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嘉瓯窑小镇第二届官作唐窑开窑节如期举行。随着窑门缓缓开启,经过两天一夜精心烧制和自然冷却的瓯窑作品惊艳亮相,吸引了海内外陶瓷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
瓯窑,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缥瓷因其釉色温润如玉、造型简约雅致而广受赞誉。
在瓯忆文化博物馆,馆长黎刚平与记者展开深度对话,带领我们品味瓯窑的古韵新风,感受创新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的蓬勃生机。


人物简介: 黎刚平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永嘉瓯忆瓯窑研发设计中心总经理,瓯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瓯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浙江工匠,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徐苍峰/摄
“从景德镇到温州,再到永嘉,我们最终在瓯窑社区坦头古窑址旁创立了瓯忆文化博物馆。”黎刚平说,“十余年来,我们致力于复原古法烧制技艺,同时大胆创新,将现代工艺融入传统,希望让断层近千年的瓯窑文明重焕新生。”
博物馆的展陈别具匠心:“千年瓯迹”呈现瓯窑自东汉中晚期以来,跨越1700多年的发展历史;“画外物语”凸显瓯窑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匠心非遗”展示瓯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烧制技艺与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山海和合”则诠释了瓯窑在古今商贸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作用。
迈入2025年的文旅新时代,瓯忆文化博物馆正努力打造成为立足瓯窑小镇、辐射国内外的瓯窑文化展示核心平台。
“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瓯窑,一直是博物馆的初心和奋斗目标。”黎刚平表示,通过持续推出以高品质瓯窑展览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和独具博物馆特色的文创消费项目,着力打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博物馆……
如今,瓯忆文化博物馆已成为省级瓯窑非遗工坊,并荣获浙江省乡村博物馆示范点的称号。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瓯忆,用心探寻瓯窑文化的深厚底蕴,亲身体验青瓷制作的独特乐趣。

记者:
请分享您追寻瓯窑文化、攻克复烧工艺并创建博物馆的心路历程。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黎刚平:
我出身陶瓷世家,与温州结缘深厚。2010年从坦头窑古瓷片入手,不断摸索胎釉配比。虽然经历无数次失败和资金压力,但正是这些挫折积累了宝贵经验,最终通过高温工艺成功复现了莹润的瓯窑缥瓷。2016年,研发中心落户瓯窑小镇,在此基础上我们打造了瓯忆文化博物馆。
该馆占地约1000平方米,虽面积不大,却收藏并展示了壶、瓶、罐、盆、盒、碟、杯、盏、盂等逾500件古今精美瓯窑瓷器,堪称“小而美”的典范。2024年,瓯忆文化博物馆荣获省级五星级乡村博物馆称号,我本人亦荣幸地被评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3项发明专利及60余项外观专利。

记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瓯窑仍然是一个较为“清冷”的艺术品类。博物馆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广瓯窑文化?
黎刚平:
瓯忆文化博物馆重点从“体验、产品、传播”三大维度着手,打破瓯窑“清冷”的传统印象。馆内设有体验区,能让参观者亲自上手制坯、玩泥,实现从“观赏”到“动手”的转变;推出兼具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瓯窑文创产品,如复刻文物的瓯窑褐彩执壶冰箱贴、茶具、插花瓶等各类瓯窑小器物;整合多项非遗资源,打造研学基地,年均接待逾2万人次,并积极探索“非遗+直播”教学模式等。

记者: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提出了“艺术当随时代,手艺当领时尚”的倡议。博物馆在将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以及让产品重新融入百姓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黎刚平:
除了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和开发平价文创外,我们还紧跟“潮”经济趋势,推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香薰蜡烛等跨界创新产品。这些产品巧妙地将永嘉本土特色的乌牛早茶元素融入其中,实现了瓯窑工艺与现代香氛需求的完美结合,突破了传统瓷器的使用局限,通过创新手段使传统工艺制品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我们还顺应“露营经济”和本土非遗热潮,举办“瓷上饼香”等活动,让民众在烟火气中感受瓯窑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温都记者 徐奇
审核 王金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