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是致盲风险较高的眼病,因早期症状隐匿,不少患者错过最佳诊疗时机,而潘建东正是深耕此领域多年的“眼底修复师”。作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以下简称“眼视光医院”)医务部(门诊部)副主任、眼底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潘建东既善用新技术开展眼底病相关疑难手术,也坚持眼底病科普,唤醒公众早诊意识。他以“守护光明”为初心,用专业与责任为患者点亮“清晰未来”。
十年磨一剑,成长为眼底病领域的骨干力量
潘建东200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七年制专业。完成本硕连读后,他在眼视光医院开启了从医生涯,专注于眼底病诊疗。
眼底病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通常需要担任门诊医生和手术助理8到10年,在积累足够经验后方可独立操刀手术。第一次独立手术让潘建东印象深刻,“那是一台常规的视网膜脱离手术,但我还是提前半天认真准备。”他详细梳理患者术前检查数据,在脑海里预演手术步骤,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应对预案,最终手术非常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近年来,潘建东已能熟练完成多种高难度眼底病手术,而他面对每一台手术依然会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他坚信,细致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潘建东始终发扬“精进明德,守正眸远”的院训精神,外表文质彬彬的他敢于挑战复杂手术,并持续积累经验。每完成一例手术,他都会仔细复盘患者病历,总结不足,改进技术。“医生的成长,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常规手术中锤炼和磨砺出来的”。
尽管承担着繁重的科室管理工作,潘建东每年仍需要完成千余例眼底病手术,其中高难度手术占比超20%。去年,一位因糖尿病引发严重视网膜病变、多方求医均被告知视力无法恢复的患者找到他,当时患者的双眼仅存光感,视力极差。“我发现患者视网膜上的增殖膜范围很大,分离难度极高,搞不好会完全失去视力。”但潘建东仍然选择迎难而上,他查阅了相关文献,结合日常经验发现,若分离增殖膜手法得当,患者仍然有救治的希望。凭借丰富经验,他果断为患者实施手术,术后患者视力得到一定恢复,能够实现生活自理,而且未出现并发症。
善用新技术,显著提升疑难眼底病手术成功率
眼睛是人体最精密的感官器官,眼底病种类繁多。潘建东尤其擅长处理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及裂孔、视网膜脱离等常见疾病。
不少眼底病具有高致盲风险,潘建东始终将“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视力”作为手术原则。为此,他不断探索并应用新技术,显著提高了黄斑变性、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等手术的成功率。
两年前,潘建东开始在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手术中应用一项新技术:通过41G细针向积血处注射化学药物TPA,使积血溶解并被人体自然吸收。目前,他每年都能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四五十例患者。“传统手术后黄斑易结疤影响视力,而这项新技术可让患者在一个月左右视力得到显著提高,甚至有部分患者视力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黄斑裂孔修复方面,潘建东同样借助新技术,使大于650微米的裂孔术后闭合率超过90%,较传统方法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此外,他在视网膜脱离手术方法上也有创新,未来有望推广至更多医院。
针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潘建东通过将过往病例进行总结归纳,发现相应病变形成的各类增殖膜与不同类型的“新生血管”有关,相关论文已成功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RETINA》等国际知名眼科杂志,已被引用近70次,为该领域的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深耕眼底病科普,唤醒患者早诊意识
潘建东发现,许多眼底病患者因未能及时就医,导致病情加重,最终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近年来,他持续致力于眼底病相关科普工作,希望以此提升公众对眼底病的防治意识。他表示,患者一旦发现视力明显下降,就要尽快就诊,例如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早期药物干预或者视网膜激光治疗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后续走到 “必须手术”的地步。
无论是在门诊还是病房,潘建东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解答疑惑,并主动为患者及家人科普眼底病相关知识。在临床工作之外,他还积极组织开展多场眼底病科普讲座,传播眼健康知识。近日,潘建东开展了一场关于“黄斑病变”的线上科普讲座,收获远超预期的关注与好评。“正因为见过太多类似的遗憾,我想做好眼底病科普,希望通过专业分享,让大家认识眼底病,提升早诊意识。”
从“守护光明”的临床一线,到“传播希望”的科普讲台,潘建东始终以责任担当为底色,在临床、科研、科普、管理等多重角色中奋力前行。如今,这位沉稳内敛却敢于攻坚的眼底病专家,仍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医者仁心”的温情,在守护人民眼健康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笃行不怠。
温都记者 郑俊杰
责编 朱斌
审核 周俊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