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川藏青光明行是一项由温州医科大学发起、师生传承接力,连续开展14年的眼健康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已开展医疗公益行动33次,帮助近万人重见光明,受益人群达61万,是国内恢复光明人数最多、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项目。该项目获中华慈善奖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荣誉,被誉为“行走在高原上的思政课”。
为进一步支持壤塘县建设眼健康基地,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今年9月底,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陈洁将研三学生项熙衍送到壤塘县医共体总医院派驻三个月,帮助壤塘建立视光中心,为当地打造一流视光诊疗中心、培育本土化医疗团队注入“新鲜力量”。派驻期间,项熙衍将以日记形式,记录这趟特殊的壤塘光明行。
壤塘的雪来得悄无声息,早晨拉开窗帘,远山已覆上一层薄绒。周末的视光中心本应清静,却被一阵脚步声打破——一对藏族姐妹跟在她们的父亲身后,姐姐索朗卓玛小麦色的小脸上带着几分拘谨,妹妹勒娜则躲在姐姐身后,只露出一双黑亮灵动的大眼睛。看到了我,她们都露出了笑容。我们并非初见,两天前,在“医生入校园”的学生体检筛查中,我对城关小学的这两位小朋友印象深刻:姐妹年龄相仿,妹妹的视力很标准,但是姐姐的视力却只有4.0。

“医生,麻烦你给索朗卓玛看看眼睛。”索朗卓玛父亲的普通话中带着藏语醇厚的语调,质朴又恳切。再次相见,索朗卓玛和勒娜都少了几分拘谨,11岁的索朗卓玛坐在验光仪前,小小的身子挺得笔直,乖巧无比。散瞳验光完,发现索朗卓玛已经近视400度后,她父亲的眉头蹙起:“难怪她写作业脸都要贴上去了。”
细问之下才得知,索朗卓玛平时爱在昏暗的房间里面看书、玩手机,而妹妹则爱出门玩,这或许是仅差一岁的姐妹俩视力截然不同的原因。因此我用最通俗的语言,细细地、全面地给她们科普了一通,又往姐妹俩手里塞了从温州带来的卡通护眼手册。末了,大叔非要从藏袍里掏出一小袋牦牛肉干赠予我,推让间,他也让孩子们反复感谢。在壤塘,这份真诚从来不是个例,下乡筛查时积极配合的学生、帮忙引路的工地大哥、主动维持秩序的老师、真诚感谢的患者……这是藏地人民刻在骨子里的善良,纯粹又滚烫。
晚饭过后,我裹紧外套穿行在返回宿舍的小巷,忽然听到熟悉的声音:“医生叔叔!”转头,我就看见索朗卓玛和勒娜挥着小手奔来。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姐妹俩正“遵循医嘱”在家门口玩耍,小脸蛋冻得通红。
“我们就住这儿呢 !”两个小朋友拽着我的衣角,热情地邀请我去她们家看看。盛情难却,我跟着她们进了屋子,索朗卓玛的父亲和奶奶在家,他们知道后也都一脸欣喜地欢迎我。奶奶不会说汉语,但并不妨碍我感受到她的友善,她忙前忙后的招待我,为我倒茶拿零食,眼神里满是温柔。
与索朗卓玛父亲的闲谈间我得知,在他这一辈和上一辈的观念里,总是觉得“身体有问题了扛一扛就好”,即便一年前学校体检就提醒过索朗卓玛视力异常,还是拖到如今才来就医。
这话也确实让我感同身受——在壤塘的这些日子,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情况,藏族同胞天性坚韧,有问题“熬熬就过去了”,经常是像眼红这样的小问题,拖延成了角膜白斑这种难以挽回的地步。这份忍耐的背后,显露的是眼健康知识的空白,也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治已病”,更要把宣教健康意识的种子播进每一个村落,这也将是视光中心下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愿过多打扰,坐了约莫半小时,我便起身告辞,索朗卓玛父亲和奶奶执意送我到巷子外,口中反复说着“下次一定再来”。走出老远回头望,善良的他们仍在目送我。
来到壤塘一个月,我尽己所能为藏族百姓服务,同样也收获了数不尽的温暖;在这里,我接过最质朴的感谢,也扛起了最坚定的责任。汉族与藏族,在壤塘这片土地上相依相融,而我们这群追光者能做的,便是用专业驱散迷茫,用真诚传递暖意,让这份跨越民族的情谊,在高原的风雪中愈发绵长。
项熙衍
编辑 陈东升
审读 郑凌
责编 朱斌
审核 王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