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镇青春 | “数”说小镇成长史

2021-04-29 08:09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17410

编者按

初心如磐,百年风华。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在这个特殊时刻,乡镇街道作为温州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前沿阵地尤其关键。

4月26日,市委书记陈伟俊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工作交流活动上强调,快马加鞭抓推进,心无旁骛抓落实,在换届之年干出新风采创出新业绩。

体虽小矣,功莫大焉。作为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正是散布在瓯越大地上的乡镇街道,构成了温州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底盘。其“托底”之用、“固本”之效、“支撑”之力,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也是展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终端地带”。一乡一镇一街道,美美与共,汇聚成温州全域之美,展现的是温州“重要窗口”的最美风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温州都市报创刊20周年之际,本报全媒体推出《百年风华·镇青春》大型主题报道,聚焦乡镇街道的求实之风、创新之举,展现其不断提升的魅力、活力和实力。

镇青春,正青春!



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小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城市与小镇之间找到了内心的平衡。如今的小镇不再是渴望逃离的地方,更多的是生活和创业理想之地。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承载着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乡镇建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变。每一次重大的进步往往都是由改革带来。乡镇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百年沧桑巨变中,一个个乡镇的跨越发展成了那道最为壮丽的彩虹。小镇故事多,经历沧桑巨变的它正走向未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

乡镇政区历经多次调整

百年来,乡镇设置不断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需要,乡镇机构进行多次重大改革。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

8月26日,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区专员公署,辖永嘉、瑞安、平阳、乐清、泰顺、文成、青田和玉环8县,并将永嘉城区及城郊、梧埏、永强、三溪、藤桥、西岸区划出,设立温州市,直隶省人民政府。全市基层行政区划为40区、347乡(镇)。

1952年,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乡政权试行组织条例》,温州全面进行“析置小乡”政区调整,区的数量增长至62个,镇的数量增加到25个,乡的数量猛增至797个。

1956年,温州开始“撤区并乡”,温州基层政区数量大大压缩。同年6月,温州市撤销区建制,设立12个街道和1个郊区。

1957年,基层行政区划为44区、41镇、309乡、12街道。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撤销乡镇建制,实行社队建制。原先的区改称为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生产大队、生产队。

1984年,根据中央关于人民公社的体制改革精神,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原来的人民公社改称乡镇,原来的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

区公所撤销

乡镇呈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乡镇机构进行多次重大改革,乡镇也开启了跨越式的发展。

198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实行市管县体制。

1981年12月12日,析原温州市郊区置瓯海县。1984年1月,将市郊区6个乡划归城区,称鹿城区。4月2日,划市郊状元镇、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二村建龙湾区。

1985年1月至1991年7月,温州基层政区变动主要是“乡改镇”,全市由乡改为建制镇共有89个。在89个乡改镇中,少数的镇名和范围有变动,如瑞安县吴桥乡改名飞云镇,永嘉县江北乡和清水埠镇合并为瓯北镇。

“区公所”温州的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它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管理农村社会经济事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当时的区乡建制越来越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2年,根据民政部统一部署,浙江省于1992年实行撤区扩镇并乡的,简称“撤扩并”。撤销所有的区公所,乡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温州由原来的59个区、503个乡镇撤并为315个乡镇,减少了40%。

温州的区公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乡镇也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见证温州模式的发展轨迹。

并乡扩镇

让小城镇发展成小城市

乡镇的不断发展,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那时候也存在“乡乡点火,镇镇冒烟”的问题,造成乡镇集聚力和辐射力不强。

20世纪90年代末,温州乡镇总人口641万人,平均每个乡镇2.45万人。人口最多的是龙港镇,22.45万人,最少的镇是平阳县的南麂镇,仅0.24万人,最少的乡是文成的下垟乡,仅0.17万人;温州街道总人口98万人,平均每个街道3.3万人,人口最多的是五马街道,12.29万人,人口最少的是景山街道,0.82万人;面积最大的街道是永中街道,46.6万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是江滨街道,2.1平方公里。

乡镇规模普遍较小,制约着小城镇的发展,也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温州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乡镇只有7个,占全部乡镇的2.67%,人口在5万~10万人的乡镇16个,占全部乡镇的6.1%,1万以下的乡镇80个,占全部乡镇的30.53%,当时浙江省每个乡镇平均面积70.71平方公里,平均人口2.62万人,相比之下,温州乡镇平均面积、人口普遍低于全省水平。

1999年,温州率先在瓯海区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永中、永兴、永昌、海滨四镇合并为新的永中镇。随后,各地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2001年,市辖三区及周边的永嘉、瑞安行政区范围作了调整。永嘉县七都镇、桥下镇中央涂居委会,瓯海区临江镇、藤桥镇、上戍乡、双潮乡、岙底乡和梧埏镇的前网、鱼鳞浃、上田、划龙桥4个村,温州市龙湾区蒲州镇的蒲州、上蒲州2个村划入鹿城区。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瓯海区的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划入龙湾区。瑞安市的丽岙镇、仙岩镇划入瓯海区。

2001年至2003年3年间,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基层政区分别进行了大调整,撤销部分乡镇组建街道代管。部分县市也分别对瓯北、塘下、安阳、昆阳、龙港等13个重点镇区进行了扩大性调整,扩大瑞安城区并成立了6个街道。

2010年,温州全境共设290个乡镇、街道。其中镇118个、乡142个、街道办事处30个(含7个民族乡镇)。

温州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批建制镇已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成为聚集力和辐射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对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至2010年,温州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3.22亿元增加到2925.57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35亿元增长至411.43亿元。

区划大调整

加速集镇城市化进程

更大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在2011年,当时温州围绕“1650”展开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所谓的“1650”,就是通过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将我市的城乡结构调整为大都市核心区为主中心,六个县城为副中心,形成50个左右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中心镇。

经过上一轮的并乡扩镇,至2010年,我市城市化率60.7%,比全省平均高2.8个百分点,但与城市管理相匹配的街道体制,却远低于兄弟城市。全市街道30个,总数低于杭州、宁波、嘉兴、金华、台州等地级市,街道占比仅高于丽水。当时我市市辖三区内还有建制镇16个,乡4个。乡镇所辖的面积共达738.98平方公里,占市区面积的三分之二;乡镇占市区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管理体制与城市化进程不匹配,导致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滞后,“城不像城、乡不像乡”,城市风貌难以形成。同时,大量“麻雀乡”存在,成为构建大都市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这是温州自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大规模进行行政区域调整,而乡镇布局调整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以中心集聚、统筹发展为主要目的所展开的重大行政改革,是为温州长期发展建骨架、打基础的关键举措,直接关系到温州现代化进程。

2011年,全市各地区均进行了部分调整,使得乡镇街道数从原先的290个压缩至140个。通过强化中心镇,根本改变我市乡镇小而散的状况,吸引更多的人口、资金、技术向小城镇聚集,加速乡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随后,在2015年,温州部分乡镇(街道)又一次进行了调整,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66个街道,92个镇,26个乡。

201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不设乡镇和街道的新型县级市。龙港的“扁平化”架构取消了乡镇层级,实行市直管社区,扩大了管理幅度,缩短了管理链条,初步构建了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了对社区的直接管理,实现了对老百姓的就近服务。

见习记者 连佳佳 陈凯哲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