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卡不如控“加工” 减肥关键要吃食物“原貌”

2025-10-28 14:04 掌上温州客户端 

长期以来,“卡路里赤字”被视为减肥的铁律。然而,最新的营养学研究表明,食物的“加工度”对体重和代谢的影响,可能远超其热量本身。“超加工食品”的概念及其对人体饱腹信号、胰岛素敏感性及肠道菌群的隐蔽影响。

“超加工食品”:热量相同,代谢不同

“我一天只吃1200大卡(kcal),晚上只喝代餐奶昔,为什么还是瘦不下来?”很多减肥者有这样的疑惑。

过去我们常把“卡路里赤字”视为减肥的金科玉律,但近年的研究正在悄悄改写这一认知——相同热量的食物,因加工方式不同,对身体的影响可能完全不同。

世界卫生组织将“超加工食品”(UPF)定义为:含有多种工业添加剂、经过复杂工艺制成、几乎看不出原料形态的食品。

常见代表包括:

●早餐能量棒、蛋白代餐粉

●无糖汽水、低脂饼干

●速溶燕麦片、预调味沙拉酱

核心特征:软、甜、香,几乎不用嚼,三两口就能吞下一碗饭的热量。

有研究表明仅连续两周高比例食用超加工食品,受试者的饱腹激素(PYY)下降、胰岛素反应延迟,平均体重增加近1千克。超加工食品可能通过影响饱腹信号、肠道菌群及奖励系统,促使人“无意识进食”更多。换言之,吃什么比吃多少更重要! 

伪低脂、伪无糖,让你越吃越饿

很多人以为选择了“低脂”“无糖”“轻食”标签就等于健康。但有学者发现,这类食品往往为了弥补口感,会添加大量增稠剂、代糖、香精等。

2023年《Cell Metabolism》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摄入人工甜味剂饮料会干扰胰岛素敏感性,反而增加肥胖风险。

2023年美国NIH的实验证明,超加工饮食组比未加工饮食组平均每日多摄入500大卡(kcal),即使两组热量、蛋白质配比完全相同。

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你“没控制卡路里”,而在于你吃的“卡路里类型”。

“控加工”比“控热量”更可持续

减肥不是挨饿,而是吃回食物原貌。想让身体重新学会“饱”和“饿”,最有效的策略是降低饮食中的加工度。与其计算热量,不如遵循“加工度替换清单”,选择更接近食物原貌的替代品:

减肥控“加工”三问,马上能用

1.   看得原形吗?——选完整水果、整粒燕麦

2.   配料≤5项?——越少添加,越难吃过量

3.   自己煮得下?——15 min内能出锅,就不用工业配方

超加工食品是现代生活的“隐性肥胖因子”。它让人越吃越快、越快越多,悄悄削弱身体的饱腹反馈。真正科学的减肥,不在于算得多精细,而在于让食物回到它原本的模样,让身体的天然信号重新发挥作用。

陈飞飞(作者系温州医科大学 硕士研究生)

孙莲莲(作者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主任护师)

审核 黄敏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