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河街沿线曾是温州古城军事重地!一尊国宝铜铳,见证明代温州军器制造

2024-06-05 10:23 掌上温州客户端 

1999年

冬天,福建晋江一渔民在耙蛤蜊时,意外在滩涂中发现刻有“温字捌号”铜炮。

炮身铭文显示,这是一尊嘉靖三十二年(1553)由温州府铸造的铜铳。这尊铜铳后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晋江市博物馆。

这是史料中明代温州卫善于制造军器,其声誉在全国“为时称首”的一个实证。

明清时期

温州城中信河街两侧曾是古城军事重地,七十二半巷中分布有城守营,镇标中军中营、左营、右营;军器局,火药局,以及教场、箭道、笛楼(敌楼)等附属设施。

“前营后营四面花马兵营镇宁将军镇台外教场练兵护国;府学县学百里文书学院登选举人兴文里书堂招贤育英。”有人曾以温州城街巷路名做了一副趣对,从中可见古城的文武之风。

本期就带您感受一下

温州古城的武风

明代温州军器闻名全国

明弘治《温州府志》中,收录有王瓒《温州卫军器局记》一文,留下了当时温州制造军器饮誉全国的记载。

王瓒《温州卫军器局记》

弘治十三年(1500)十月,温州卫在旧址重建军器局,王瓒撰文记录下这件事。王瓒见闻广博,他是弘治九年(1496)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

早在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温州就已设立军器局。自洪武十三年(1380)开始,明王朝陆续设立了专门从事兵器生产的中央机构——军器局和兵仗局。明代各州的军器都由各卫负责管理制造,要求“简稽惟谨,制葺有程,精利无窳,坚劲无蜎”。王瓒在文中提到,当时温州卫军器局能够制造各种军器,其声誉居于全国前列,“如吾温者为时称首。愈繁而有贮,弥久而如新”。

在明代东南海防体系中,温州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温州卫是浙江地区设立时间最早的卫,且“卫所之棋布,视他郡独多”,最终形成3卫22所的庞大海防体系。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仅温州卫一年制造的军器就超过27万件。温州又是百工之乡,手工业素来十分发达。古代温州的造纸、印刷、漆器、纺织、造船、制瓷、雕塑等闻名全国。

一面是巨大的需求,一面是“百工之乡”的底蕴,明代温州制造的军器“为时居首”,自在情理之中。万历年间,温州还走出军事发明家赵士桢,他研制的噜蜜铳,曾被用以装备驻守山海关的明军;著写的《神器谱》是我国科技史、军事史上的名著。

赵士桢的《神器谱》与他研制的噜蜜铳

温州府铸造“温字捌号”

尽管史料中有记载,但长期以来,温州制造的军器一直未能找到实物。直到1999年福建晋江深沪湾发现一尊铜炮,才得以印证。

铜炮保存得十分完好,主体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两侧各有一只铜兽。炮膛内壁还残留有一枚铁弹。炮身铭文清晰可见:嘉靖三十二年孟春吉日,温字捌号,温州府铸造。耆民张元钲。铜匠池魁。铳重贰百柒拾斤。

从中可知,铜炮的准确称谓应该是铜铳,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由温州府铸造的。“温字捌号”的编号,说明温州卫军器局曾经成批铸造铜铳。铜铳净重270斤,折合今天的重量为320多斤,也表明该铳的铸造流程得到严格把关。铭文中的耆民张元钲当为造型师傅,铜匠池魁当为熔铸师傅,两人应是当时温州最著名的铸造师。

铳是对古代管型火器的统称,铜铳器型近似于炮。据戚继光《练兵实纪》,火炮是当时最厉害的武器,被尊为“大将军”,它是在鸟铳、轮机箭等武器未能取胜的条件下才使用的:“如打贼不退,贼已逼车,用虎蹲石包齐放。塘马又扮作进攻之状,逼近乃放大将军火箭车。”

我国现存的古代火炮,最早的应该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元至顺三年(1332)二月铸造的铜火铳,铳头稍大,用以安放石弹;铳身装火药,铳尾有火眼,用以点放。另外还有元至正(1341—1368)年间制造的火炮,有的装石球,有的装铁弹丸。嘉靖年间温州生产的铜炮内装铁弹,显然威力更大。

清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耿精忠部将曾养性攻占温州,曾征集民间铜器,毁寺观铜钟,开局铸钱,号“裕民通宝”;又铸大炮,现华盖山大观亭旁尚留有当年所铸的铁炮。

七十二半巷“武风”浓

虽然温州古代军器铸造遗址至今还未发现,但今人还能从历代地方志记载和地图中窥见一二。

根据明代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卫军器局“在卫治西南寿宁坊”,即宝纶楼前。宝纶楼是明代首辅张璁府第前的建筑,府第南面建有三牌坊。

现存古地图也可以印证这些记载。清康熙年间,信河街西设火药局。1877年温州城区图中,更清晰显示出火药局设在三牌坊大士门一带。

明清时期,信河街两侧是古城军事重地,除了军器局、火药局、弓箭局外,军营有城守营,镇标中军中营、左营、右营等。城守营都司署在谯楼北,守备署在蛟翔巷;镇标中军中营游击署在八字桥,守备署在简讼坊;左营游击署在竹马坊(九曲巷),守备署在屯前;右营游击署在府城隍庙西,守备署在大士门。

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中,可见信河街两侧众多的兵营。

蛟翔巷,就是古城七十二巷武风的集中展现。清代的城守营守备署就驻在蛟翔巷中段。守备署对面今放生池北建有教场,因此得名教场巷。后因谐音,渐渐传为蛟翔巷。

教场是旧时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根据记载,温州的大教场最早设在府治西边,明嘉靖年间,温州知府洪垣将其迁至镇海门外。清雍正年间,镇海门外教场因被瓯江潮水泛滥冲毁,改迁到迎恩门外广化厢(教场头)。此外,城中还有多处教场,如小教场在城内东山下,城守营教场在都司署东,守备教场在蛟翔巷。

蛟翔巷教场边还有箭道,是旧时官府所设练习射箭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附近一处名叫笛楼的建筑。笛楼在放生河畔,又称“敌楼”,清康熙年间建,用以“瞰敌”。也有一种说法是,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曾派兵围攻温州城,教授刘士英为御敌所建。道光初年再建时,邑人陈遇春取“长笛一声人倚楼”之意,将其改名为“笛楼”。笛楼地势高爽,一度成为温州城一处观景胜处。

温州现存地名中,与军事有关的除了蛟翔巷(教场巷),还有军装局、兵营巷等。旧时还有教场头、花木营巷(清代有镇台衙门的马营在此)、马槽头(巷南口是清镇台衙门养马之地,多马槽)、中府前(清镇标中军游击署驻此)等。

■文/阿汤 张秀丽

2024年4月18日温州都市报版面截图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