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撑”起脊梁: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矫治

2025-10-01 10:03 掌上温州客户端 

来自阿坝州的3名脊柱侧弯患者近日都在温医大附二院做了手术,其中小秋和拉杰(均为化名)做了头盆环牵引手术,还需在该院治疗一段时间;小西拉做了半椎体切除侧弯矫形手术,预计节后可以出院。

8岁的藏族男孩小西拉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术后第二天,他的脸色还有些苍白,但一双清澈的眼睛里,已经有了光亮。当护士轻轻为他调整背部引流管的位置时,他会用略带生涩的普通话小声说“谢谢”。这个来自阿坝州红原草原的孩子,刚刚经历了一场长达5个多小时的手术。

千里求医:草原雏鹰的折翼之痛

小西拉的故事,始于一份8年的沉重。2016年10月出生时,家人就发现他的后背有些异样,“脊柱侧弯”这个陌生的词汇,如同一个烙印,伴随他成长。随着年龄增长,弯曲的脊柱像一根逐渐被压弯的幼苗,导致他双肩不等高、骨盆倾斜。虽然孩子很坚强,从未抱怨过疼痛,但日渐明显的畸形,像一块大石压在父亲那科的心上。

来自色地镇日西村的证明信,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六口之家的不易:“家中无牲畜无生产资料,收入不稳定,生活支出大,生活较困难。”然而,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一位父亲想要儿子挺直腰板的决心。今年9月,怀揣着借来的钱和全部希望,父亲带着小更尕西拉,从川西高原辗转千里,来到了东海之滨的温州。

隐藏在“S”形弯曲下的复杂真相

入院后,以王向阳主任医师为首的医疗团队为小西拉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他的脊柱呈“S”形弯曲,胸段主弯的Cobb角高达53°。更棘手的是,他患有“先天性多发半椎体畸形”,从颈椎到胸椎,多个椎体发育异常,呈“蝴蝶椎”改变,部分椎体、附件甚至肋骨都融合在一起。这是导致脊柱侧弯和先天性脊柱前凸的根本原因。明确诊断是第一步,一场精心策划的矫形战役即将打响。

妙手仁心:5小时手术为生命“立柱”

9月24日下午2点30分,小西拉被推进手术室。王向阳医师团队为他施行了“胸椎后路融合术+椎体切除术+椎间盘切除术+胸椎椎板切除减压术”。这是一项脊柱外科领域的高难度手术,需要在狭小的空间内,精准切除导致弯曲的畸形半椎体,解除对脊髓的潜在压迫,然后使用内固定系统将脊柱矫正到尽可能理想的位置并加以融合。

温情守护:病房里的“临时妈妈”们

手术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的康复护理同样至关重要。对于这个语言不通、父亲又略显拘谨的藏族家庭,脊柱外科的护士们倾注了更多的耐心与爱心。

“小西拉,真棒,我们翻个身,轻轻的……”每天,护士们都会定时为他进行轴向翻身,预防压疮,动作轻柔得像对待一件珍宝。孩子因为伤口疼痛和卧床不适有时会哭闹,护士们就会像“临时妈妈”一样,一边用简单的词语配合手势安抚,一边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观察他的生命体征。她们还耐心地教父亲如何协助护理,如何观察孩子的反应。

如今,小西拉正在稳步康复中。他已从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救助,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展示,更是一场爱的接力。是父亲的不离不弃、医生的妙手仁心、护士的温情守护,共同为这个藏族小男孩撑起了未来的脊梁,让他有望像草原上的雄鹰一样,真正挺起胸膛,翱翔于蓝天。

9月19日,这3名来自四川省阿坝州身患脊柱侧弯的患儿抵达温州,这是“温心守护·共健阿坝”民族团结一家亲公益救助行动的受助者,他们将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瓯江口院区)接受医疗救助。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3名患儿的治疗周期漫长,费用负担沉重,而他们的家庭早已不堪重负。恳请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助他们渡过难关。若您愿意奉献一份力量,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8868886联系我们,或者关注陈忠慈善工作室公众号留言。

温都记者 陈忠 通讯员 潘盈盈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