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周雨: 一个“半路出家”匠人的漆器梦

2025-04-14 16:02 掌上温州客户端 

 小毛会客厅.png

2024年,李子柒做漆器的视频爆火,让这项非遗技艺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在温州,也有一位执着于漆器艺术的匠人吴周雨——虽非出身非遗世家,却将漆器制作与传承视为追求,创立了“吴家样”漆器非遗品牌。

吴周雨是有“漆缘”的:“漆树汁液是天然优质涂料,用它制作的器物就是漆器。多数人对漆过敏,像李子柒闻漆味就过敏半月,而我却对漆免疫。”80后吴周雨自诩为漆器“天命人”,他从漆画中寻找与漆器的契合点,借着近年来的漆器热潮,挖掘温州宋韵漆器文化,还原《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等文献书籍中的温州古早风物。

今天,小毛会客厅邀请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漆画艺委会会员、温州商学院专任教师吴周雨聊聊他与漆器的故事。

寻找宋韵中的漆器

“70后、80后小时候用的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很多都与漆器有关,比如新娘的嫁妆、儿时洗澡的鹅桶,以及上漆的马桶等。再往前追溯,宋朝时,温州漆器可是当时的名品,北宋都城开封有‘温州漆器什物铺’,南宋临安也有‘彭家温州漆器铺’。”茶室里,吴周雨拿出刚完成的漆器作品,向记者展示。

吴周雨与漆的初次结缘是在大学时代。当时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他,对漆艺中的漆画并不感兴趣,因此少有涉猎。真正开启他漆艺之路的,是大学毕业后在龙湾任教期间,跟随国家高级技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冯茂辉老师学习漆画的经历。这段学习经历,正式开启了吴周雨的“漆缘”。

近年来,随着温州对宋韵文化的挖掘保护,作为宋韵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漆器也被推到了台前。有漆画功底的吴周雨坦言,挖掘温州漆器文化既能满足他个人探秘古代风物的需求,也是因为看好漆器的市场前景。

吴周雨与其他漆器传承人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家族传承的背景,全凭个人兴趣。“就像谈恋爱一样,接触了,喜欢了,就想了解更多。”他这样形容自己的漆艺之路。

为此,吴周雨专门查阅温州漆器文献,了解到两宋时期温州漆器达到鼎盛,成为全国最发达的漆器生产中心。此外,宋代温州漆器不仅在国内声名鹊起,还远销海外。元代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中,就记载了温州漆盘等唐货深受真腊(今柬埔寨)人喜爱。

查阅漆器文献资料让吴周雨越发着迷,“你知道吗?原来温州以前是有漆器街的,就在如今的信河街一带。”为了寻找文献中记载的漆器街,吴周雨经常去信河街与当地老街坊聊天。他指着眼前这件经过三个多月打磨的漆器茶杯说:“如果在宋朝,它可能会在信河街上出售,或者被装上沿河的货船运往远方。”


第三届WZBC温商论坛海内外专家体验漆扇项目


体验漆扇项目

为做漆器收藏样品

谈及宋朝时期的温州成为漆器重镇的原因,吴周雨解释道:“温州每年四五月份的梅雨季节正是制作漆器的最佳时节。漆器制作对温度要求严格,23-30℃,以及在常温下相对湿度80-85%的环境最利于生漆固化,能确保成品的牢固度和色泽度。”

随着漆器热度回升,传统漆器物件逐渐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吴周雨将当代漆器市场细分为工艺品和艺术品两大类别:前者主要作为旅游纪念品,后者则面向收藏爱好者。他介绍,温州漆器制作工艺极其繁复,每件成品需经历数十道乃至上百道工序,从选料、制模到塑胎成型往往耗时数月甚至更久。

在创作理念上,吴周雨更致力于将漆器提升为艺术品。为此,他广泛收集传统漆器与青瓷器物,尝试通过二者的艺术融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漆器精品。他笑称自己的处女作——一个笔筒:“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个作品打磨不够精细,色泽也平平,但对刚入行的我而言,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山之作。”

如今,吴周雨的创作已突破传统边界,巧妙融入金属箔、蛋壳、螺钿等材质,作品形态也拓展至茶杯、花瓶等多样品类。他指着手机里一张漆器照片介绍:“这是托国外友人特意寻来的珍品,有可能成为我下一个复刻创作的蓝本。”

吴周雨与漆器的羁绊日益加深,生活也围绕着漆艺创作展开:厨房里常备着专门存放蛋壳原料的袋子;虽无需打卡上班,却主动向单位申请固定工作时间,只为准时到工作室投入创作;还不定期与温州本地漆器匠人交流心得,不断精进技艺。2025年,他为自己的漆器作品申请了专利,创立个人品牌“吴家样”。


吴周雨在上漆艺课

不能让漆器的热度冷却

作为“半路出家”的漆艺创作者,吴周雨在漆器行业的探索之路面临着诸多挑战。首要压力来自创作方向的抉择——他潜心钻研于工作室,不断尝试各类作品。“吴家样”的定位既不能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也不愿沦为低端工艺品。在创作方向上,他面临着重要抉择:是复刻唐宋元时期的宫廷漆器,还是延续明清时期民间漆器的风格。其次是漆器制作周期漫长的问题。由于以手工为主、机器为辅的生产方式,漆器无法像其他产品那样批量生产,只能走精品路线。此外,现代漆器产品市场仍需要持续培育与推广。值得欣慰的是,得益于李子柒的漆器视频以及温州古港文化的发掘,曾经被其他材料取代的温州漆器重新获得了民众认可,这为非遗漆器的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吴周雨通过多种方式推广漆器文化:在温州商学院的课堂上为学生讲述温州漆器发展史;带着子女到漆器工作室体验手工制作;带着精心创作的作品参加各类展览,保持公众对漆器的关注度。

如今的漆器已不再是宋朝达官贵人的专属物品,也不再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用品,而是演变为能够唤起历史记忆的艺术珍品。漆器的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从手机壳等现代生活用品上的漆艺元素,到展览中身着宋服的匠人展示漂漆技艺,再到服饰、书画等艺术领域的创新应用,处处可见漆器的身影。

吴周雨坦言,创立“吴家样”的初衷是尽可能还原古代漆器的风貌,即便不能完全实现,也希望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温州瓯塑髹漆厂那样,为市民提供精品漆器。

谈及未来,他充满信心地表示:“虽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我对这个市场的前景十分看好。”


漆器《荷韵》

漆器《梅雨潭系列》


温都记者  小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审核  王金杰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