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河七十二半巷有多宜居 古时这些尚书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2024-06-05 14:05 掌上温州客户端 

历经千年,温州古城至今依然较好地保存着“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的格局。其中,信河街是城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街之一,周边一带是古人生活居住中心,即“西居”之所在。

从宋至明清,“信河七十二半巷”是古代温州私家园林最为集中的区域,名门世家多聚居于此。不少担任过尚书的二品以上大员,都曾在七十二半巷居住和生活过。

七十二半巷 水城宜居处

旧时,温州城内水系,以三条纵向的河道为骨架,分别为大街河(今解放街)、信河(今信河街)、九山河。三条纵向河道与众多横向水巷,共同构成城内“如画弈局”的交通水网,犹如“东方威尼斯”。在清光绪八年温州的城池坊巷图中,可以看到一条信河上,竟有多达23座横跨东西的桥梁。

从1933年制作的《永嘉县城区全图》里,则可以看到,信河街北端通过八字桥,经麻行僧街、天雷巷,与江心屿对接,南端止于“西河头”。彼时,河道与街巷相辅并行,街道内侧分布着店铺,临河一侧则为民居后门,也有石级作为洗衣和乘船的河埠。居民们撑着小舟,可以便捷地前往城内外各个地方,一派江南水乡民居场景。北宋温州三十六坊中,约五分之一就分布在信河七十二半巷。

秀美的水乡风情,便捷的水陆交通,使得七十二半巷一带,成为古代世家大族的聚居地。近代温州十大私家花园中,就有半数在信河七十二半巷。这里还曾有很多家族祠堂,如薛祠、张(府)祠、侯祠、水心祠等。1877年的温州城区图中,可以看到仍有多处祠堂。周宅祠巷、黄府巷、张府基、樊宅巷……众多以姓氏命名的街巷名称,也能看出世家聚居的身影。这些世家大族中,有不少曾经出过尚书级别以上的高官。

尚书家住七十二半巷

宋、明两代,尚书一般为二品要员,掌握国家重要部门事务,类似于今天的部长级高官。宋代吴表臣、何溥、薛叔似、蔡幼学等尚书,以及曾当过尚书、后官至内阁首辅的黄淮、张璁,都有居住在七十二半巷的记载。

从宋代开始,温州名人辈出,被南宋状元陈亮称赞“人物满东瓯”。温州不但走出了陈宜中、黄淮、张璁等官至宰执的大人物,还有吴表臣、张阐、林大鼐、薛良朋、何溥、木待问、张叔椿、薛叔似、蔡幼学等尚书级别的高官。古代温州城中曾有多处为尚书们立的牌坊,如在五马直街为王瓒立的尚书坊,在县西直街为高友玑立的尚书坊、为章纶立的笃忠坊,等等。

吴表臣:家住丰年坊右隅

吴表臣(1086-1152),字正仲,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吴表臣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赠少师。黄淮在《永嘉县重修庙学记》中罗列了宋代永嘉巨儒,吴表臣名列其中。

吴表臣活跃在两宋之间。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南渡至温州时,吴表臣正避乱在家。时任御史中丞、后官居宰相的赵鼎,向高宗推荐了吴表臣。高宗对吴表臣十分赞赏,封其为监察御史。

吴表臣是永嘉县(今鹿城区)丰年坊右隅人。学者考证认为,宋代温州三十六坊中,并无丰年坊,应为庆年坊或丰和坊。两坊相隔非常近,都在信河街西侧七十二半巷中。百里坊在今丁字桥巷至应道观巷一带;丰和坊在今丰和巷一带,东起天窗巷,西至油车巷。吴表臣晚年回乡后,自号湛然居士,居住在信河七十二半巷中,过着布衣疏食的日子。

何溥:百里坊走出省元

何溥,字通远,号墓林处士,永嘉城(今鹿城区)区百里坊人。何溥是南宋温州第一位省元,官至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授龙图阁学士。

何溥被评价“在言路六年,知无不言,号为称职”。后以疾请外补,授龙图阁学士领宫祠,回到家乡“优游里居”一年多后,卒于家。

百里坊,因《图经》云“自此至平阳横屿山一百里”而得名,在今八字桥以东,百里东、西路一带。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任温州太守时,曾在这里登舟赏花,西行转南沿后人所称的信河、小南门河、温瑞塘河,直达瑞安、平阳。在长达百里的河道中,沿途荷花盛开,清香四溢,赞誉为“百里芳”,后谐音改为百里坊。

薛叔似:居梯云坊薛家巷

薛叔似(1141—1221),字象先,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薛叔似累官兵部尚书、宣抚使、端明殿学士等职,谥“文节”,改谥“恭翼”。

薛叔似是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的侄子。宋《薛叔似圹志》载:“宋端明殿学士薛公讳叔似,温州永嘉县人,居梯云坊薛家巷。”宋代,梯云坊薛氏人才辈出,《宋史》立传的就有薛弼、薛徽言兄弟,以及徽言之子季宣,季宣侄薛叔似四人。

梯云坊即今大高桥一带,“以薛强立登第,故名。”梯云坊内东头建有一座拱型高桥“梯云桥”,因此清代改称大高桥。梯云坊内有薛家巷,巷中有“薛宅”。清光绪八年的《温州城池坊巷图》中,蝉街与岑山寺巷之间的七圣殿巷里,还有薛氏的宗祠薛祠。

蔡幼学:庆年坊里出贤才

蔡幼学(1154—1217),字行之,瑞安新城里(今莘塍)人。蔡幼学官至兵部尚书,学术上也很有影响,被誉为永嘉学派的中流砥柱,是温州历史上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谥“文懿”。他历事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为官敢于直言。成语“一筹莫展”,便源于蔡幼学向宋宁宗上奏中的一句话:“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宋史》评价蔡幼学“器质凝重,莫窥其际,终日危坐,一语不妄发。及辩论义理,纵横捭阖,沛然如决江河,虽辩士不及也。”

蔡幼学晚年居住在信河七十二半巷中的庆年坊。据说庆年坊原名庆贤坊,便是为了纪念蔡幼学,后因谐音演变为庆善坊,明代以“喜庆丰年”之兆又改成“庆年坊”并沿用至今。

黄淮:黄府巷因他得名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黄淮是明朝内阁初创时期的重臣,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简。

黄淮得到明成祖十二年多的重用,多次晋爵。据说朱棣每次上朝议事,常常让黄淮与解缙侍立御榻左侧,以备顾问,有时至深夜仍在帝榻前商议机密的重大政务。明成祖赞其“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宣德二年(1427)秋,60岁的黄淮称疾辞官,回乡奉养老父。次年,他捐资献地,在郭公山东麓建最胜寺。去世后敕按一品礼制葬于茶山南柳村黄府山,赠太保。

黄淮出生在永嘉城厢育材坊(今府学巷),1岁时阖家迁居巾湖里。黄淮府第所在本名孝廉坊,因北宋孝子仰忻居此而得名。后因是黄淮居处,民间便改称其为黄府巷。黄府巷东起城西街,西至信河街,介于沧河巷、金锁匙巷之间。

张璁:松台北麓大学士府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温州府永嘉县(今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人。张璁曾先后担任过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入内阁任首辅、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等,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

嘉靖十三年(1534),嘉靖皇帝钦命敕建,为张璁建造府第,位置就在松台山北麓,方围里许,大门中央署“大学士”三字匾额。府第南面有长形大池,池前有赉贤、柱国、元辅三座石碑坊即“三牌坊”,竖立在进第大道上。府第前建有“宝纶楼”,由嘉靖帝赐名,楼中藏有嘉靖帝写给张璁的御札及诗文等。

如今,“张府基”“三牌坊”“大士门”“妆楼下”等街巷毗连交错,构成信河七十二半巷中一片居民区。相传大士门即大学士府前大门;进门后的正宅在府第坍塌后曾为一片空地,被称作张府基;妆楼下则是张氏女眷住所。

作者 阿汤

编辑 金慧君

责编 潘贤群

2024年5月27日温州都市报版面截图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