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论教|朱小雪:以“原点思想”点亮生命的内驱星河

2025-10-27 09:07 掌上温州客户端 

蓬勃向上的“精神长相”,是一所好学校能赋予孩子最珍贵的生命底色。基于此,朱小雪怀着对教育本真的执着叩问,将“原点思想”视为航标——回归那份自然、原始的纯粹,守护每一个心智自由的灵魂。

于是,她以“大教育”的格局,携“大先生”们一同在“大课堂”的碧波万顷中破浪前行。而她心中璀璨的彼岸,正是那个多园融合的教育理想国。

“将校园打造成学园、乐园、家园与梦想园,书声与欢笑交响,自信与从容并肩,心灵与梦想,在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态中自在舒展。”谈及自己的教育梦想,朱小雪说,教书只是途径、是手段、是媒介,而育人才是终极目标、是核心、是根本。




朱小雪

温州市中通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正高级教师。曾荣获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春蚕奖等荣誉称号;带领教研组获得“温州市劳动模范集体”“浙江省先进教研组”等称号;多篇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与发表;出版《魔力科学GOGOGO》、《情景化科学实践活动指南》《学校是孩子的》等书籍。

教育感言: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活内驱,帮助每个生命蓬勃向上生长。

01
以境润人:营造孩子心灵的安全栖息地

自2017年担任中通小学部执行校长以来,朱小雪始终秉持一个核心信念:学校首先是学生的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指向学生的成长。她致力于将校园打造为一个让心灵安全栖息、让精神自由舒展的成长沃土,实践其“以境润人”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从她对“称呼”的用心开始。她向学生说明:探讨科学时,称她“朱老师”;反映情况时,称“校长”;而分享秘密或倾诉心事时,可以唤她“校长妈妈”。渐渐地,“校长妈妈”成为校园中最常响起、也最温暖的称呼。她说:“这不仅是称谓的改变,更是情感联结的建立,使学校不仅是学园,也成为孩子们依恋的家园。”

在此基础上,朱小雪格外重视构建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她欣赏并推广教师以“邀请神秘嘉宾”等方式,将枯燥练习转化为趣味挑战;她推动教师深度参与学生活动——运动会上师生同赛,广播操比赛中共同展演,教师在趣味接力中为学生“抢零食”赢奖品。这些互动让校园充满温暖的故事,使教育在亲密信任的关系中自然发生。

同时,她以科学教师的专业眼光,推动校园空间成为可探索的“活教材”。她带领师生将草坪改造为由学生自主命名的“疯狂农场”,见证生命成长;创设“中通树屋”,设置“转弯礼让镜”,让每一个角落都成为激发好奇心、促进探索的学习场域。

沟通与民主是校园氛围的重要保障。朱小雪设立“校长信箱”,举办规范少代会,认真对待每一条“红领巾提案”。从更新图书角到设立“无作业日”,学生的声音被听见、被重视、被落实,真正体验到作为校园小主人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培养了一支名为“通心粉”的学生心理委员队伍。他们是情绪的陪伴者、心理知识的宣传员,也是师生间的沟通桥梁。“通心粉”们定期值班于“清心小屋”,整理绘本、守护这一方“心灵驿站”,构筑起同伴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从一声声“校长妈妈”的呼唤,到一次次师生共同的赛场拼搏;从一个个可探索的校园角落,到一份份被珍视的学生提案——朱小雪坚信,教育在于营造一个能浸润孩子心灵的完整生态。

downLoad-20251024173801.jpg

02
以课化人:构建跨学科、无边界的课堂文化

多年前,作为科学老师的朱小雪曾面临无实验室、无器材的教学困境。为带领学生完成养蚕实践,她多方寻找蚕种,并利用周末从农村采摘桑叶,周一再分发给学生。那段日子,她的办公室成为学生交流“养蚕心得”的中心,她也因此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蚕外婆”。这个朴素的故事,正是“以域化人”教育理念的生动缩影——打破课堂边界,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

基于“教育是农业、课程是农事”的生态隐喻,学校引入农业中的“套种生长”和“农作”类比,在育人理念、空间布局与时间安排上,像套种作物一样,设计跨学科学习。系统构建了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课程体系,形成80多个跨学科学习案例。各年级开展特色项目:一年级“小蚂蚁 大世界”,通过多元支架培养综合素养;三年级“犟龟庆典”以三重评价驱动深度体验;五年级“草药物语”在创意布展中实现文化传承……这些项目共同构成了多层次、沉浸式的学习场域。

学校还将课堂延伸至自然天地。科学组开发的“行走的科学课”,四年来迭代出14个研学主题,涵盖“古法制盐”、“地质探秘”、“探秘丽岙花城”等内容,真正实现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大课堂”。

这一系列变革推动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全体教师100%参与项目化实践,近五年学校获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56项,其中跨学科专项奖32项,标志着学校从“敢于探索”迈入“成熟实践”新阶段。

在培优教育方面,学校成立“文学院、数学院、外交院、科学院”四大学院,构建个性化发展平台。一年来,学生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超百项,4人次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4人次获“温州市小文学家”“小科学家”等综合荣誉,展现了“大课堂”滋养下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样态。

通过项目学习、研学实践与学院培优三大支柱,成功开创了以“共生共长·资源整合·时空交错”为内核的跨学科育人新生态。

downLoad-20251024173740.jpg

03
以体育人:一场滋养生命的教育马拉松

在朱小雪看来,“以体育人”远不止是对体育学科的重视,更是一种深刻的教育理念诠释。她认为,体育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应对未来”的关键路径,而这本身就是一场需要坚持与毅力的“教育马拉松”。

为将理念付诸实践,学校首先夯实基础,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营造扎实的日常教学氛围,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真正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学校致力于开设多元的体育项目与活动,以满足每个独特生命个体的发展需求。学校构建了“普及版”与“提高版”的两阶课程体系:每周五下午的走班选课开设了十余门普及型体育兴趣课;同时,组建了田径、篮球、棒球等十余支校队,为有特长的孩子提供绽放舞台。此外,学校还改革了日常赛事,设立多个活动项目,吸引更多孩子参与。

多种形式的激励与情绪赋能,让“以体育人”得以深入推进。学校为在区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举行隆重的晨会颁奖;坚持训练的运动员能获得“校长妈妈请客吃饭”的荣誉;打破校纪录的运动员会获得专题表彰和奖金。在这一系列举措下,有体育特长的孩子成为校园里备受瞩目的小明星。

校长的亲力亲为更为这场马拉松注入了强大的榜样力量。朱小雪日常亲临比赛现场,坚持与学生一同运动。她曾以一分钟205个的成绩参与跳绳吉尼斯挑战,也曾为兑现与学生的健康约定,在假期坚持累计跑步100公里。

在朱小雪坚持不懈努力推动下,学校体育教学的成效日益彰显。近几年,学校田径校队多次获得区赛总分榜冠军、亚军、季军等名次,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项目也在各自领域内斩获多项区级比赛冠军,篮球比赛更是5年拿下4个冠军,同样多次蝉联区赛总分冠军榜的队伍还有跆拳道队。全国篮球特色学校、温州市短式网球训练基地、温州市足球训练基地、龙湾区田径训练基地等各项荣誉纷至沓来,各校队的亮眼成绩和优良作风也让区域内教育同行刮目相看,学校甚至被人戏称为“龙湾体校”,体育运动已在校园蔚然成风。

04
以师立人:教育不是独奏,是彼此成就的共鸣

在朱小雪看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成为校长后,她始终致力于帮助每位中通教师探索发展生态位,通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双线并行的策略,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一方面,学校首创“中通思享会”,邀请专家近距离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师徒结对、互联教研、推门听课等方式扎实落地日常教研。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巡课、听课、上示范课等形式,引领教学业务精进。

这种“合作共进”的团队文化,在实践中演化为高效的“组团作战”模式。数学教师杨敏在备战区优质课评比时,便在团队支持下将课例《万以内数的认识》打磨成区一等奖作品。随后,她毫无保留地将全部成果分享给同事陈依理,助力其在市优质课评比中斩获一等奖。这正是学校教师团队精神的生动写照——教育不是独奏,而是彼此成就的共鸣。

在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与浓厚的团队氛围滋养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斐然。行政、数学、语文团队先后获评区级优秀团队;涌现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及众多获得省、市级荣誉的骨干教师。近年来,教师出版专著7本,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承担各级课题课程20项,荣获各级各类奖项超500人次。一批不仅业务精湛,更善于“陪学”、“陪玩”、“陪聊”,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师者正在校园里茁壮成长。

downLoad-20251024173755.jpg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36期

“好学”记者 夏忠信

编辑 子衿

审读 朱彤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04B20251026C.jpg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