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获国家与省级双重权威肯定。近日,自然资源部组织对全国试点中期评估,调研组赴温实地调研,充分认可我市自2023年9月获批试点以来的工作成效;相关案例还在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推广,为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温州经验”。目前,全市累计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3.16万亩,单位国民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试点前下降7.62%,单位GDP建设用地耗地量下降相关指标从全省第五跃升至全省第一。
高规格推进+系统性政策
搭建试点“四梁八柱”
温州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启动之初,温州便以顶层设计破局,构建起高效推进体系,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明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抓总职责,建立市县联动、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从组织层面为试点保驾护航。在此基础上,温州全面开展低效用地调查摸底与数据建库,结合城中村改造、老旧工业区改造等实际需求,系统构建以试点实施方案为核心的“1+N”政策体系,创新出台“温州20条”专项措施。
作为全国试点城市之一,温州的创新实践很快崭露头角。在第一次全国试点工作会议上,温州作典型经验交流;其探索的“联合改造定量不定位产权办理”“土地使用权置换”等模式,获自然资源部认可并向全国推广;相关实践成果还积极申报省土地开发利用技术成果奖,政策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为试点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模式变革+政策红利
激活存量土地“一池春水”
围绕低效用地再开发核心目标,温州持续推动开发模式与资源利用方式变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存量换增量、地下换地上、技术换空间“为路径,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主动服务,推动开发主体从“政府单一主导“转向“企业自主开发、政企合作开发”多元模式,开发方式从“单一拆迁”升级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多元路径。
温州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试点政策,重点突破历史遗留用地处置瓶颈。针对“一调为耕地、二调三调为建设用地”的地块,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按建设用地办理报批手续,无需占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这一政策不仅帮助企业高效完善用地手续,推动9.4万亩“沉淀资源”转化为“活化资产”,更直接节省耕地、林地占补平衡指标相关财政支出超百亿元,大幅减轻城市改造成本与财政压力。
数据见证变革成效:试点以来,全市已实施企业自主改造项目517个、涉及用地1.4万亩,政企合作开发项目427个、涉及用地1.2万亩,政府主导改造项目51个、涉及用地0.2万亩,三类项目预计累计拉动投资606.2亿元。同时,298个工业用地项目容积率提升至3.0以上,通过“向天空要土地、向立体要空间”,累计腾挪节约用地8900亩,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试点成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管控专题研究》,分类构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规划分类许可模式。该模式精准匹配不同项目的规划许可需求,实现规划管制许可与土地试点政策的深度协同,为低效用地再开发高效推进提供坚实规划保障。
典型引领+未来拓围
“温州样本”走向全国
漫步如今的梧田老街,千年塘河的潺潺流水与百年老屋的斑驳砖墙交相辉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CityWalk等新颖玩法的引入,又为这里注入了现代休闲娱乐的鲜活气息。这个集沉浸式体验与社群化互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不仅成为游客青睐的打卡地,更创下了亮眼的“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景区客流量突破615万人次,营业额达1.32亿元,成为低效用地“焕新重生”的生动典范。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温州对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持续探索与实践总结。梧田老街改造项目成功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第一批典型案例,该批次全国仅18个,充分彰显了其示范价值;不仅如此,乐清老旧工业区块改造、温州机场交通枢纽综合体项目也分别入选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第一批、第四批先进典型案例,形成了“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今年,温州再添4个案例入选全省第一批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二,进一步夯实了其在低效用地再开发领域的领先地位。
面向未来,温州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温州将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全国试点为契机,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向更深层次突破、更广领域拓展。一方面,持续提炼成功经验,为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提供更多可复制、可借鉴的“温州方案”;另一方面,通过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为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提供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持续书写新的篇章。
温都记者 胡建国
编辑 孙立彭
审读 郑凌
责编 朱斌
审核 王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