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门古港遗址已发现9座码头 当年宋高宗可能是从这里进温州古城

2024-06-05 10:23 掌上温州客户端 

“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这是北宋诗人赵抃登拱辰门(朔门)城墙上的谢公楼眺望江面时,看到的繁华景象。遥想当年,这里商船云集、人声鼎沸。

如今,在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长达380米的江岸码头群中,已发现9座码头、2座埠头,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江边,曾是货物装卸、船只停靠的重要场所。

9座形制各异的码头历经千年,经考古发掘依旧轮廓清晰、架构明确。据专家推测,当年宋高宗御驾从江心寺移跸温州城内,可能是从朔门遗址中的9号码头上岸的。

宋高宗可能从9号码头上岸

去年3月,考古人员在朔门古港遗址新发现了9号码头,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码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表示,这是她见过的“海丝”遗迹中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古码头。

根据土层、出土文物以及江岸线判断,证实9号码头为北宋时期建造。9号码头北通瓯江,南通瓮城,紧靠东西走向的北宋江岸,呈南北走向伸入瓯江。码头整体为突堤式石砌码头,近岸及江底两段为台阶式,中段做成斜坡状,内部阶道以长条石砌筑,宽2.2米,两侧垂带用纵向条石、块石混筑,中段以长方石板抵护;东西两侧置长木板夹护,外有密集木桩加固。这处码头遗址用料讲究且大气,考古推测应是官用码头。

9号码头

北宋时期,站在9号码头,人们可以眺望到城墙上的谢公楼。史载南朝刘宋时期,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出任永嘉郡守时,就曾在拱辰门上建楼游憩,后人称为“谢公楼”。南宋端平年间,温州知州史弥忞撤而新之,将此楼改名为“江山胜概楼”。

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为躲避金兵追击南渡温州,驻跸江心寺。二月十七日,圣驾离开江心屿,从拱北门(后改称朔门)入城。据专家推测,他可能就是从这座9号码头登岸,步入温州古城的。

9号码头以东,有一条木栈道继续向南延伸至北宋江岸,南北长约39米,残存十余组桩基,等距分布,做工规整。该栈道可能为9号码头淤积后代替成为官用栈桥式码头,外侧连接枕江亭。史料记载,古城北门外“枕江为亭,额其榜曰‘四时万象’,候馆在焉”。

码头修建与史料一致

北宋虽然未在温州设立市舶司,但温州港的海上交通贸易往来渐趋活跃,温州官营造船场所造的船舶不断地驶往各地。北宋温州通判赵[~公式~]在《谒海神庙记》中提到,“温人自夏徂秋,常观云以候风,苟或日间其云或黑或赤,低重凝澄,密而不散,则居民、海贾咸以为忧”。“海贾”表明温州应有来自海外的商人。

在已发现的码头遗迹中,有台阶式码头、斜坡式码头、三级月台式码头、单级小码头、木栈桥式码头、近岸埠头等,证明了早在宋代,温州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例如8号北宋码头是一处斜坡式码头,依托海坛山基岩而建,规模较大,据推测可能是大型放洋码头。

3号码头是北宋、南宋两朝共用的码头,反映了古码头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码头路面虽然已经残缺,但基本结构仍然清晰可见。3号码头平面形状呈南北向长方形,原为北宋时期建造,经过南宋晚期的扩建与修缮,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南宋时期,由于港口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古人便在原有码头的基础上向前接建了一段。从结构上看,3号码头前端台地铺设了平整的方块,下方垫有衬木板,这种设计提高了码头的稳定性。

3号码头

温州地处沿海,水患频发,这对码头的稳固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面对温州港口松软且含水量高的土质条件,古人采用了一种与现代工程相似的高级技术来确保码头的稳固性。他们在松软的淤泥上打下密集的木桩作为支撑,再铺上木板或石板,用块石垒砌,中间填土,底面用方砖漫顶,形成踩踏面。此外,还在码头的外围用长木桩打上一周,形成围护桩,以防止江流的冲击导致码头倾塌。

这与元代《永嘉重修海堤记》提及的修建方法一致:“列巨木为柱,面设栿柂其上,内攒众木,围之三周,外施萁芒以泼浪,次填以石,次积以瓦砾,而实土其中,加横木,备其欹侧,而帖石其背以便行者。”《永嘉重修海堤记》于元至顺三年(1332)由文学家黄缙撰文,记录了地方官采用当时先进的软基加固技术,来修复被台风受损的码头的事实。

开埠后江边码头密布

新竹枝词

洪炳文

沪上航道甬与瓯

椒江更复驶轮舟

双门早已开商埠

更见东门筑码头

1925年黄骋珍制的《永嘉县城区全图》详细描绘了朔门外的景象,各类码头整齐排列,成为城内与外界货物交流的重要通道。1876年温州开埠以后,朔门外逐渐成为轮船云集之地,同时也是管理口岸的“瓯海关”的所在地。

清末,瓯江上的外国商船

清光绪十年(1884),温州招商分局在朔门外江畔兴建了温州港的首座浮码头——招商局码头,即后来的朔门一号码头,使港口设施有了初步的改善。这座码头配备了一只长达166英尺(50.6米)、宽27英尺(8.23米)的钢质趸船,可供大型轮船停靠、装卸货物。此后,温州港进出的船只日益增多,为满足停靠需求,瓯江出海口沿岸陆续新建了多座新式码头。

1916年,宝华轮船局在宝华轮锚泊区附近东门新码道东首岸边(今安澜港区固定码头的东面一带),建造了一座码头,安装了一只长94英尺、宽21.5英尺的木质趸船,称为宝华码头。大约两年后,永川轮船公司在东门化鱼巷(今永川路)江边建造一座小型浮码头,配备了两只各长16英尺的木质趸船,原称永川码头,后更名为安澜码头。

在这3座码头附近,招商局温州分局等航运企业还建设了多座仓库,用于进出口货物的存储。此外,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和美国美孚火油公司也在西门、瓯江北岸梅园等地设立了油栈,用于煤油的储存。1919年底,温州港共有仓库10座,总面积计2568.31平方米;油栈3座,总面积计635.39平方米。 

温都记者 连佳佳/文

2024年5月30日温州都市报版面截图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