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明月|历史上那些写满传奇的远行

2025-07-21 08:41 掌上温州客户端 

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跨越沙漠的灼热、雪山的严寒、海洋的惊涛,用脚步书写传奇。在那个没有飞机、动车的年代,他们只有双脚与信念的力量。当他们选择出发,历史便因勇气而改写。

Part.01
郑和下西洋

同学们想象一下,600多年前,有位航海家带领60多艘比足球场还大的宝船、3万多人的航海队伍,开启史无前例的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和麦加,这是怎样的壮举?

他叫郑和,原姓马,字三宝,是中国明朝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在1405年—1433年这28年中,郑和率领船队,先后完成了七次下西洋的壮举?

首次下西洋,郑和的视线被沿途新奇的异域风情所吸引。不承想,在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时,被当地的西王误杀了170人。西王派使者向郑和谢罪,郑和接受了道歉,两国和睦相处。

在1407年—1433年间,郑和又率领船队先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航行。船队所到达的海域越来越远,累计算来,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开辟出42条航线,总航程16万海里以上。

正是郑和的远见卓识,让中国与世界早早地联结在一起。他彰显了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将友善播撒向世界。


t2.jpg
Part.02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却在路上被匈奴人扣留十余年。他历经千辛万苦逃脱后,继续西行,终于成功抵达大月氏。

不料,在归途中,张骞又被匈奴抓住了。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趁匈奴内乱,才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情况。

公元前119年,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汉武帝第二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而后,各国的使者随张骞和副使一同返汉,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流由此正式开启。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亚欧大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广泛的交往。中原地区的丝绸、漆器等商品,以及铸铁和凿井技术不断西传;西方的良马、葡萄、石榴等物种也被引进中原。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t3.jpg
Part.03
文成公主进藏

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赴长安请婚。于是,唐太宗将文成公主远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饱读诗书。她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也充满向往。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文成公主一行离开长安,向雪域高原进发。漫漫长路,她翻越积雪终年不化的高山,忍受恶劣的气候,途经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历尽千辛万苦。松赞干布非常高兴,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宫室。

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如今,布达拉宫里还供奉着文成公主的塑像。


t4.jpg
Part.04
土尔扈特部东归

土尔扈(hù)特,一个很多人未听说过的名字,它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蒙古族部落。

为了摆脱沙俄压迫,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领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的20余万蒙古人,向东迁徙,抵达清朝领土伊犁河畔。

在历时近八个月的跋涉中,他们冲破了沙俄及其附属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严寒和瘟疫的侵袭,行程近万里,以人畜减半的代价,最终完成了东归祖邦的民族大迁徙。此举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最为悲壮的民族迁徙”。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23期

本版主持:“好学”姐 华晓夏

编辑 华晓夏

审读 夏忠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11B20250720C.jpg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