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不安、人际敏感、情绪起伏大,甚至自我伤害……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家长要警惕,可能“抑郁”找上门!

2024-11-01 17:06 温州都市报 

小A妈妈说,女儿经常会莫名的烦躁不安,甚至有破坏家里小物件的行为,有时会无缘无故地哭泣,甚至有时候有自我伤害的行为,比如拿家里尖锐的物件划伤自己的手臂。虽然划得不深,每次见血就停止,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手臂上的划痕已经越来越多了,她自嘲这是自己独有的“条形码”。而且女儿情绪变得越来越古怪,稍有不顺心的事就自我伤害。

面对这样的行为,家长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况,找专业的心理医生给孩子开导,让她敞开心扉。本期《小树洞》请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赵飞飞医生通过案例给大家科普,孩子出现情绪不稳等抑郁的情况有哪些方面的表现,他们的心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家长该怎么给予孩子帮助。

本期嘉宾:赵飞飞

图片.png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治医师,治疗焦虑、抑郁、多动、适应障碍及厌学情绪,擅长解决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沟通了解,还原孩子内心的想法

赵医生说,接诊这个病例,跟小A妈妈的交谈发现,孩子虽然只有15岁,但她已经有长达3年的病史。在外院被确诊“抑郁症”以后,小A似乎拿到了“尚方宝剑”,更加有恃无恐,拿伤害自己来威胁家人,家庭剧每天都在上演,家人拿不准到底是生病的缘故,还是青春期叛逆,不知道应该继续包容她,还是应该严加管教。

赵医生为了打开她的心扉,和小A深入交谈,小A说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不好,就是觉得心情像过山车一样,起伏很大。前一秒父母陪着她,觉得很开心,后一秒就觉得什么都是假的。有时候觉得妈妈很爱自己,有时候又觉得他们好虚伪,平时大多时候感到很孤单,她甚至有时觉得自己是“怪胎”,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看见父母过来安慰自己,她会更烦躁,不仅想把妈妈推开,甚至还会打妈妈。但是倘若这个时候妈妈让她自己冷静一下的话,她又觉得自己彻底崩溃了,会觉得妈妈果然不懂自己,更不爱自己,甚至再一次地要抛弃自己。

孩子出现这样情况的症结在哪里

赵医生说,孩子有这些情绪不稳的情况,跟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她从小由保姆或者奶奶抚养,直到7岁上小学以后才被接到父母身边。刚在一起时彼此都觉得不习惯,父母认为小A的“不良习惯”非常多,以至在后来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管教”之后才慢慢地纠正过来。

一般来说,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0~3岁是建立信任他人和形成安全依恋的关键时期,更是成年后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在这段时期,小A由于常常更换主要看护者,无法形成一个可靠的、始终如一的养育关系,导致在形成安全依恋这个环节受阻。

她和母亲的这种“又渴望靠近,又害怕靠近”的模式叫矛盾型依恋。小A当前情绪障碍的症结一部分原因在于婴幼儿早期的发展缺失,导致当前安全感的缺乏,她无法从和父母的相处中获取父母是长期且真实存在的体验,导致自己“大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孤独的”“相聚就同时意味着离别”,更加没能获得从和家人相处的成功模式拓展到和同学发展友谊的经验。

小A刚开始生病是在初一的时候,她因为没有能力应对学校里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受挫,也无法从家庭中获取到积极的支持。生存环境过于“纷争杂乱”,导致她无法聚焦于学习,伴随着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也出现下滑的趋势,这一切在父母的眼里看来,“女儿沉迷于手机”才是罪魁祸首。

父母的不理解,自己又无能为力,导致小A的青春期发展全面受阻,最终因厌学、心情差、自我伤害种种表现而被确诊为“抑郁症”。据小A自己回忆,刚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感觉他们用实际行动撕破了奶奶的“爸爸妈妈很爱你,他们一切都是为了你”的“谎言”。在小A看来,父母严加管教她的不良行为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不满和不屑。所谓为了自己好,其实不过是为了父母自己的面子。

面对孩子的情绪不稳,家长该怎么做?

小A的案例不是个例,也有不少家庭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通过小A的案例,提醒广大家长,对子女所有的规劝都应该基于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效输出,甚至背道而驰。尤其是针对青少年早期存在创伤的,应及时修复,才能保证他们以后发展良好的社会关系。

亲子关系比较考量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一定认知的父母,在孩子出现早期征兆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先跟孩子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打探一下,孩子近期是否遇到了困难、需不需要父母帮助等,如果孩子有事情自己没能力处理,应适当提供一些帮助。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认为父母不方便出面的,可以让孩子的朋友、同学或者家里的哥哥姐姐,甚至可以是心理干预的机构给予孩子一些帮助。

一般来说,孩子出现莫名其妙的哭泣、人际敏感、情绪起伏大、烦躁,甚至自我伤害的现象,说明小孩子已经没有办法自己处理这些情绪了,家长应该要去找专业的机构,或者找心理医生给予帮助。

也有不少孩子是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抑郁的情绪,那作为家长应该适当地给予减压。某些程度上来说,小孩子如果确诊有抑郁倾向的心理疾病,当他们觉得自己的病被父母认同,看到自己身上的无力感,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支持。

生活中,学习中,你是不是有很多困惑或是心事想找个人倾诉?比如,明明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总是为考不了高分而沮丧;或在与同伴、老师的相处中,因没得到肯定或是被忽视而委屈流泪,情绪无处发泄;抑或是跟爸爸妈妈意见分歧,无法沟通,让你不知所措……

无论你是家长还是学生,在跟孩子/父母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沟通或是无法解决,欢迎来信跟我们聊聊,将由我市各教育领域、医学领域的心理专家为大家支招。树洞来稿邮箱:641016234@qq.com。

温都记者 林摄尔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