi Quadro艺术协会的邀请,带着他的30余幅作品赴意展出。

林正涵说麦浪的画展为温州与意大利两地的艺术圈搭建了沟通桥梁,也为日后两地艺术家互相借鉴学习提供了契机与实践。

学习中国文化不仅让林正涵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还让他获得了许多公开露面的机会:2023年受邀出席浙江文成玉壶国际慢城论坛,代表伽维拉诺市长发表演讲;同年作为发言嘉宾出席中国诗歌学会国际慢城分论坛;2024年担任全球国际慢城大会发言嘉宾,向来自意大利及全世界的市长和嘉宾介绍了伽维拉诺与玉壶之间的合作经验……最令他自豪的是,因为热爱中国文化,他娶了一位中国姑娘为妻,如今他们的孩子已经六岁,儿子从记事起说的就是中文。

想促成中意两国非遗项目交流

“意大利与中国,尤其是与温州的文化交流,需要更多艺术家和学者的参与。值得庆幸的是,温州有像唐云老师这样热爱并积极推广温州文化的意大利友人。”林正涵笑称,唐云老师是比他“更懂温州的意大利人”。唐云先后出版了《发现温州》《发现瑞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本著作,前者系统介绍了温州古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历史脉络,后者详细收录了64个瑞安非遗项目,包括木活字印刷术、温州鼓词、蓝夹缬、藤牌舞、彩石镶嵌、无骨花灯等。 

2024年,在由林正涵策划并主持的米兰博维萨图书馆“发现中国”文化推广活动中,他特别邀请唐云老师与意大利学者进行线上对话。双方以温州与米兰的非遗文化为切入点,共同探讨了交流与合作的潜在可能。 

通过唐云老师对温州非遗的研究,林正涵对温州非遗的海外推广有了自己的观察与心得。他表示,相比温州非遗,意大利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同样丰富,但意大利人缺少温州人的灵活思维——他们目前对非遗的态度仍停留在保护层面,而温州非遗在项目传承、传承人培养,甚至周边推广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体系,这一点值得意大利非遗借鉴。

未来,林正涵希望借助玉壶与伽维拉诺市“国际慢城”的合作框架,以及都灵书展系列活动,推动两国非遗传承人互访交流,开展跨地域文化考察。 

对于自身成长,林正涵坦言,他或许无法成为另一个意大利版的“大山”,但若能成为意大利与中国之间的文化桥梁,他将倍感荣幸。

温都记者  小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审核  王金杰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