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城的脉动中,马鞍池小学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坐落于巽山文笔峰下、温瑞塘河之畔。周边既有世贸大厦的现代轮廓,也有大南里的古朴风貌;这里,孩子们身上既洋溢着乡土的淳朴坚韧,也闪耀着都市的灵动多元。
面对这“小温州”般的生动画卷,马鞍池小学并未试图将所有学生纳入统一标准,而是以“让每颗星都闪亮”为办学理念,开辟出一片“五育并举·融合共生”的教育新境。
在陈东南看来,这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生态重构。它倡导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创设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系统,并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最终让每一颗独特的星辰,都能沿着自己的轨迹成长,最终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陈东南
温州市马鞍池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温州市首届师德楷模、温州市优秀教师,主持10余项课题、案例省、市级获奖。
践行“五育并举·融合共生”,聚焦跨学科素养无疑是应有之义。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马鞍池小学周边自然山水环绕,校内绿化与景观设计精心雅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合自然资源与教育功能的优美学习环境。陈东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有利条件,以“水”为媒,开启了以“水生态智能科创院”为核心的水生态特色教育探索之路。
在实践中,学校系统构建了以“跨学科素养”为引领、以“水生态课程体系”为核心、以“一馆三区”科创空间为支撑的完整育人模型。
据介绍,学校首先通过整合科学、信息科技与生态文明教育,确立了跨学科素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匠心独运地打造了“基础——拓展——科创”三级课程体系:在基础课程中,科学课上的“生态瓶”制作与信息科技课中奏响乐章的程序水杯,让知识与趣味并存;在拓展课程中,“小小河长”分队走出校园,对周边河流进行专业水质检测,实现了从发现问题到参与治理的完整探究;在科创课程中,学生们借助自主学习项目单,在家庭实验室与研学平台上,开展“水净化模型”“鱼菜共生”等项目化学习,将语文、美术、劳动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为支撑这套课程体系,学校打造了“水生态科创馆”及“智能生态池”等“一馆三区”的实体空间,将校外活水引入校园,实现了水质监测、生态净化、智能灌溉的闭环研究,让学习在真实的场景中自然发生。
这一系列扎实的探索,已然结出丰硕的实践成果。 首先,一个以水生态科创为特色的育人体系已初步建成,形成了从课堂知识到创新应用的完整教育链条。其次,师生的跨学科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这在一系列奖项中得到了印证:原创课本剧《这杯水在乎》荣获区级一等奖,学生在市级科学演讲中斩获佳绩,教师也凭《“水生态智能科创院”科学分段自主学习项目》荣获温州市小学“说作业”比赛一等奖。最后,项目的社会效应日益凸显,《会呼吸的智慧鱼缸》《氨氮守护站·智慧饮水角》等学生科创作品不仅在青年科学家峰会等高端平台亮相,受到专家赞誉,其探索实践更倒逼河道治理部门更多地吸纳学生的建议,彰显了“社会性科学”的独特价值。
展望未来,马鞍池小学的“水生态智能科创院”将继续深耕,其目标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一批批心系绿水青山、具备科学素养与公益情怀的“小小守护者”。“这一切探索,正如涓流汇海,既是课堂的延伸,更是对教育本真生动而深刻的回应。”陈东南动情地说。
立足“面向完整的人”,精心构建“未来星”课程体系是陈东南为践行“五育并举·融合共生”找到的一条独特路径,旨在打破传统教育藩篱,让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星光交相辉映,照亮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
具体而言,“未来星”课程体系细化为五大融合课程群:“文明星”课程铸魂立德,涵养品德与社会责任感;“智慧星”课程启迪思维,提升学识修养与探究精神;“快乐星”课程强健体魄,享受运动之乐;“才艺星”课程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创造星”课程注重实践,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
陈东南介绍,为将理念落到实处,学校通过系列创新实践推动课程落地。“文明星”实践中,以创建“温州市儿童友好学校(五星级)”为契机,通过“儿童观察团”让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建设十二大友好空间及“最美上学路”,构建浸润式德育课程,让文明在友善环境中生长。

“智慧星”探索中,周三“星课程”如玩水生态、百草园等满足多元兴趣;“晨诵午阅暮理”与《学习整理本》培养自主整理与深度思考能力;数据驱动的“六维联动”作业管理系统及“作业晾晒圈”切实推动“减负提质”。
“快乐星”跃动中,作为市“每天一节体育课”试点,排球与羽毛球成为校园名片。从全员“排球特色操”到校队训练,从田径运动会到公园健康酷跑,开创“全域体育”新模式。
“才艺星”绽放处,基础艺术课程与五彩像素画、手卷钢琴等“才艺菜单”课程互补。“巽山美术馆”提供展示平台;“星娃一支歌”“班班音乐快闪”让艺术成为每个孩子体验成功与自信的舞台。
“创造星”耕耘上,系统构建“全域劳动”课程体系,校内外六大劳动基地与“深耕课程”“校园野餐日”等衔接;“劳动周”“劳模进校园”“家务劳动日”实现校园、家庭、社区联动,让劳动转化为创造喜悦。
“未来星”课程体系的深耕已结出硕果: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捍升,文明有礼成风尚,学业质量与自主学习能力稳步捍高,体质健康优良率达84.27%,近视率同比下降1.66%,在省市级体育、艺术宴事中屡获佳绩,数百名“劳动小达人”展现创新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办学品质与社会声誉同步提升,获评浙江省现代化学校、温州市儿童友好学校(五星级)和温州市劳动教育示范校等荣誉。作业变革、美育项目化学习、全域劳动教育等成果多次获省、市级一等奖,为区域教育改革捍供“马小样本”。
陈东南认为,在教育这场培养完整人格的征程中,学校不能像一座孤岛,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一场更为广阔、更为深入的“合谋”。
为此,学校积极探索社会共育的有效途径,致力于培育一种“协同共生”的教育治理新生态,通过构建家校社全域育人平台,让家庭、学校与社会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最终汇成一股磅礴的教育合力,为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支持。
陈东南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校园本身,这片教育发生的主阵地。他坚信,环境是“无声的教师”,应让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成为滋养学生“五育融合”发展的生动场域。
于是,学校不再将学习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而是开辟了充满童趣与探索精神的童玩园、星光廊、水生态科创馆和美术馆;优化了能亲近自然的百草园、口袋公园和自然探究院;更引入了科技与人文关怀,打造了“AI运动吧”与“身心调适吧”等校园十二大学习新场域。这些空间被赋予了行动理念与育人目标,它们与翻新的教室文化墙、明亮的护眼灯、生机勃勃的楼顶种植园,以及校门口那条温暖人心的儿童友好风雨连廊共同绘就了一幅“无处不学习、无处不育人”的优美画卷。
当然,教育的边界远不止于校园的围墙。学校主动打破物理的界限,将学习的场域拓展至整个社区,精心为学生打造了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学校积极与马鞍池公园、周边社区、文化场馆及公益机构建立共建关系,将这些社会空间转化为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劳动实践和公益活动的宝贵基地。那扇自2018年起敞开的、直通马鞍池公园的校门,不仅是一条便捷的通道,更是一个鲜明的象征,标志着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七年来,持续深化的“校·园联动”课程让美丽的公园成为学生观察自然、开展研究的第二课堂。
同时,学校系统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走进文化场馆,接触不同职业,并开展“五育教育进校园活动”,邀请社会各界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走进学校,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人生阅历,共同丰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内涵。

而在这协同共育的生态中,家庭作为最基础、最温暖的一环,其力量的激活至关重要。学校致力于将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与“共建者”。学校着力构建了一套“先锋家委”服务机制,将家校合作制度化、常态化。其中,那坚持了十几年的“平安护学岗”已成为一张闪亮的金名片。无论风雨寒暑,由党员家长带动热心家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总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用无私的守护为学生铺就一条“最美上学路”。不仅如此,学校更深度挖掘家长群体中蕴藏的宝贵资源,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家长走进课堂,讲述先锋故事、分享职业知识。
从精心设计的校园空间,到广阔丰富的社会场域,再到温暖而有力的家长协同,学校正努力编织一张覆盖学生全部成长时空的支持网络。陈东南深信,当学校、家庭与社会为了同一个目标携手共进时,所创造的将是一片能够滋养每一个生命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40期
“好学”记者 夏忠信
编辑 子衿
审读 夏忠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