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开始,远桡动脉入路开启肝癌介入治疗“新蹊径”

2022-09-28 14:54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17490


温都讯 日前,一例因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在温州市中心医院顺利完成经远桡动脉入路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治疗。医院团队经过MDT会诊综合评估后,决定采取与常规股动脉入路不同的远桡动脉入路方法为患者开展肝癌介入的治疗,记者了解到,此项技术应用于肝癌患者在我市尚属首次。患者胡某三年前因结肠癌在该院结直肠外科就诊,经评估后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恢复良好。今年5月去医院复查时发现肝内有巨大肿块,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腺癌。病灶最大直径约12厘米,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性切除机会,常规化疗加免疫治疗6个疗程,但效果不理想。医院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患者肿瘤巨大,余肝体积不足,没有手术切除指征,但仍有转化治疗可能,介入治疗为该患者现阶段的最佳治疗方案。讨论决定由介入中心副主任医师叶立瓯为患者实施介入手术,进行HAIC治疗。手术过程很顺利,术后即刻可下床自由活动。

叶立瓯医生告诉记者,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是介入治疗的一种方法,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比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B超等监视下,通过人体自然通道或微小创口,用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引入人体病变部位,输送药物或治疗材料,对病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能大大提高了局部肿瘤组织的血药浓度,发挥最大限度杀伤肿瘤的作用,而且还能有效减轻化疗药物对人体全身的毒副作用。

传统的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是通过穿刺大腿根部的股动脉,将导管送入肝动脉内,直接将大剂量高浓度的化疗药物注入肝脏病变的营养血管内,或留置导管于营养血管内,在48-72小时内持续泵入化疗药的一种方法。相比静脉化疗,病灶局部药物浓度高,病灶吸收更多,同时减少化疗药物在其它器官的分布,因而产生较强的抗肿瘤作用,但全身毒副反应较轻。股动脉穿刺建立的治疗通路虽然介入操作相对容易,导管更容易置入血管腔,但是术后患者需进行股动脉压迫6小时及卧床24小时,同时,患肢必须伸直制动,患者进食、排便等非常不便。近年来,经桡动脉入路的方式逐渐兴起,通过患者手腕部的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动脉,在目标血管处灌注化疗,术后不需要患者腿部的制动和压迫,极大的提高了手术患者的手术舒适度和就医质量,这次温州市中心医院叶立瓯医生完成的肝肿瘤介入手术是经远桡动脉入路,相较于桡动脉,血管更细、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

温都记者 王春霞

审核 林剑静

监制 陈侄辉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