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港市第五小学,在这片践行“五彩教育”的沃土上,陈映群正引领一场深刻且澎湃的变革。
这里,绿茵场上足球的跃动,不仅锤炼着体魄,更将拼搏的精神深深植入孩子的成长基因。校园内外,“教育合伙人”机制汇聚成桥,让家庭、学校与社会力量共同托举孩子的明天。课堂之中,一场以“问”启“思”的深度变革正悄然发生,推动学习从知识表层走向素养深处。而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则以融合之势打破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共享中生生不息,绘就均衡发展的崭新图景。
陈映群说,学校更愿做一方园圃,悉心涵养孩子的品德,为他们打开通向世界的窗,点燃创造的火花,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都拥有奔赴星辰大海的勇气与力量。


陈映群
龙港市第五小学书记、校长,兼任龙港市外国语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温州市第十三届党代表。“龙城鲲鹏”名教师、龙港市名校长、温州市教坛中坚、浙江省国际化校长培养对象,著有《小学管理创新与学生发展》一书。教育感言:教育不是复制标准答案,而是点亮每颗星芒,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绽放。

在龙港五小的绿茵场上,足球早已超越运动的边界,化身为一本厚重的育人教科书。学生倪豪的成长故事便是其中最动人的篇章:从一度因痴迷训练而学业波动,到在师长引导下深刻领悟“不做无文化的足球人”,他将对足球的热爱内化为进取的动力,最终不仅入选全国校园足球最佳阵容,更以优异成绩升入初中,完成了从“热爱者”到“文体双馨”追梦人的华丽蜕变。他的经历生动印证:足球,蕴含着点亮孩子人生的磅礴教育力量。
这一育人实践的背后,是学校近三十年来对足球教育初心的坚守。自1993年建校,龙港五小便怀揣“让足球带给孩子们快乐、健康与智慧”的朴素理想,于1999年率先开启特色探索,成为区域足球教育的先行者。
陈映群则为这一传统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以“身上有汗、眼中有光、心中有爱”作为足球教育的全新定位。她阐释道:“足球是我校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是培育‘五彩少年’品格的生动课堂。”“身上有汗”,旨在锤炼学生体魄,铸就永不言弃的钢铁意志;“眼中有光”,意在点燃其对运动的热爱与团队的忠诚,于胜负间学会担当;“心中有爱”,则是引导他们恪守规则、尊重对手、关爱队友,让足球成为传递温暖的纽带。
为实现这一愿景,学校构建了“班班有球队、月月有比赛、人人会踢球”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足球课程全面进入日常课堂,确保每周一节专业教学;课后,多彩的社团与梯队训练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每年举办的“小世界杯”联赛等文化活动,更将足球深度融入校园生活,营造出“人人爱足球、人人享足球”的浓厚氛围。
多年的深耕细作,终获硕果满枝。学校已培养出包括张玉宁、陈永杰在内的8位全运会健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校友陈永杰为浙江队夺得全运会U20男足历史首冠,他载誉归来时的深情演讲,已成为激励无数学弟学妹的宝贵精神财富。
陈映群说,龙港五小将继续秉持“以球育人”的初心,不断深化足球教育体系,让这片绿茵场永远成为滋养梦想、强健体魄、璀璨精神的沃土,助力每一名学子奔向各自精彩的人生赛场。


不久前,在龙港五小的议事厅内,一场以“护苗成长”为主题的协商会议,将“校门口的安全困境”推向解决的快车道。面对流动摊贩与交通拥堵的老大难问题,学校、家长、政协委员、社区及交警部门共聚一堂,共商良策。令人瞩目的是,仅一周后,一套精准的“组合拳”便高效落地:家长“护学岗”温情守护,执法部门、社区规范摊贩经营,交警优化交通调度——这场多部门联动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教育合伙人”理念的核心价值:当各方力量从“旁观者”转变为“局内人”,教育便凝聚起守护成长的强大合力。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始于理念的共识与创新。在陈映群的引领下,学校明确提出“教育合伙人”这一核心定位,深刻重构家校社关系:家长从“配合者”升级为“共建者”,学校从“单一主体”转型为“平台搭建者”,社会资源则从“静态储备”激活为“动态能量”。通过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学校成功构建起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育人“同心圆”,让每个孩子的独特光彩都被充分看见、被温柔点亮。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学校培育出两大特色品牌,为协同育人注入持久活力。社会资源“阅共体”项目,依托政协倡议的捐书行动,联动城市书房打造五彩阅读空间,并通过图书漂流构建起流动的书香生态,成为社会资源反哺教育的典范。同时,深度挖掘家长专业特长,组织学生走进环保园区、金融机构等,开展“环保零碳”“小小金融家”等主题研学,推动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
经过持续探索,协同育人的成效日益彰显。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在实践中展现出更强的担当与能力;家长参与度空前高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谋划”;学校教育生态更加开放、多元,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一个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家校社良性互动的教育新生态已蔚然成形。
陈映群说,龙港五小将继续深化“教育合伙人”机制,汇聚更多智慧与力量,完善协同育人体系,为每个孩子的美好未来保驾护航,共同绘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在一堂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推门课上,教师虽意图突破“品析语言”的难点,引导却停留于浅层:讲解“五光十色”时,未与“五颜六色”对比辨析;分析“成群结队”的鱼群,也未能带领学生透过句式感受生动画面。结果,学生仅能机械罗列景物,却未能真正领悟“描写如何凸显特点”——这一困境,正是龙港五小推动“问学课堂”改革的现实起点。
“未来纯粹的知识积累已无法适应数智时代。”在陈映群看来,“比‘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辨能力、质疑精神与人文视野。让每堂课为孩子的未来奠基,是‘问学课堂’变革的深层动因。”
2024年8月,学校将原有的课堂变革项目“学导练”课堂进行迭代升级,向“问学课堂”进阶,以学生独学、合学打破教师串讲串练的传统模式,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同时,学校跟进“问学课堂”的课题研究,坚持课题来源于课堂实践又回归于课堂实践的理念,通过持续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问学课堂”教学模式,向课堂要质量而非用时间来填充的观念深入每一位五小教师的内心深处,同时也反促了教师对备课的高要求,无形中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升。
“问学课堂”的深入研究,为每一个孩子的精彩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与适合的场域,带来了一些成效:学校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的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在温州市评价改革推进会上作为龙港市唯一代表做经验交流;两位老师的精品课入选“基础教育部级精品课”;“问学课堂”变革示范课应用实践获温州市跨地区教共体典型案例一等奖。
为保障课堂变革切实落地,学校构建起“常规教研夯实基础、校本教研突破难点”的双轨教研体系。常规教研聚焦日常,校本教研则形成“四步闭环”机制:专家启思,组长建模,组员比照,全员分享。两类教研协同赋能,形成了“实践—反思—优化”的良性循环。
在此体系支撑下,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升,不仅能独立设计优质的“问学课堂”教学方案,其优秀课例更被收录于《2+3问学课堂教学案例集》,为模式推广提供了典型范例,最终形成了“名优教师引领方向、骨干教师示范路径、全体教师协同共进”的教师发展新格局。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浪潮下,龙港五小教育集团应运而生,直面新城板块“资源供给不足、发展基础薄弱”的挑战,肩负起通过理念、师资、课程的一体化输出,为龙港新城教育注入强劲动能的重任。
2025年,随着陈映群兼任龙港市外国语小学校长,集团化办学开启了崭新篇章。她深刻认识到,集团化绝非简单的校际“捆绑”,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共生共长”。为此,她亲自牵头顶层设计,确立了“一校双区,一核多元”的集团发展核心战略,致力于打破校际壁垒,实现“每一个孩子都精彩”的教育愿景。
在办学理念上,集团校秉持“每一个都精彩”的宗旨,将“尊重差异、多元发展”融入血脉;在师资建设方面,创新组建“骨干教师资源池”,通过“名师赋能”“跨校区交流”与“AI+教研”三大机制,推动两校区教师双向奔赴、共同成长;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巧妙融合泰安校区成熟的“科技+体艺”特色与外国语校区的“语言”优势,开发出“科技+体艺+英语”跨学科课程;在教学管理上,同步实行精细化的“六维”矩阵管理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经过持续探索,外国语校区已形成“同步化、常态化”的办学新样态:教学管理与集团同频共振,师资通过“配方制”结对研磨,13门特色课程成功开设,覆盖251余人次,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显著提升。
陈映群说,展望未来,集团化办学预期将推动新城教育实现三大突破:一是资源均衡化,计划1~2年内使优质师资占比提升25%,课程资源与集团本部实现100%同步;二是质量优质化,学生学业及格率、优秀率年均提升6%~8%,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突破88%;三是模式可复制化,将新校区成功打造为“均衡样板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集团带新校”经验范式。
廿余载教育路,陈映群的每一步成长都与“研修”紧密相连。从农村学校的课程探索,到城镇学校的模式创新,再到集团办学的机制突破,她始终以学习者的姿态前行、以研究者的视角突破。未来,这位深耕教育的“追梦人”,将继续带着“每一个都精彩”的教育理念,在集团化办学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多温暖而精彩的教育故事。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38期
“好学”记者 夏忠信 石霖
编辑 子衿
审读 徐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