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篇作文,自我感觉良好,结果评分却不高,或者感觉写得一塌糊涂,却有意外之喜。自己的作文好在哪,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浑然不知。
《新苗周刊》“文心2.0”栏目,旨在为孩子们的写作问题答疑解惑,通过导师精辟点评,实现作文升级“2.0”。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写作困扰,可以把自己的习作发给我们,我们将邀请助学团的名师为大家的文章“望闻问切”。
指导老师:郑杰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发表论文十余篇。辅导学生发表和获奖作文百余篇。努力做一个爱阅读、爱思考、爱写作的“三爱”老师,并培养“三爱”学生。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高一(7)班 章睿航
谈起滤镜,从手机图像编辑一直到PS,都有相应的功能。在处理图片时,有简单的黑白、增强、反转滤镜;也有复杂的针对鲜明度、锐度、色调、饱和度调节滤镜。它们常被用作对宣传菜品、风景等时的工具,但生活中,有些其他方面的“滤镜”往往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开门见山,点出观点,好。)
大数据,本是一个统计工具,通过输入的数据信息,经过统计、处理、整合以显示出详细可靠的内容统计结果,其有很多应用,最贴近生活的就是自动化推荐。智能化发展前,人们很难从广袤的视频、文章平台找到自己喜爱的内容,但现在,默认打开且不提示关闭位置的它会不断采集你的浏览数据,以增大推送视频是“你想看的”“你爱看的”的概念,由此平台可以因你浏览数目、停留时间的增长带来大量广告费等的收入,甚至有些平台不惜脚踩红线,推送男女对立、种族对立、擦边等营销视频以搏眼球,使群众陷入这一吸取流量的深坑无法自拔。滤镜在此既未发挥滤出无效低质内容的作用,更是没有将那些真正关系国家大事、有知识含量的视频推至大众眼前。
就在前些天,我在刷视频时就发现了数个问题,首先是以上提到的,从视频评论数与点赞数可以明显看出:几则有很深教学意义的有关食品安全的科普视频,仅有100+(约2000)的评论点赞数,而几则有关“不喜欢邻居家门口的红地毯,觉得恶心”“有关手机品牌或汽车品牌的踩1捧1测评”则有1000+(约数万)的数量,这不仅使人心生厌烦,更体现了平台的不作为和为流量想尽办法的扭曲心理。
第二是因之前看到有关同视频在某平台上评论“因人而异”的说法,经过实验我发现确有此事,而且是很大部分平台上的大量视频皆有这一现象,比如在一条有关俄乌战争的当日讲解视频,在其中一个未启用过个性化推荐的设备中,评论两极分化,有踩低俄军,说其是“不人道侵略”的,也有踩低乌军背后的西方国家,称其“煽动战争”的,而另一个我常刷视频且经常看俄相关文化的设备,评论区清一色地倒向俄军。(以上三段忽然转入大数据推送有遮蔽有价值信息的缺点,有点莫名其妙。究其原因,在于作者在举例论证时缺乏将例子与观点分析相结合的内容,即读者不清楚这个例子原来是在写生活中的“滤镜现象”的。作者甚至进行了大段的“叙事”,像写散文一样写议论文,显然存在高一新生普遍存在的“文体不清”的问题。这样写文章,仅仅为生活中的“滤镜现象”找到了一个例子,论述的广度显然是不够的。)
这使得我们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深受“滤镜”的蒙蔽,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更加剧了对立现象与偏见现象的产生,原因就是平台有意对审核力度的减小和对个性化推送筛选的加强,“滤镜”滤出作用强度过高,只留下了“人们愿意看的”“人们喜欢看的”,而非“人们应去看的”。所以,平台应通过对以上方面的整改以给用户一个更真实、有效、整洁、高效的上网环境。
第三,我们不能带滤镜评判一条内容的正确性,不只听“自己想听的”“自己认为正确的”,这样只会使自己一错再错,被那些有意断章取义而掩盖细节的内容蒙蔽。
最后,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合理用网,任何平台或个人都要记住滤镜本身是为了给人们一个更方便快捷的上网环境而产生,其滤出作用固然必要,但同时,针对性的透过和滤出是不可取的,只要我们保持辩证的态度,多方取证,就能更好地看待与解决问题。(这些分析还是很有价值的。)
[总结]
病因:
假如题目是就“大数据推送”利弊,问考生有什么思考,章同学这样写或许还有些道理;但如果是问“生活中的滤镜现象”的利弊,章同学这样写就太狭隘了。文章对“滤镜现象”有比较深刻的洞见,但根本问题也很严重:文体不分。作者没有掌握考场议论文写作的“窍门”,仅仅依据一个理念到生活中找了一个例子,然后对例子进行叙述分析。这充其量只能成为对“滤镜现象”的理性分析的“一段”。
处方及治疗:
对于初学者而言,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板是必要的,即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本文而言,要阐明“生活中的滤镜现象”具体是指什么现象,然后举例论证;“生活中的滤镜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及其危害是什么;怎样应对“生活中的滤镜现象”,写出几条可行性思路。
具体修改策略:
我和章同学在稿纸上重新分析了“滤镜现象”的具体内容、危害以及做法,又帮助其重新搭建了写作的框架,最后帮他把文字润色了一遍,成了下面这篇文章。我们认为文章的框架可以这样:
1.第一段把“滤镜”的优缺点点透,可以举照片精修的例子,来形象地说明“滤镜”如何“变美”以及如何“失真”;
2.第二段由“滤镜”引到“滤镜现象”。先用一个观点句点出“滤镜现象”的普遍,然后再用大数据推送等例子来证明,这样就不会只停留在大数据分析这一个例子上;
3.第三段明确分析“滤镜”现象的危害,紧扣标题“不透过滤镜”会怎么办;
4.第四、五两段分析怎么“透过”“滤镜现象”,如多重渠道接收信息、独立思考、辩证思考;
5.第六段总结全文。把文章主要观点再点一下,同时写一句看起来比较“高大上”的句子,增强文章的深度,如“在当前这个时代,做一个‘智者’比做一个‘欣赏美的人’更重要”。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高一(7)班 章睿航
滤镜在生活中已经极为普遍,从手机图像编辑一直到PS,都有相应的功能。在处理图片时,有简单的黑白、增强、反转滤镜,也有复杂的针对鲜明度、锐度、色调乃至饱和度的调节滤镜。滤镜滤掉了不完美的内容,凸显了人和物完美的一面,但有时也会“滤”得太过,变“真”为“假”,以“假”乱“真”。人们不是常对着精修的证件照,吃惊地问:“这是我吗?”因此,既要使用滤镜滤掉不完美的内容,更要透过滤镜呈现的“像”认识事物真实的一面。
今天不谈滤镜技术的问题,我更关注生活中的“滤镜”现象。众所周知,个性化推荐功能可以为客户滤掉其不感兴趣的内容,而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个性化推荐不仅方便了人们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也有助于营造更令人感到舒适和愉悦的上网环境。这是生活中的“滤镜”。像看视频时长按快进或跳过,以逃避不感兴趣的内容;而对感兴趣的内容慢速播放甚至反复播放,这也是生活中的“滤镜”。
我认为“滤镜”的优点恰恰也是其缺点,因此对于“滤镜”现象要保持警惕。有些平台为了赚取流量,会将有价值但很少有人关注的内容滤出,而将博眼球而价值不高的内容反复推送。长期沉浸在这些没营养的内容里,会使人视野狭隘、见识短浅,扼杀人对知识的渴求。有些平台将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阻挡在人的视线之外,强制给客户塑造一个“舒适区”,使人缺乏对社会乃至世界的正确认识,专心制造快乐和愚昧,最终“娱乐至死”。
那么,怎样才能透过信息的“滤镜”,使人获得更真实的认识呢?首先要多读书多看报,从中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现况等综合性的、至关重要的信息,可以开阔视野。对于同一信息,则可以拓宽搜集信息的渠道,综合比较各渠道的内容,使人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免受单一渠道的蛊惑。
其次,一味地接受“滤出”后的信息,无疑会减少人的思考,因此要增强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个信息来到我们眼前,我们首先要分析其“是不是”,然后再分析其“对不对”。一如在“滤镜”中,先要分析其“真不真”,再来分析其“美不美”。我们应当保有独立的思维与辩证的态度,不只听自己想听的内容,才能不被那些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的信息所蒙蔽。
运用“滤镜”的人,可以发现和创造美——使原本美的事物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创造“假”——使事物以不全面、不真实的一面示人。普通人更应练就一双可以透过“滤镜”直达真相的火眼金睛,才能认识那真实但或许并不完美的大千世界。在当前这个时代,做一个“智者”比做一个只会“欣赏美的人”更重要。
指导教师:郑杰
超级新苗火热投稿进行时
投稿邮箱:
wenduxinmiao001@sina.com
凡在《新苗》版面刊发作品的小作者,请在稿件见报一个月后到温州都市报稿酬领取处(市区公园路105号808室),凭稿件见报当天报纸和学生证件领取稿酬(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
咨询电话:
88096791
编辑 夏忠信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