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达人|“剑桥少年”的进阶之路

2025-03-03 14:28 掌上温州客户端 

校园达人.jpg

本学期伊始,温州森马协和国际学校各学部开学典礼上,8位2025届高中毕业班被牛津、剑桥大学录取的学生,成了学弟学妹追逐的明星。这些身边的榜样引燃求知的火花,也让成长路上的学弟学妹更加明晰前进的目标。

走近他们,会发现一些共同点——对学科有强烈兴趣和极高的钻研探究精神;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他们视野开阔思维灵活个性斑斓,以自己锚定的目标规划人生。

本期《好学少年》,寻访其中四位“剑桥少年”的成长故事,感知他们的人生态度。


林杭:梦想本为实现而生

林杭 剑桥大学 工程学专业预录取.jpg
林杭 剑桥大学 工程学专业预录取

初中时就想跟牛顿做校友
农历正月初二那天是剑桥大学放榜日,当天傍晚时分,在不断刷新的UCAS(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官网突然看到自己的录取信息,林杭激动得大吼:“我考上世界名校了,剑桥大学!”

录取林杭的Downing学院,被称为剑桥大学最难进的学院,2024年录取中国学生仅8人,2023年则只录取3人。

从森马初中到高中,所有老师和同学都见证这个阳光、乐观、活泼的男孩一路成长。

学校科学博览会,他跟小伙伴组队利用课间鼓捣模拟重力的太空站,不仅成功了,还拿了第一。

“他自我规划能力强,干什么都很专注,学习、打球、玩音乐,都是。”初中老师Danni说。写完作业,他会在班里弹吉他,一到傍晚就去体育馆打羽毛球,学校很多老师都是他的球友。初三毕业时,他仰着青涩的脸笃定地跟学部校长说:“我以后一定要读剑桥,去跟牛顿做校友。”

高中时,林杭的聪敏在学科学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物理老师Bruce也用“一点就通”来形容他,“他对物理学科的求知欲、好奇心,写在脸上、也落实在行动中。他常会问一些跟考试不相关、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问题,解题时思路敏捷,条理清晰。”

去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林杭作为温州学生代表,采访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能源科学家刘科,问了许多工程学相关问题。刘院士说,工科可以做一些马上能改变世界的事,他鼓励林杭保持好奇心、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去锻炼自己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杭从小就爱“拆小电器”,如今他自己编程做学习软件,自己动手做无人机、无线充电器,这些项目也为他被剑桥录取增加筹码。

剑桥面试 精彩如坐过山车

高中班主任Chenchen说,林杭申请的是最难录的剑桥Downing学院,在反复评估自己的能力、学术实力和潜力后,他定下目标,分阶段去努力,直至达成。“他善于把握机会,并且总是迎难而上。”

林杭经历剑桥大学Downing学院两场远程面试,每场25分钟。

第一场信号不好,两位年纪偏大的教授一直在问:“你能听到我吗?”为寻找网络另一边这个中国学生的画面,他们甚至把2张脸都贴到了屏幕上。

林杭一边回答,一边查找网络原因,同时他注意到教授们所在房间的墙上,挂有中国字画,这让他的紧张感莫名有点放松。

好在信号马上就恢复了,教授们直截了当:我看了你的文书,觉得很全面,现在我们马上做题。到第4道题,Harry发现时间不够,果断放弃纸上演练,直接将过程口述表达出来。随机应变的结果是完美的。

到第二场面试,林杭反客为主,开场就问:“你能听到我吗?”

那一场的两位面试教授一人问一题,其中一题跟计算机有关,林杭自觉回答得还不错,另一题则出了状况——他的解题过程与教授产生争议,但他仍坚持自己的回答。最后发现,林杭是对的。

面试倒计时3分钟,两个设定的问题已经回答完,教授问: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这又在意料之外。

但林杭马上抓住机会:“是的,我还有一个问题。我下学期想尝试做一架飞机,您有什么建议?”

教授愣了一下,说:“我以为你会问跟剑桥或学术相关的问题,但是,你的想法不错。”

面试结束。

“他是真的想做飞机所以才会问。工程学不仅要求学术能力强,更注重应用,林杭热衷于把学到的东西进行实践并进行团队合作。”高中班主任Chenchen笑着说。

很顺利,林杭被录取了。

开学典礼那天,这位剑桥学长对本校学弟学妹说:

“梦想本就为实现而生。keep going, why not?”


周箴言:天空没有极限

周箴言 剑桥大学 数学专业预录取 香港大学 化学专业录取.jpg
周箴言 剑桥大学 数学专业预录取 香港大学 化学专业录取

剑桥放榜当天,森马协和学校小学部的Leander老师在朋友圈发了一张2019年6月的毕业班合照。照片中有个小朋友叫周箴言,是森马学校创校第一年插班进入当时六年级的学生,之后直升本校初中部、高中部,6年后,剑桥大学向她抛来了橄榄枝。

小学:梅花树下读小古文

森马协和学校小学部的Leander老师回想起当年的那个小姑娘,傍晚时分她总是拿本书坐在教室外小花园的梅花树下阅读,读小古文、英文版《三国演义》;想起她学会使用钩针,用50天时间钩织了一条1平方米的毯子;想起她想题的时候就会把耳朵放空,即使他人站在旁边说话都心无旁骛。

“专注,是她从小就显现的品性”,班主任Leander说,她在晚自习第一节课总是先看课外书,到第二节课才开始写作业,根据自己的节奏轻轻松松地学习。“那时候我们就知道这孩子是个好苗子,但想不到她一举直抵剑桥。”

初中:周记是少女的秘密花园

剑桥一直都是箴言心中的“梦中情校”,并一直向着目标奔跑。

在初中英语老师Susie眼里,箴言是一个极其自律的小孩。她不参加校外培训,只是跟着校内进度,初三毕业时第一次考雅思就拿了7。

森马初高衔接课是由高中老师到初中上课,英文文章很深很难,“箴言是钻进去读,通过自己学习的过程,发现语言的脉络。这种专注也是她学习理科的方式”,Susie说。

箴言常常感怀,有幸遇见一群可以交心的老师,他们像大哥哥大姐姐,从学习到生活,可以无话不谈。初三班主任Michelle每周会让学生写周记,除了写学习的感受、对未来的目标,也会写下少男少女的心事。Michelle老师阅读后,一一回复建议亦或分享自己的故事。箴言说,周记是她们师生交流的秘密花园。

问到喜欢的老师,周箴言提到的名字是一串长名单。被一群老师关注着、呵护着,周箴言和她的同学一样,在快乐中度过她的青春期。

高中:不内卷不内耗 享受学习自由度

箴言从不埋头刷题,直到高三也是这样。

看着太轻松,高中班主任Chenchen都有点沉不住气,“每次晚自习时间走过教室,大家都在学习,只有她在看课外书,有时候都很想冲进去问她‘你到底想不想上剑桥了’?”

然而,每次成绩出来,都是一如既往地好。

Chenchen老师尽量克制不把焦虑传导给她,他明白箴言有目标,但她并不希望通过内卷或内耗的方式抵达,所以只要看到她脸上是有笑容的,就不再担心她的成绩。

现在回过头来,他想如果自己每天把“牛剑”挂嘴边,跟她谈未来,她就不会这么快乐。

走向剑桥 天空没有极限

剑桥面试那天,一直轻松的周箴言也紧张了。为放松心情,她特地给自己点了一杯咖啡,又去网络面试教室旁边的琴房,弹了一会儿钢琴。

到面试时间,剑桥的教授却迟到了。

那是人生中最漫长的6分钟,箴言一直盯着电脑屏幕上转动的圈圈。

她想了很多开场白、设想了与教授尬聊的不同可能性,直到教授真的出现在屏幕上。

很幸运,面试的教授全程面带微笑,她申请的是数学专业,5道面试题里问了一道偏物理的题,她也很顺畅地回答了出来。

结束面试,她知道“可能稳了”。

面试结束到等待剑桥录取通知书,是焦灼的等待。当那封录取邮件冲进邮箱,那一刻,箴言和她的爸爸妈妈都笑了。

爸爸说:“孩子有独立的人格,我们一直平等地对待她,在她成长过程中,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断认识她,发现她,给她支持,给她引导。”

此刻,爸爸轻松愉悦,而妈妈则已经开始担心小姑娘独自留学英国的新征程。“天空没有极限”,箴言始终相信人生有无限可能,她会为了看到更美好的明天和更壮丽的风景,一直努力向前。


戴相宇: 学习需要恰到好处的自由度

downLoad-2025022716433110 拷贝_b.jpg
戴相宇 剑桥大学 数学专业预录取 同时被英国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数学专业录取

中考失利转国际生赛道 从迷惘到重拾前行的勇气

戴相宇经历过中考失利的打击。

那是一个阴云密布的暑假,坚强的大男孩,躲在无人的角落痛哭了一场。

进入高中后,戴相宇是迷惘的。开学后第一次校内水平测试,成绩垫底。偏偏他所在班,同学强手如林,高一第一学期已陆续在国际竞赛拿奖,而他则屡试屡不中。学校组织剑桥入学模拟测试,理论上一道数学题半小时内能写完,但他常常一个晚自习都没写出来。“想摆烂了。”他说。

他时不时要请假回家,时不时提出不上课,班主任Chenchen则时不时将他喊到学校咖啡吧聊天。“‘再努力一把,你一定可以上剑桥的!’他总这样跟我说。”在老师的一次次鼓励里,戴相宇慢慢有了勇气。

从被发现到被点燃 一点点“数学起飞了”

数学老师Bernie第一次见到戴相宇,眼前的这个学生正是刚经历中考失利的很“丧”的状态。但是很快,他发现了戴相宇身上不服输的另一面,“第一次参加AMC美国数学竞赛,他没考好,他会去买更多课外书,把每道题‘啃’下来,热爱让他执著。”

课余,戴相宇一直都在看书、思考数学题,泡在老师办公室,跟老师一起分析、钻研。Bernie老师说,牛剑的数学题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环环相扣,抽丝剥茧的解题过程会激发学生更多兴趣,“我也是因为这些很执着的孩子,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

这份“热爱”在师生之间持续流动,也给戴相宇带来无穷的能量。

戴相宇说:“学习需要恰到好处的自由度,给我空间和环境让我去‘欣赏’数学。我认为,之于一门学科,‘欣赏’比‘热爱’更贴切。”

“一次,学校一位牛津大学数学专业学长回校交流,我们聊起数学,说到某一个点,他立马变得很兴奋,讲了很多我原先没听过的事情,非常有意思!我在他身上也看到了这份‘欣赏’,而且比我更甚!我才知道‘欣赏’自己喜欢的学科的人,一定配得上牛津或剑桥这样的世界名校。”戴相宇说。

他越来越痴迷于数学,课余他看了很多英文数学原版书,这些偏学术性质的书在他人眼里味同嚼蜡,但他却甘之如饴。

“这些书在考试中不一定有用,但让我在学术方面有了更多思考,我会深入去想以后要做什么、要研究什么。比如数论,近现代的数论其实已经发展到在我看来很魔幻的地步,再反观近几百年里数学学科发展,我去看那些数学是怎么让这个学科一步步发展的,特别有意思。所以,亲身感受学科的乐趣之后,你会发现森马老师们说的是对的‘数学不只是做题,确实是要有视野的’。”戴相宇说。

被点燃的学科热情,反馈到戴相宇日常的学习中。学校安排了校内专职数学教授带着他练习针对剑桥笔试的模拟题,课堂上听讲后,他直接在办公室的大白板上给教授演练、说题。

一天天、一轮轮下来,戴相宇感觉自己“数学起飞了”。

之后,每一次A-Level模考,戴相宇的成绩都接近满分。那段时间,老师、同学对他说的最多还是那句话:“你可以的,你上剑桥没问题。”到高二结束的那个暑假,戴相宇自觉“数学应该是到了剑桥该有的水平”。

被关爱被托举一步步抵达“象牙塔”

在紧接而来的剑桥大学笔试中,这个原本逢大考就手抖、紧张到胃肠应激反应的学生,稳住了心态,也稳稳接住了剑桥大学的第一份通关卡。

进入高三,他和同学们也迎来两轮剑桥大学的面试,戴相宇自觉发挥“中规中矩、一切顺利”。

正式收到剑桥大学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戴相宇眼前闪过一帧帧画面,想起一个个帮助、鼓励和托举自己的人。

一路陪伴、满满关切,为他护航、为他牵肠挂肚的父母;那个在他初入高中时,特地赶到学校跟他说“你以后要上剑桥”的初中托管老师;森马数学专项小组,每周6节课频率进行一对一模拟面试;课后、暑假一对一的免费辅导;还有老师们随时随地提供的情绪价值……“这三年,是老师们在一路推着我前行。”戴相宇说,“从校长到老师到室友,我是被包容、被关爱、被一路托举的……”

也许,这就是教育的意义,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了另一朵云。

世界无垠,愿所有少年满载青春的深意,自信阳光走上通往更高学府的道路。


江彬尔: 享受过程 奔赴下一场山海

江彬尔 剑桥大学 自然科学专业预录取.jpg
江彬尔 剑桥大学 自然科学专业预录取
公开反对课后辅导  乖乖女也有任性一面

从小学到初中,江彬尔一直品学兼优。高中抉择时,她选择了转轨国际线,体验另外一种学习经历。

到了森马协和学校高中部,开学后,江彬尔给所有老师的印象都是:学习成绩好,品性好,典型的乖乖女。不过很快,这个最乖的学生给班主任Chenchen“上了一课”。

高一时,为备战一场学科国际竞赛,老师提出,赛前几周课后加校内辅导。结果,江彬尔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她坚定地说:“不能占用课后时间,这不对!”Chenchen老师说,那一刻,自己看到了乖乖女的任性一面。

来森马并不意味着学业很轻松,A-Level考试、参加竞赛、做学科项目,同学们也很忙。而江彬尔却喜欢这样的忙碌,因为“可选择”。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标目标学校选择高中要学的课程和参与的学术项目。

她说:“因为大家选择的方向不同,同学间少了竞争的惨烈,我们更像同舟共济的学习伙伴,合作共赢并肩进步。”

张弛有度历练成长  国际升学双向奔赴

高中阶段,妈妈明显感觉孩子的状态不再紧绷,张弛有度的环境让她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关注自我的成长。

高二下学期学校英语节,江彬尔牵头排演了一部英文剧目《小妇人》,自己担任导演、主演,并协调打光道具,最后在全班同学配合下一起成功完成演出。了解整部剧排练过程的老师说,在江彬尔身上发现有一股很大的能量,她的能力没有上限。

这几年,江彬尔参加学校英语脱口秀、英语嘉年华、冬季音乐会等各种活动,去英国研学、去新疆滑雪,甚至请假去看偶像演唱会……还写了一篇关于女性经期卫生用品使用的论文,呼吁关注女性健康。

进入申请季,彬尔的文书不仅呈现她的所学所思,更彰显她的个人特质。她将这份承载自己学习成就和历练,更蕴含着无限憧憬的文书递给了心中唯一的“梦校”——剑桥,而剑桥也向她伸来了橄榄枝。她感慨:“国际升学是一场双向奔赴。”

去年12月10日,江彬尔经历了两场剑桥面试。自然科学专业的面试题虽然涉及物理、材料、化学等领域,但对她来说,难度可以驾驭。

中间休息时,她复盘自己上一场的表现,认为自己应该更主动打招呼。想不到第二场开场时,网络不给力,信号恢复时,教授们只看到网络这边的她在挥手。但她迅速调整状态,第二场的题目依然顺利通过。临结束时,她抓住机会给教授提了一个问题:研究人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教授说,是创造力和持续学习,“作为一个研究者,你还需要具备创造力。当你离开剑桥时,我希望你能带着更多的疑问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生活是旅程不是目的地  享受过程奔赴下一场山海

高中三年,江彬尔最大的感受是国际教育对个性的尊重,它让一个人从量变到质变。

她说,在学校的文化、包容和关怀滋养下,高中三年最宝贵的不是一封剑桥的录取通知书,而是遇到的老师、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心态的成长。三年中,她遇到了课上得特别好,还会带着学生旅游、吃饭的老师;遇到了大半夜开车送生病的她去医院,陪伴时畅聊4个小时的班主任,还有许许多多个性彰显有才有趣的老师。

“我不确定我现在的想法和心态会不会改变,但十分确定的是,我已经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未来求学生活或职场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压力。生活是旅程,不是目的地,享受过程,积蓄能量,奔赴下一场山海。”江彬尔说。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5期

温都记者 华晓夏

摄影 潘婷婷

编辑 子衿

审读 朱彤 徐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04B20250302C.jpg
06B20250302C.jpg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