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眼睛就像一个超精密照相机,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相机”上的“传感器”。可如果这些“传感器”坏掉了(比如视网膜病变),“相机”就拍不了照片了,眼前就会陷入一片漆黑……
当前,全球有超过2亿的视网膜变性患者,他们长期生活在黑暗中,无法享受多彩的世界。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结合碲(dì)具有的从可见光到红外光这一宽光谱光学吸收特性,研发出了一款碲纳米线视网膜假体。该假体由碲纳米线网络(TeNWNs)制成,植入眼底后,无需依赖任何外部设备就可替代凋亡的感光细胞接收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激活视网膜上尚存活的神经细胞,为失明患者带来复明新可能。
当碲纳米线网络在视网膜下织就“人工光感受器”,它编织的不仅是光电信号的传递网络,更是失明患者重见光明的希望,以及人类探索更广阔世界的可能。从修复视觉到拓展感知,这场“纳米级”的革命,正在改写“看见”的定义——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黑暗不再是终点,而是新视野的起点。
夜色、雪野,90吨级的矿用卡车在呼啸的风雪间缓缓爬上陡坡,远处雷达灯影闪烁,驾驶舱却空空如也,好似硬核科幻影片的拍摄现场。可这并非是造梦想象中的电影画面,而是涌动在内蒙古伊敏矿区深处的现实日常:全球首个5G-A智慧露天矿“苏醒”于极寒荒原,把“赛博矿区”的想象悄然搬进了钢铁与土壤交织的中国北境。
零下48.5℃的极寒里,司机裹着厚棉袄咬牙操控卡车,稍有不慎就可能连人带车滑进深渊;在夏季43.5℃的高温炙烤下,驾驶室又成了蒸笼,沙尘暴袭来时能见度更是骤降到不足五米……三年前,在足足有30平方公里的内蒙古伊敏露天矿中,传统人工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022年,中国华能、华为、徐工等企业通力协作,发起了一场让矿用卡车扔掉方向盘的“科技突围战”。首先是内蒙古移动联合华为采用3CC(载波聚合)技术部署的5G-A网络,这一比普通5G快得多的网速使百辆无人矿用卡车在工作时可以实现毫秒级响应。结合激光雷达、人工智能算法等新科技,无人矿用卡车可以稳定感知,自动绕行障碍物。依托排土场光伏绿电驱动,百台无人矿用卡车都采用磷酸铁锂纯电驱动,每年可替代柴油超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8万吨,在高效生产的同时实现绿色环保……
现在,每天天未亮的内蒙古灰土矿野上,百台无人矿用卡车并肩前行,钢铁低鸣,尘雪狂舞,不仅打破了外媒“采矿机器人只能在实验室空调房里做梦”的冷嘲热讽,还在祖国最荒凉的边界埋下了新时代的火种。
仰头凝望月亮时,你是否思考过,神话故事中的广寒宫有朝一日会不会变成现实呢?2025年7月2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宣布全球首台“月壤打砖机”研制成功,嫦娥八号将带着它登陆月球南极,用月球土壤就地取材,3D打印出“广寒宫”的第一块砖。
月壤打砖机的整个施工过程就像一场接力赛:担任第一棒的是一个跟踪结构,它就像一朵“向日葵”,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太阳光;第二棒由一个抛物面来完成,它的外形酷似一个"聚宝盆",它的作用是通过光的反射作用把跟踪结构收集到的太阳光汇聚在一个点上;等到太阳光收集完毕,下一棒就该轮到负责传输“阳光能量”的一种柔性的光纤了,有了它,远距离的光能传输也不在话下。
当传输而来的光能抵达月壤表面,月球土壤便一秒切换为了“带薪休假”模式,懒洋洋地在1500℃的高温下晒起了“日光浴”。慢慢地,这些被加热的月壤便会开始熔融,可以被人随意改变形状,发生“七十二变”,科学家们便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赋予它们各种各样的形状。
当世界公认的“基建狂魔”和“月壤打砖机”强强联手,华夏儿女在月球上建设广寒宫的愿望照进现实。或许,在未来某个月朗星稀之夜,我们就能乘着带着淡淡桂香的秋风,造访广寒宫内的亭台楼阁、琼楼玉宇。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26期
编辑 方晨
审读 朱彤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