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大肠内查出三处癌肿,她所患息肉病几乎100%会癌变,已遗传至外孙

2025-02-14 17:17 掌上温州客户端 

随着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癌变风险更是令人关注。近日,一位六旬老人在肠镜检查中发现大肠内有三处癌肿,而她所患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几乎100%会癌变。更令人揪心的是,这种疾病已遗传至她的外孙,其肠镜检查也发现了病灶。专家提醒,如果不及时治疗,这种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在中年后几乎都会发展为结直肠癌以及其他脏器癌症。

家住鹿城区的刘阿婆(化名),今年68岁,身体状态尚可,生活自理。然而,她长期腹泻、便血,还出现了严重贫血。家人带她来到温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消化内镜中心潘杰主任建议她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但老人坚决拒绝。在医患沟通中,医生得知老人的女儿和侄子在40多岁时都曾接受过肠癌手术,于是怀疑她可能患有FAP。医生反复强调,确诊对后代预防消化道肿瘤至关重要,最终老人同意接受检查。

经过肠镜、息肉病理和基因检测等一系列检查,老人被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她的大肠内同时存在三处癌肿:升结肠癌、降结肠癌和直肠癌,肠内还有数百枚大小不等的息肉,更糟糕的是,直肠癌病灶距离肛门口非常近。

鉴于患者病情的严重性,温州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杨大庆团队组织了多学科讨论,决定为刘阿婆实施腹腔镜下全大肠切除手术,并同时进行小肠造口造瘘手术。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手术在麻醉科医师的严密监护下顺利进行。凭借杨大庆主任丰富的经验,手术历时3个多小时,最终成功完成。

图为胃肠外科中心主任杨大庆团队在做腹腔镜下全大肠切除手术

目前,老人正在进行术后的康复治疗。在医生的建议下,老人十多岁的外孙也接受了无痛胃肠镜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其肠内有二十多颗小息肉,大小不等,介于0.5~1.5厘米之间。消化内科医生通过肠镜为其摘除了全部息肉,并叮嘱他今后要密切进行肠镜检查随访。

“这位老人的病情拖延太久,如果能及早诊断和干预,她是可以保住肛门的。”杨大庆介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结直肠内生长成百上千枚息肉为主要特征,若不及时处理,几乎100%会发展成大肠癌。这种疾病的癌变过程通常从十几岁青春期开始,症状轻微且不易察觉,待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癌变。40-45岁是该病恶变的高发年龄段,恶变后容易转移。因此,对于FAP患者,应在十几岁时就开始防癌筛查。

杨大庆提醒,为预防消化道肿瘤,有结直肠癌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尽早进行胃肠镜筛查。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建议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此外,近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部隐痛不适或有慢性肠病史的患者,也应尽快进行胃肠镜筛查。

温都记者 张晓

审核  王金杰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