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山区海岛居民提供“固定+流动”巡回诊疗服务被正式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我市早在2014年就已创新探索巡回诊疗服务,目前已逐步构筑起全省规模最大、体系最全、覆盖最广的“固定+流动”基层卫生服务新模式。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将走进山区、海岛、城镇巡回诊疗服务点,讲述诊疗服务背后的故事。第一期我们跟着泽雅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生走进五凤垟片区。
每天早上7点半从卫生院出来,三位医护人员大概要经过40分钟的车程,到达指定的巡回诊疗点,这是泽雅镇卫生院巡回诊疗车每天的标配动作。“今天要在山路上跑66公里左右”,巡诊车司机随口就能报出行驶里程数。
当天上午的跟车医生叫徐建挺,8点半不到,他就已经到达库门坳村的巡回诊疗点。十几位老人在医生的“就诊台”上把自己的医保卡有序地放好,对医生的工作流程,村民们已经很熟悉了。量血压、测血糖,调整慢病用药处方,针对性进行健康指导和健康随访。徐建挺说,村里基本上以老年人为主,很多老人听力不是很好,问诊时要靠“吼”才能让老人们听得清。现场忙碌而有序,老人们开心地说,每次医生来巡诊的那天,是村民们十分期待的日子。
快到11点的时候,徐建挺赶到金源村的下一个巡回诊疗点。这是凉亭改造成的巡回诊疗点,医生的诊台是一张石头做的圆桌。徐建挺依旧熟练地拿出电脑,为守候在这里的老人看病、开药、健康管理。
下午换班的是章建治医生,按照当天的就诊安排,他也是要去两个巡回诊疗点,每个诊疗点都有20多名村民在等候。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拿着丈夫的病历资料,请医生帮忙调整慢病用药处方,医生一看医保卡的姓名,对记者说,这个老人多年来行动不便,我们都有定期上门诊疗。诊疗结束后,章建治带着记者爬山路,入户给老人进行面诊。
结束当天的诊疗服务后,记者被一村民拉着,不停地表达对医生的感谢,说:这些医生太好了,就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如果没有他们,村民要坐1个多小时的车到镇里,而且还要排队。现在医生到家门口,走几步就能买到日常用药,医生们还会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健康小知识,方便很多。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泽雅镇中心卫生院每月固定排班,巡诊点覆盖27个行政村,共62个巡回点,每周服务时间6天。泽雅镇中心卫生院书记林旭盈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还没有固定车辆和设备等情况下,泽雅镇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就开始巡诊之路。团队的医生独自带着药箱,开着自备车,上山开展服务。2014年通过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泽雅镇中心卫生院有了正式的医疗巡回车,才算正式开启泽雅流动医院巡诊之路。巡诊车配备便携式B超、心电图机、尿液分析仪等7种医疗设备以及150余种常用药,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互联网+流动巡诊车+远程会诊”模式,真正实现从“群众跑”到“医院跑”、“医生跑”。
流动医院不仅提供诊疗服务,还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义诊、入户开展健康随访等方式,向村民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截至目前,泽雅镇中心卫生院为山区居民共服务近24万人次,累计服务路程达17万公里,切实将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送到泽雅山区,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记者从温州市卫健委了解到,现在,我市设置巡回诊疗点“807+X”个,按山区、农村、城市分类制定服务要求,打造定点、机动、上门等流动服务场景。其中,以偏远山区和医疗“空白”村为重点,建设400个固定巡回点,实行定时、定点、定人巡回服务,每周每个诊疗点巡回1—2次;以养老机构、城乡老年村(社)等为重点,设立“407+X”个机动巡回点,即407个养老机构、老年村(社)等巡回点,“X”个家庭病床、居家安宁疗护、上门医疗等家庭服务点,合理安排巡回频次。
温都记者 王春霞
编辑 陈东升
审读 郑凌
责编 黄云峰
监制 王冰
温州都市报7月23日05版报道截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