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油、洋布、洋烛、洋纱…百年前开埠后,温州人的生活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2022-03-31 09:42 掌上温州客户端 

1876年,一纸《烟台条约》打开了温州大门。

第二年,一艘来自英国怡和洋行的“康克斯特”轮,满载棉布等洋货从上海抵温,从此温州商铺里摆上了来自海外的“洋货”,美孚洋油、洋布、洋烛、洋纱、纸烟等。

随着温州海关和英领事馆的相继建立,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传教士,带着更多的家乡“特产”踏上了温州的土地,温州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蜀姜口酱葡萄酒

偏是西餐最可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来的“洋食物”逐渐出现在温州人的餐桌上。温州人对这些来自域外的西餐、菜肴颇为青睐,时人“芙蓉吟馆主人”有诗云:“厌说郇厨备八珍,醉乡风味别翻新。蜀姜口酱葡萄酒,偏是西餐最可人”。

1931年,意大利青田华侨陈建南携意大利籍妻子回国。陈建南夫妇回国前在意大利罗马经营西餐业,家底颇丰,妻子擅长做西餐。

民国时期就已有桂格麦片的老广告

他们在五马街租下了温州商业巨擘许漱玉建造的商铺,并加以装潢,布置得豪华又不俗气。当时,这家西餐馆规模有九间店堂,专营夫妇俩拿手的面包、蛋糕、肉类烧烤以及进口西洋名酒。

据说,这家西餐馆的店号,还是许漱玉帮忙取的。许漱玉想到陈建南讨的是意大利妻子,餐馆里经营的又是西餐、洋酒,“洋”味很浓;再说,开餐馆之“意”,不外乎获取“大利”,于是建议取名为“意大利”。

当“意大利”挂牌亮相时,不少市民闻讯赶来凑热闹,开洋荤,尝尝西餐洋酒是啥滋味,着实红火了一阵子。

“七七”事变爆发后,温州学生出于爱国义愤,群起抵制日货。德、意、日是轴心国,“意大利”这块洋招牌,自然遭到反对。新上任的温州督察专员黄元秀征得老板同意,将店名改为“华大利”,一直沿用至今。

七七事变后,“意大利”餐馆更名为“华大利”

时髦衣饰效西装

渐染欧风举国狂

晚清时期,温州人的穿着打扮是典型的清朝服饰。英国女学者苏路熙在《中国之行》中描述了温州不同阶层民众的服饰:士兵身穿红色外套,肩扛长旗;新娘服饰繁琐,凤冠霞帔;温州道台的官服昂贵精致。

苏路熙夫妇的中文老师郭先生,他的穿着就是当时典型的上流社会的男子服饰。他身穿深色的宽松绸袍,戴着配套的锻帽——这是全身唯一紧贴的服饰,帽子的前额中央嵌着一颗珠子,又黑又长的辫子垂在背后,尾端用丝绸流苏系上。

到了民国,温州人的衣着审美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男士穿长衫马褂、西装、中山装,带西式毡帽。女士一部分穿旗袍,一部分仍穿大襟上衣加袍子。

身着旗袍的温州画家徐绮琴

《新竹枝词》中提到了当时温州民间的穿衣潮流,“时髦衣饰效西装,渐染欧风举国狂。”(花信楼主人《新竹枝词》之二十四)“裙系西洋百褶新,一瓶香水洒丝巾。不施脂粉不缠足,装出时装也可人。”(效颦之《新竹枝词》之一)

除了衣着上的改变,男士的发型也有相当大的变革,那就是剪长辫。剪辫子首先在留日学生中形成风潮,温州学者张棡的侄儿自东洋留学归,剪发东装,友人孙公权自东洋留学回,亦剪辫洋装。

辛亥革命后民众剪辫

据《温州近代史》记载,1911年11月10日午前,府城“有 500 多人公开剪去辫子”;1912年1月7日晚,好几百学生手拿剪刀“把群众的帽子脱下来,凡是养着辫子的都被剪了,一个小时内剪下 200 多条辫子。

汽笛呜呜晓色寒

黑烟一缕向空盘

温州通行的游船,一向是比较笨重的花船。后来有人借鉴西方造船方法,改进了游船样式,其他船家也纷纷效仿。

张棡在日记中记述了“盆汤船”的来龙去脉,“近十余年前,道前河盆汤店之人,依洋式划艇造一船,较光明轻便,于是各船户均依式造之,而税价亦较前有利,于是盆汤船之名大噪,而老花船无人顾问矣。”

温州文献丛书版《张棡日记》

清末,温州还出现了轮船“小火轮”。光绪三十二年(1906),瑞安人项湘藻与兄弟项崧从上海购进小火轮“永瑞号”,首航于温瑞塘河,开启了温州通航小火轮的新篇章。

温瑞塘河通航的小火轮

温州内河载人运货原来都依靠人力划桨的木船,船体小,速度慢,从温舟到瑞安要划行七十小时左右。小火轮拖带两艘客货驳船,每次行驶仅四小时,运量、运速成倍提高,可谓“百里邮程一朝促”。洪炳文在《永嘉竹枝词·湖轮到瑞安》中描述:“汽笛呜呜晓色寒,黑烟一缕向空盘。永宁门外莲桥畔,又有湖轮到瑞安。”

温州人黄聘珍(1907-1984年)于1933年绘制的永嘉县城区全图,图片左上角标注有飞机场字样。翻拍自温州老照片收藏爱好者、温州市文联顾问黄瑞庚的藏品。

温州的航空运输始于1933年7月,由中美合营的中国航空公司(CNAC)经营上海至广州航线,中间设温州站,每周两次航班,先载邮件,后搭乘客。

1933年10月31日,张棡在日记中写道:“九点钟,在南湖楼上仰见飞艇一只,自北飞南,声隆隆然,形如大鸟张翼,下悬小艇,以便停泊江上水面之用。”

新式交通工具出现后,旅行也就更方便了。张棡在日记中记录了乘坐大华商轮经上海赴杭州游玩的经历,途中感慨商轮和火车行驶的速度:“予此行自家到杭仅四日。于特别快车中见车驶如飞,两旁林木人家均自后退,疾愈飞马。古人诗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写状颇真。今予初次乘车,尤快平生所未见。”

西式餐点满足了温州百姓的味蕾

西装旗袍深深烙上了现代化的印痕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距离不再成为难题

这股来自海上的风

就这样改变了温州人的生活

编辑 | 佳佳  刘曦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一片繁华海上头 温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金柏东 金丹霞

《一江浙沪竹枝词中的西方商品及其形象变迁(1700-1949)》 李坤

《清末民初英国传教士与温州民俗的碰撞和适应》 杨洁 李新德

《晚清至民国时期温州民俗的传承与嬗变(1888-1942)——以《张棡日记》为研究中心》 王鹏

《意大利洋酒西餐、华大利集体婚礼,百年前五马街开温州时尚餐饮先河!》 温州三十六坊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