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一小学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教育心得:教育,时常要寻找原点,保持善良,追求只为学生而教的朴素!
“我想当一名老师。”儿时,当被无数次问及“长大以后做什么”时,蔡卓成总是这样掷地有声地回答,“小时候,对于很多事情都懵懵懂懂,但唯独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很坚定。”
2007年8月,21岁的蔡卓成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走上了三尺讲台,圆了儿时梦想。在蔡卓成看来,驻守农村也许感受不到鲜花簇拥的光鲜,“但有一种‘光鲜’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创造,那就是在农村教育的热土上,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扎根农村,用心灵育人,挥洒无悔青春”成为他的真实写照。在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七小学深耕17年,蔡卓成秉持着“让我们一起出彩”理念,将校园打造成一个能让学生和教师自由展示的“秀场”,一个为师生、家长赋能的“能量磁场”。“转场”北白象镇第一小学,蔡卓成继续探寻着师生家长协同学习的实践。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蔡卓成的教育理念。他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要找到促进孩子智能的最优组合,致力于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发出耀眼光芒,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
北白象七小的2000多名学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近50名,还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建设者子女。当年,刚成为校长不久的蔡卓成认为,学校要依据校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多方思考和讨论下,北白象七小提出了“让我们一起出彩”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耕读·崇德·出彩”文化的实践探索,即塑造“耕读”育人环境、培育“崇德”实践课程、共建“出彩”自主管理,让学校师生在多姿多彩的“特色实践”活动中,提升素养,发展个性。
很快,蔡卓成就带领师生在校内“躬耕区”里开垦了一片果树林。孩子们在这里种植、浇水、收割,在劳动实践中更主动地探索世界、认识自己。
“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文化,要有相应的特色项目和课程作支撑。”于是,他带领老师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功夫,培育“崇德”实践课程,并组织成立七支学生队伍,让其成为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蔡卓成认为,一个学校形成育人特色绝非朝夕之功。“根本是把学校最基础的东西做好,坚定做好这些事,长此以往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去年来到北白象一小后,他也是慢慢观察、细细调整。如今,北白象一小在“知行合一,悟做真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逐步形成“行知德育”模式。
“行知德育”,就是有梯度地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习惯、能明辨是非、敢创新担当”的现代小公民。“低年级培养‘行而知礼’,中年级强调‘行中悟理’,高年级追求‘行知创真’。”蔡卓成介绍,根据这样的目标,学校在低年级创设了“生活化”的游戏益智空间,让学生在“玩”中自主学习、学会交往、学习礼仪;中年级提供“生活化”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自主管理、学会生活的技能、学会明辨是非;高年级探究生活中的小课题,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让学生在“行”中自主发展。
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行知德育“六个一”德育体系:一月一主题、一月一事、一月一议题、一月一明星、一月一志愿、一月一展览。就在前不久,学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队干部辩论赛,双方辩手围绕“在校期间是否都应穿校服” 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的思维交锋。
“‘六个一’系列活动,便是让‘行知德育’进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浸润每一个细节,让我们的德育目标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希望通过六年的学习和行知,孩子们能得到受益终身的品质与能力,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蔡卓成说。
北白象一小的孩子们在“一月一议题”活动里热烈讨论
北白象七小的果树林丰收了
助力专业发展,诉求快速应答
“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
一个学校想把教育做好,核心要素就是教师。“有教师的幸福,才有学生的幸福。”蔡卓成说,教师的幸福感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北白象七小的年轻教师较多,但他们中间很多人对自身的发展规划不太清晰。蔡卓成立足每位教师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和个性特点,组织教学部门,针对其特点和个人诉求,分层要求、分类推进,给青年教师“量身定做”职业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撰编了《出彩有道——教师专业发展指南手册》,让青年教师人手一册,对标对表,查漏补缺,扬长避短。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骨干教师增加到三十余位,3年内高级教师新增到8位,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乐清市教科研先进集体”、“乐清市发展评估优秀单位”。
来到北白象一小后,蔡卓成首先选择聆听教师的声音。他一直希望年轻老师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学校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壁垒。于是,他召集了一场座谈会,让老师们剖析自己的专业发展。
明白症结所在,方能有的放矢。很快,蔡卓成组织教师们定期开展了“幸福讲坛”,聚焦教师们所关心的问题,各抒已见、及时解惑,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不仅如此,他还鼓励教师们主动提出诉求。在他看来,教师提出诉求以及校方对于诉求的应答,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共同寻找教师适宜的成长方向。蔡卓成回忆,此前有一名美术老师提出想要在学校开设“篆刻基地”。他听后,不仅立马拨付经费支持,还出谋划策让老师去其他学校学习经验。
就这样,篆刻基地、科学作品展示基地、后花园的“飞行基地”、课后服务课程、课间武术操等各类项目在学校纷纷落地。
“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他腾,是虎就得让他跃。”蔡卓成说,学校要有机结合教师的发展诉求,搭建成长的平台,形成一种尊重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的氛围。作为校长,他期待能够为更多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支持,让他们步入“幸福未来”,开启专业发展的“幸福成长之旅”。
北白象一小丰富的课程和校园活动
家校协同,探索“教育综合体”
让师生、家长共学共进
在北白象七小工作期间,有一件事令蔡卓成印象深刻。在一次“出彩家庭”的评选活动中,他将奖状递给获得荣誉的家长,不料对方热泪盈眶,激动地说:“蔡校长,太感谢你了,从小到大,这还是我第一次拿到奖状。”他没想到,一张小小的奖状,居然会在一个成年人心里泛起涟漪。
这让蔡卓成意识到,一定要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因此,学校每个学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他要让家长转变成“学者”,“躬身入局”,一起参与教育研究和实践。家校,要发展成为“教育综合体”。
成为北白象一小的校长后,蔡卓成继续带领学校积极开展各项“家校共育”活动,如“家长进课堂”,让学生家长进入校园,开展各类主题宣传讲座;又如“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优秀教师为家长做专题讲座;再如“校家社联合”校本课程展示活动,共同呈现跨学科、多领域的精彩校本课程。
除了把家长请到学校里来,蔡卓成还和老师们一同走进孩子的家庭中去。
前段时间,老师向他反映,有位学生常常不来学校上课,向家长询问情况,效果也不理想。蔡卓成和班主任一起去家访。原来,孩子的爸爸在外务工,妈妈有智力缺陷。家里只有奶奶管孩子的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给予了适当的帮助,并允许其奶奶到学校陪读。很快,孩子的学习情况就有了改善。
蔡卓成时常和老师们说:“对我们而言,一个孩子没教好,可能只是几十分之一的遗憾;但对一个家庭来说,那是百分之百的失望。教育工作者,必须抱着‘不落下任何一个’的信念和责任感,开展家校协同工作。”
当被问及“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时,蔡卓成不假思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这个学校里,教育慢慢沉淀,不再那么焦虑;在这个学校里,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支持;在这个学校里,人人能倾听,处处能诉说,师生、家长的学习共同发生。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14期
温都记者 夏忠信 实习生 朱晓倩
编辑 朱奕
审读 朱彤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