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今读
面向高中学生和家长,接地气地解读高中教材和高考真题中的古诗,解读突出独创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为高中学生学习古诗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郑杰,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发表论文十余篇。辅导学生发表和获奖作文百余篇。努力做一个爱阅读、爱思考、爱写作的“三爱”老师,并培养“三爱”学生。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 郑杰
东汉中后期诞生的《古诗十九首》,历来颇负盛名。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赞它语言直率而不粗鄙,善于借物抒情,能准确表现惆怅深情,堪称五言诗的顶峰(“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上品,说它语言温婉优美,含义悲伤悠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高中语文教材选录《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意在使学生感受《古诗十九首》的经典魅力,其辞曰: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本诗几乎不怎么需要注解,就能看懂其意,足见“直而不野”“婉转附物”的语言风格。胡应麟说《古诗十九首》“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值得细品。我们就来品一品《涉江采芙蓉》“浅近”语言背后的“深远”之情。
前四句写芙蓉、兰花次第盛开的美丽水泽。抒情主人公(先不讲是“他”还是“她”)很是喜欢,便卷起裤脚到水中采芙蓉(涉江)。兴致勃勃采了来,才想起自己思念的人正在“远道”,这新鲜的芙蓉采来也送不出去,怅然若失之情油然而生。我由此情想起李白被权贵排挤而愤恨不已,想要抗拒一切,终究“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也想起令狐冲在思过崖上原本心满意足地吃小师妹送来的粽子,听到她欢喜自然地呼林平之为“小林子”,便“默然不语,突然之间,心中涌现了一股说不出的烦扰,一只粽子只吃了两口,手中拿着半截粽子,只感一片茫然”。(《笑傲江湖》)大概越是油然而生的怅然之情,越能动人心志。
本诗作者和李白、金庸都描写情感的极端转折,借以摹写出人物的怅然之情。相比而言,李白用“拔剑”这一极富表现力的动作写深情,用夸张的手法写其壮怀激烈之情;本诗则用“采花”这一平常的动作写深情,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金庸描写令狐冲的怅惘之情,除了借助吃粽子这样精彩的细节,还得用心理描写来加以渲染;而本诗不着一字描写采花人的心情,只说“所思在远道”,失望之意便已无限。通过这样有趣的比较,我们更能体会《涉江采芙蓉》温婉含蓄的语言特色和质朴深刻的相思悲情。
第五、六句写游子回头遥望故乡,结果只看到漫漫长路。无论游子对于故乡、妻子有什么样的深情,茫茫天地之间,任他频频回首,也得不到丝毫慰藉:天地苍茫只回报他一个无情的“长路漫浩浩”。这五字以景写情,悲壮不已,写出游子的孤苦和天地的残忍。无可奈何,孰能逾此!正因如此,下面“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抒情,便有跳板。
但我们常因简单或熟悉的表达,而失去对语言具体而真切的感受。“同心”,说明游子和思妇有共同的思念之心,可眼前却是“离居”的。“同心”与“离居”对比着的生活,对于相爱之人每一秒都是煎熬。煎熬到什么程度?“忧伤以终老”,即以忧伤做伴直至“终老”,或使人因忧伤而迅速“终老”——多么真切而有力的表达!世上有多少“同心而离居”的人,就有多少“忧伤以终老”的故事。无数的人与事,都被这十个字写尽了。
有人说这首诗是游子怀人之作,也有人认为是思妇怀人之作,都有道理。但我读这首诗,还有一点“一家之言”。我认为前四句涉江采花,而觉“所思在远道”,谓为游子所采、所思,似乎不妥。首先,一般而言,男子采莲花,古诗文中所罕见,而女子采莲(莲花、莲蓬、藕)较为常见。其次,“远道”有在道路上行走之意。通常古代男子离家漂泊,女子在家等候。男子称女子为“远方”的人则可,称为“远道”的人则不可,而女子思念远道的男子则恰如其分。因此,我更愿意将前四句理解为女子独唱,以思妇的视角写怀人之情;第五、六句是男子独唱,以游子的视角写对女子的思念;前六句反反复复的含蓄表达为第七、八句汹涌的抒情“蓄势”,最后第七、八句男女合唱,共同抒发对“同心而离居”的现实控诉,以及“忧伤以终老”的无奈悲情。
《涉江采芙蓉》实是一曲男女对唱的爱情悲歌。或许,这样的表现更直接一些:
女: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男: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编辑 夏忠信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