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日记:在巴马科搭一座桥

2025-11-16 09:53 掌上温州客户端 

巴马科真是一个与我想象中太不一样的地方。

一年前,我报名参加了援马里中国医疗队,如今,我已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工作了五个月。那一天,当飞机缓缓降落在巴马科机场时,夹杂着红色尘土的热浪扑面而来,我的心也随之落在这片陌生却满是期待的西非大地上。

抵达那天,恰逢当地盛大的古尔邦节,车窗外,无数异国的灿烂笑容绽放,鲜艳民族服饰在阳光下流转。他们隔着车窗,热情地用力挥手,我心里有个声音轻轻响起:是的,你们的朋友,来了。

雨季的驻地四周草木葱茏,挤挤挨挨。这些树木和花草是多届医疗队前辈们亲手种下的,虽看似杂乱,却层层叠叠,绿意盎然。我认出了五叶梅、三角梅和朱槿,它们如同久居此地的故人,在陌生中给予我无声的慰藉。低矮的灌木倔强地扎根,芒果树舒展着茂密的枝叶,棕榈树高耸着宽大的叶片,还有一株株辣木,枝干上布满尖刺,突兀地挺立着,仿佛时刻提醒着我:这里是异乡,也是此后数月的新家。

交接工作紧凑而高效,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困难:食物种类匮乏、水电供应时断时续、医疗设施陈旧老化......

第一次走进手术室,我至今记忆犹新。头顶的灯光因电压不稳忽明忽暗,墙壁上隐约可见渗漏的痕迹,陈旧的设备静静伫立。当我打开器械抽屉时,数只蟑螂猛地窜出——那一幕,深深烙印在脑海里,久久难以平静。

微信图片_20251116094659_1069_46.jpg

但我知道,退缩从来不是我们的选择。

看着身边信任我们的当地同事,还有并肩作战、坚守岗位的战友,一股莫名的韧性在心底悄然滋生。我深吸一口气,重新整理器械包,利用废旧耗材修剪平整包布,仔细擦洗每一个角落,耐心维修故障设备,牵头制定详细的消毒规范……

全力以赴投入工作,顺利开展每一台手术,成了我那段时间最坚定的信念。

我们每天往返于医院和驻地,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我们逐渐适应了与国内截然不同的落后医疗条件,努力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这场旅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使命履行,种种经历,凝结成援非时光中的朴素故事,成为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

第一个故事,手术室里的“接力翻译链”。

马里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但当地民众更普遍使用班巴拉语,还有各个部落的专属方言。

出发前,我们参加了法语集训班,可真正到了临床一线才发现,那些课本上的词汇,远远不够应对复杂的沟通场景。

一次眼科手术中,患者是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奶奶。消毒、铺巾,一切按流程推进,可当开睑器刚触碰到她的眼皮时,老奶奶突然猛地侧身,嘴里急促地念叨着什么,声音发颤,满是不安。

我立刻握住她冰凉的手,用蹩脚的法语一遍遍安抚,可她的身体依旧不停发抖扭动,眼神里的恐惧丝毫未减。

一旁的当地助手赶紧凑近细听,皱着眉摇了摇头:“这不是法语,也不是班巴拉语,像是北方部落的方言,我也听不懂。”

患者用力拽着我的手不住颤抖,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再耽搁下去,球后麻醉的效果就要过了。

主刀医生突然灵机一动,快步走到门口,请下一位等待手术的老太太进来——她们是同乡,或许能沟通。

那位老太太进来,坐在了床尾。隔着无菌布,老太太轻声说了几句,手术台上的患者渐渐平静下来,也小声回应着。原来她是害怕器械碰到眼睛会导致失明,紧张之下只能本能地抗拒。

于是,一条多人“翻译链”就这样链接起我们:老太太用部落语言安抚患者,再通过助手翻译告诉我和主刀;我再解释“只是轻轻翻开眼睑,不会碰到眼球”,助手译成法语,老太太再转成部落语传达给患者。器械碰撞的轻响中,夹杂着老太太温和的语调,以及患者逐渐平稳的呼吸。手术终于顺利完成。

结束时患者拉着“翻译”老太太的手说了好一会儿,又朝我们弯了弯腰——那份感谢,无需翻译我们都懂。

如今在手术室,我用手势加上简单的法语单词和句子,也开始学一点当地语言,能和同事、患者聊上几句家常。语言的墙或许依然存在,但我们正一点一点,用耐心与体谅,搭起彼此相通的桥。

第二个故事,“五小时耳朵保卫战”。

那天本该下班了,就在上车那一刻,当地急诊医生跑来寻找五官科的同事——一个骑摩托的年轻人在车祸中受伤,不合适的安全帽没能保护他,两只耳朵几乎摔得粉碎。

这里的患者常常面临一个现实:凑不齐急诊手术费用。

小伙子蜷缩着,两只耳朵支离破碎地挂在头皮上,暗红的血混着组织液,浸湿了一大片床单。如果我们放弃,他不仅将失去双耳,还很可能因严重感染而面临更大危险——队里唯一的一位五官科谢医生,他毫不犹豫留了下来准备手术处理,于是作为手术室护士我也留下来。我俩达成默契,把平时省下来的手术耗材,都是攒着应急的,全部拿出来用。

手术灯亮起时,血肉模糊、掺杂大量泥沙的创口还是让我们倒吸一口凉气——这已不是简单的缝合,将是一场精细的耳廓整形。谢医生的手稳如定格,我在一旁精准递过器械,看着破碎的组织在他手中慢慢拼接、成形,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踏实感。

担心小伙子术后因为诊疗费无力复诊,清理包扎时我们格外仔细。我把眼科用的消炎药膏找了出来,一点一点涂抹在伤口的每一处缝隙:“涂仔细些,尽量降低感染风险。”

五个小时,我们错过了午饭和晚饭,但看着小伙子头上缠起整齐的纱布,大家原本紧绷的眉头,终于慢慢舒展开来。

后来他来复查,拆开纱布的那一刻,连他自己都愣住了——修复后的耳朵虽留有疤痕,却已能看出完整的轮廓,伤口愈合格外整齐。他拉着谢医生的手,眼中的光芒,比窗外的阳光还要明亮。

手术室总是在加班,而我时常想起那一次的手术,中国医生和护士们,用积攒的耗材、额外的时间,拼尽全力“搭建”回一个非洲青年完整的耳朵,也搭起了生命的希望。

第三个故事,叫“BONBON的约定”。

在马里的手术室,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听到孩子们的哭声。

有时是三岁男孩因误食腐蚀液体导致食道狭窄,需要多次进行扩张手术;有时是新生儿因缺乏产前筛查,带着脑积水的巨大头颅躺在手术台上,小小的身子裹在大大的消毒布里,哭声细得像一根线。

作为一名母亲,我总对这些小患者怀有特别的温柔与牵挂。每次术前准备,最不忍看见孩子们睁着惊恐的双眼。忽然想起行李箱里还有一百多根棒棒糖——是出发前特意买的,想着或许可以分给当地的孩子。于是,我决定先把它们带进手术准备室。

再进手术室,听到孩子的哭声,我总是“闪现”到他们面前。“BONBON”——他们用法语这样称呼棒棒糖。当一根未拆封的彩色棒棒糖递到面前,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伸手接过,哭声渐渐小下去,甚至露出笑容。他们小心攥着未打开的糖果,虽然仍紧张地握着小拳头,却都能乖乖配合完成麻醉和手术。

几个月下来,这一百多根棒棒糖成了手术室的“秘密武器”。为脑积水患儿做术前消毒时,我会先把棒棒糖递给守在门口的母亲,让她等孩子醒来后能尝到甜味;陪疝气手术的小男孩复苏时,若发现他因麻醉醒来找不到棒棒糖,我会笑着再递上一根。孩子们或许听不懂我们的表述,也看不懂复杂的手术器械,但他们认得棒棒糖的颜色,知道那是能带来甜蜜的东西。

一百多根棒棒糖渐渐见底,但手术室里的哭声少了,孩子们的笑脸多了。甜蜜真的能跨越语言与肤色——我们用一根棒棒糖安抚了孩子的恐惧,他们却以最纯真的信任,回报我们最珍贵的温暖。这小小的糖果,就像一座桥,连接起中非医护与孩子的心,也让援非的日子,多了一份甜甜的意味。

日子一天天过去,当初扑面而来的红色热浪,如今已变得熟悉。前辈种下的花草,在雨季里愈发葱茏。有时下班路上,会有孩子跑过来,笑着喊一声“BONBON”,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被融化。

我相信,多年后当我回顾这段岁月,最先想起的一定不是不适应的环境,而是手术成功后,当地同事用力的握手,是患者眼里重燃的光,是孩子们攥着棒棒糖熟睡的脸庞。这片土地给予我们的,远比我们付出的要多——它让我们见证了生命最坚韧的模样,也让我们懂得了,无论相隔多远,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永远是那份真诚的守望。

我们在这里搭一座桥、点一盏灯,也温暖了自己来时、将来的路。


作者:金婷  (援马里30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支委兼队委;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专科组组长,副主任护师;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20年。)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