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下称“温医大眼视光医院”),提起近视防控门诊的“明星医生们”,很多患者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近视防控专科主任姜珺。小小的身形里迸发出满满的能量,这是姜珺给人的第一印象。打开她的预约系统,每周三天的近视防控门诊号总是早早被“秒光”,成为医院里最炙手可热的专家号之一。
年接诊量破万,她习惯了中午最后一个下班
7月11日下午12:30,姜珺的诊室外依然人头攒动。直至13:00,她才送走当天上午最后一名患者。休息片刻,下午13:30的门诊又准时开始了。
无论是暑期还是平日,连续一整天看诊是姜珺的常态,OK镜、验光、巩膜镜三通道各式患者更是对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每次门诊都要接诊50到80名患者,这十来年的年门诊量都在1万人次左右。”姜珺说。
这位土生土长的温州专家,自1994年从温州医学院(现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毕业后就扎根母校,后进入温医大眼视光医院,在近视防控领域拥有多项创新成果。作为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之一,姜珺在角膜接触镜领域深耕三十年,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发布十余项团标、共识和白皮书,推动接触镜行业规范发展和技术创新,为近视和低视力特殊患者带来福音。
去年,一名化学伤患者在家属的搀扶下慕名找到姜珺。他一只眼已植入义眼,另一只眼的视力也非常低,双眼近乎完全失明,患者日常生活已无法自理。在详细评估患者的病况之后,姜珺为其验配了巩膜镜,患者视力从0.04恢复到0.6,重获生活自理能力。还有一位因外伤后角膜中央白斑的少年,本来需要通过角膜移植手术恢复视力,在姜珺的帮助下,通过验配巩膜镜矫正视力提升到1.0,既提升了视力又避免了手术。
亦师亦友,她是年轻医生眼中的超能力者
“姜老师,请您帮我看看这个患者的巩膜镜配得可以吗?”低年资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遇到难题,马上会向姜珺求助。即使在忙碌的门诊之中,她也会抽空对组内其他年轻医生验配巩膜镜的准确性进行亲切指导、严格把关。
尽管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之中,姜珺也尽心培养下一代年轻医生。她的诊室里总有好几名实习生、规培生、进修医生跟随学习,她总是手把手地进行操作示教。临床之余,她坚持每两周进行一次科研组会,聚焦科研规范和前沿,时时操心着组内十余位研究生的科研进度。
“我觉得姜老师就像超人,她怎么能在不喝水不休息、忙碌一整天之后,还能在开会时精神饱满、思维活跃,还细致地指导我们?”谈到姜珺一天的安排,学生们亲眼目睹后依然觉得惊讶。
她是中国近视防控战线上的一名永不停歇的探索者
目前,全球青少年近视发病率急剧攀升,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达50%左右。根据温医大眼视光医院的统计数据,每年医院门诊需要接诊近视患者20余万人次,其中儿童与青少年患者占比居高不下。
研究显示,儿童与青少年户外活动减少、用眼不当、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睡眠不足、甜食摄入过多等都可能是导致近视发展的诱因,但目前为止近视形成的机理尚不明确,这也给近视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姜珺团队和厉以宇教授光学团队合作,借助温医大眼视光医院学科和临床优势,开展近视防控研究,创新性发现周边附加正屈光度和负屈光度微透镜阵列的框架眼镜均具有显著的近视控制效果,更新了传统的周边近视性离焦理论,为探索光学干预方法的近视控制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为近视防控策略的制定和光学干预措施的研发提供了科学指导。这项发表于国际眼科顶级期刊《Ophthalmology》的原创研究,同时还入选“2024眼科学中国十大原创项目”。
“近视防控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姜珺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荣获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但她始终保持着科研人的清醒。令她欣慰的是,自2018年我国将近视防控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近视防控的关口不断前移,温州建立的“家校医”联动筛查机制,公众特别是家长、孩子的近视防控意识显著提升,使得近视防控初见成效。
在患者眼中,她是用匠心守护光明的“视力拯救者”;在年轻医生眼中,她是倾囊相授的 “成长引路人”;在学术圈,她是敢为人先的“理论破壁者”。对姜珺而言,最珍视的身份永远是“中国近视防控战线上的一名永不停歇的探索者”。这条探索的漫漫长路,她依旧笃定前行。
温都记者 郑俊杰/文 林舒菡/图 通讯员 曹雨露
责编 朱斌
审核 周俊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