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锦晖,男,汉族,1990年9月7日出生,中共党员,2018年4月参加公安交管工作,现为温州市公安局海经区分局交警大队民警,分管大队法制和科技工作。曾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荣获个人嘉奖2次,被评为全市政法系统“最红排头兵”、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等。
创新“专道”通行 疏堵保畅出实效
2020年7月,时值瓯江口大建设大发展,夜间大量大中型货车行经330国道瓯江口路段,大型车辆与小型车辆、非机动车、行人混合通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作为辖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民警,倪锦晖将管理思维与时情相融合,深入考量如何扩大重中型货车转弯视野盲区下的行人出行安全距离,结合辖区330国道沿途村居出入口人车密集通行的通行效率和该道路较为狭窄的实际情况,开创了温州市首例“重中型货车指定车道通行”措施。
“有了专道后,我们大货车的行驶路线更加规范、有序、安全了。”货车司机杨先生说道。据悉,330国道灵昆大桥至洞头方向路段沿途都设有重中型货车指定车道的交通标志,提醒重中型货车司机在指定车道内行驶。该举措在确保辖区群众出行安全的同时,还兼顾了车辆的通行效率。措施实施后成效立竿见影,次月辖区的拥堵警情便由72起下降至2起,环比下降97.3%。措施实施至今,330国道通畅度大为改善,辖区居民出行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推动奖惩机制 事故低发守平安
“以往部分货车驾驶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忽视交通安全。”如何降低辖区货车事故发生率一直是倪锦晖心头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困局,他开启了一场“以柔克刚、转变思维”的安全治理探索。倪锦晖深入运输企业调研时发现,传统“重罚轻奖”模式难以根治行业痼疾,因此他号召工程运输协会自发建立以平安运输为核心的“流动小红旗示范引领机制”,以90天为参选标准,动员协会对90天内无违法无事故的驾驶员予以相应奖励,使驾驶员摆脱以往“多拉快跑”的惯性思维,转变为跑得慢一样能赚钱的新思维,从而树立“平安即效益”的工程运输风向标。此前,某运输企业司机老王凭借良好的安全驾驶记录,成为了首批获旗驾驶员,他不禁感慨道:“安全驾驶还能赚钱,我们肯定要依法驾驶了。”
为巩固成效,倪锦晖还在辖区建立时限为全责7日、主责5日、同等3日、次责2日的“简易事故停运制度”,对涉事工程车辆驾驶员实行定点定时教育管理,让驾驶员以路面为课堂,对沿途过路工程车的违法行为予以提醒纠正,大幅度降低了辖区工程车等重点车辆事故发生率,实现涉工程车亡人事故连续34个月保持“零发生”。
勤学善用本领 倾力服务暖民心
倪锦晖始终将“充电”视为工作刚需,勤思敏学,学习各种技能,将零散时间转化为守护平安的硬核本领。2024年9月,倪锦晖在进行道路秩序整治时,检查到一起骑电动自行车未佩戴头盔的行为,交流中发现该违法行为人是一位聋哑人。一般的执法人员在遇到这样情况时都会犯难,不知如何进行教育和处罚,而在倪锦晖这里却不是难事。原来,此前倪锦晖就用业余时间自学手语,并考取了手语证。聋哑男子见交警能用手语和他交流,非常惊讶。“我告诉他,骑电瓶车需要佩戴头盔,因为是初次违法,就不做处罚了。”倪锦晖查验后发现是首次违法,适用于首次违法免处罚的情形,就用手语对违法行为人进行了教育,让对方现场及时意识到自己的危险行为。工作中,他也曾多次遇到过聋哑群众,都积极运用手语化解了沟通障碍。
此外,考虑到交通事故现场易发生紧急情况,他还主动参加培训,成功取得了红十字救护员证。2018年10月,司机李某驾驶大货车时在辖区一路口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车辆侧翻,当场昏迷。在附近巡逻的倪锦晖收到警情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将受伤严重的司机李某从翻倒的货车内救出,并运用红十字救护员所学技能,对司机李某进行心肺复苏等初步急救措施,直到救护车抵达,为其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后经医院治疗李某脱离生命危险,康复出院后还专程为倪锦晖送来印有“救命恩人、永生难忘”的锦旗以表谢意。
从警以来,倪锦晖始终坚守岗位,怀揣着赤诚之心。无论是交通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援,还是群众突发疾病等危急状况,他都全力以赴。他凭借熟练的急救技能和沉稳的应对能力,成功救助危急群众9人。每一次救助,都是他对生命的敬重与守护。正因如此,他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5面。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暖心故事,也诠释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
通讯员:李力、姚思如
审核:吕进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