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初,张爱玲追随着情感的指引,从上海启程踏上前往温州的旅途。她不仅是在追寻一个男人的身影,更是在探寻两座城市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候的温州,万商云集,被誉为“小上海”。
近代以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迅速崛起,而温州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商业传统,与上海形成了紧密的经贸联系。长三角城市中,虽然温州距离上海最远,但两地历来交流非常紧密。温州人更是对上海有一种特别的情结,相隔数百公里的两个城市,相互交织交融的故事渊源不断。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使得温州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浙海关在宁波设立,下设口15处,其中温州海关分口设在府城镇海门(东门)外的岸边。此后,温州的海上交通和贸易逐渐活跃起来,尤其与上海、宁波、福州等地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温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进一步推动了温州的航运和进出口贸易。1877年,英国怡和洋行所属的康克斯特轮,满载棉布等货物从上海抵达温州,首次开启了温沪航线。一年后,轮船招商局的“永宁”轮从上海驶入温州港,这是温州开埠后第一艘进入温州港的中国轮船,温沪航程缩短到仅需两天两夜。此后,招商局的客轮,如“永宁”轮、“普济”轮、“广济”轮和“海晏”轮等,定期在温州至上海的航线上航行。温州开埠之后,轮船参加了海上运输,促进了温州商品经济的发展。1919年,温州港进出口货物价值达到了4062117海关两,约是1878年的18倍。而随着温州与上海的航运联系的逐渐加强,上海成为温州最主要的贸易对象。大部分的进口洋货和土货都是从上海转运而来,温州的出口土货也主要通过上海转销至国内外各地。例如温州土特产瓯柑,主要运往上海,其中大部分再由上海转运天津等地,出口量逐渐从几千担增至三四万担,1916年曾达到43176担。此外,温州的旅沪人口也在迅速增长,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达到5万多人。1917年,“温州旅沪同乡会”应运而生,进一步加强了温州与上海之间的联系。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温州与上海的距离是316海里。1958年4月17日19时许,瓯江上驶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艘从上海来温州的客轮。“民主四号”轮,能装载上百人,航行时间24小时。这对于当时被戏称为“水(温州话谐音“死”)路一条”的温州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通途。
温州的航空运输始于1933年,首条航线便与上海有关。1933年7月4日,中国航空公司经营上海—广州航线试航,“塞可斯”飞机早晨从上海起飞,之后顺利抵达温州,在江心屿水上机场试航成功。水上机场位于市区江心屿至麻行埠头之间瓯江江面上,因此被称为江心屿水上机场,这是近代温州乃至浙江最早和唯一的民用机场。1933年7月,沪粤航线试飞,经停温州,在江心屿瓯江江面加油。当年10月25日,正式通航。航班班次以周为单位,每周二、五自上海南下,周一、四自广州北上,途经温州。空中飞行确实是一条“轻快路”。“在沪粤航空线未开办以前,上海与广州见,交通唯恃轮运。输运以最快商船言,沪温间需一日……今以飞机航行,沪温间只需一小时又四十五分。”飞机成为当时温沪间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塞可斯”飞机除了两位机师外,可以搭乘8名乘客。不过票价高昂,坐得起飞机的多是“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的达官阔贾”。客票实行双程制,温州至上海单程每张70元(法币),往返125元;温州至广州220元,往返385元。由此航班携带的上海至温州的首航封,收信为:温州石板巷八号 中国航空公司 张延泽先生。信封盖有“沪粤航空邮运开航廿二年十月廿四 上海”纪念邮戳,并有“永嘉(温州) 廿二年十月廿四 九时”到达日戳。1937年,沪粤航线因上海“八一三”事件停航,机场所有设施被撤掉。这条航线只存在了4年,却给温州留下了不少故事。1931年,青年才俊叶云帆自上海圣约翰大学学成归来,初执教鞭。在旧温属六县联中兼课时,认识了联中的女学生郑品芬。三年后,两人喜结良缘。蜜月刚过,郑品芬即赴上海继续学业。不料半年后,郑品芬在上海病逝。垂危之际,叶云帆急赴上海探望,不惜高价乘坐水上飞机赶到妻子的身边,但依然无法挽回她年轻而美丽的生命。这段浪漫凄美的爱情打动了许多人,乡贤梅冷生先生曾写下挽联:好学本生成,是蜜月新人,不恋鸳衾惜别;弥留堪自慰,有凌云快婿,能从鹏翼飞来!民国时期还有个传闻,瓯海瞿溪的才女潘希真(琦君)放假回家时,有男孩手捧鲜花,搭乘飞机追到温州,浪漫极了。
民国时期的上海,不仅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远东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巴黎”的美称。那时有不少温州人在上海从事金融行业,以温籍实业家黄溯初为核心,形成上海金融界有名的“温州帮”,其中黄溯初(黄群)、徐寄庼、周守良被称为温州商界的“大三杰”。
1904年,黄溯初东渡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他认为振兴中华,必先振兴实业。于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黄溯初弃政从商,进行工商实业活动。1921年在上海招股成立通易信托公司,经营银行信托业务,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长达15年之久。
通易信托公司成立后,黄溯初招揽了许多温州人担任公司的业务骨干,比如徐寄庼是董事监察人,周守良任副经理,陈亦侯任北京分公司经理。此外,任职的温州人还有董仲佳等。因此,当时人们称通易信托公司为“温州帮”的金融机构。
徐寄庼是史界公认的大银行家、“上海滩上的金融巨子”,从事金融工作长达40年之久。他曾兼任多家银行董事、董事长,甚至在1932年初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代总裁。
与其他银行家相比,徐寄庼算是“金融界的文化人”。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金融专业刊物《银行周报》,创办票据交换所,使上海银行同业票据交换近代化,还是《上海票据交换所章程草案》的起草人之一。他所著的《最近上海金融史》对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至今仍是研究我国近代特别是民国货币金融史的必读书籍。
周守良也是我国银行界元老、证券界先行者。他是蔡元培的弟子,蔡元培曾称赞他“居士仁心到鱼鸟,古人居教自诗书”。1919年,周守良与徐寄庼等人在温州发起设立瓯海银行。次年应黄溯初之邀,供职上海通易信托公司。不久被派送美国考察金融,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
回国后,周守良参与筹设远东最大证券交易机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并被选为常务理事。1921年该公司正式开业后,因周守良精通财经门道,交易频繁,业务十分活跃,深受上海金融界倚重。
来源:孤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