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诊室|清汤面

2025-02-18 16:07 掌上温州客户端 

新苗名师团·作文诊室

写了一篇作文,自我感觉良好,结果评分却不高,或者感觉写得一塌糊涂,却有意外之喜。自己的作文好在哪,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浑然不知。

“作文诊室”栏目,旨在为孩子们的写作问题答疑解惑,通过导师精辟点评,实现作文升级“2.0”。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写作困扰,可以把自己的习作发给我们,我们将邀请助学团的名师为大家的文章“望闻问切”。

 指导老师:林玲薇 

一级教师,现任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语文老师,程日东语文名师学科坊学员。曾获区优秀教师,撰写的文章多次在市、区级获奖,多次指导学生在各类报刊中发表文章。 教育格言:微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一稿  清汤面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九(42)班 陈予奂

一碗清汤面,简单、清淡、淳朴。(文章开篇言简意赅,仅用三个词语就点出了清汤面的特点。

暑假在家,每天早晨父亲总是给我做清汤面。父亲的厨艺并不好,所以他的清汤面往往只是用水煮熟一捆面,再放几片菜叶便出锅了。偶尔来了兴致,便加一点点调味料或是一个鸡蛋。

第一次吃清汤面时,我并不喜欢。那天中午,父亲叫我出来吃饭。当我走到餐桌前,并没有闻到香气。一抬头,桌上没有色香味俱全的菜,而只是一个白碗,白碗里有清澈的汤水,底部沉淀着白色的面条,上面飘着几片绿色的菜叶。我一怔:“中午就吃这个?”父亲一笑,递给我一双筷子。

我顿了顿,接过筷子坐下。盯着碗里的面,我幻想着下面会有一两片肉或鸡蛋吧。一边想着,一边拿起筷子翻了翻,可底下除了面,也只是白色的碗底了。碗里的面随着筷子的搅动旋转起来,一根根白色的面条就像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水中机械地游动着,巧妙地避开了插在水中的筷子。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便不断搅动着碗里的面。

此三段内容,详细地描写了第一次吃清汤面时的感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写清汤面寡淡的外在,表现自己对清汤面的厌恶,与下文品尝时的感受形成对比,丰富了情感的表达。但是过于具体,可做一些删减。

可父亲却看不下去了,把我臭骂了一顿,我便放下筷子回了房间。没过一会,父亲又端着白碗进来了,白碗上面还有雾气。父亲把脸凑到碗上一闻,雾气瞬间附在了他的眼镜上,他还强装没事地“啊”了一声。(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很不错,但是否与文章的写作目的关系不大?)他把碗放在我面前,轻声说:“你尝尝!”看着父亲恳切的目光,我只能勉为其难地再次拿起筷子。碗上烟雾缭绕,似乎有一阵阵淡淡的米香飘出。夹起一根送到嘴边,轻轻一吸,初时,寡淡无味,再品,米香回荡在嘴里,咀嚼时还不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散文应注重对细节的刻画,特别是突出主题的细节,更应不厌其烦地大肆渲染,此段品尝清汤面时的感受,描写不够细腻,清汤面的特点没有呈现出来,无法抵达立意。

还是刚刚的清汤面,但怎么有这么含蓄的香味?可能是因为前几天吃的都是大鱼大肉,味道太重了,碰见这么清淡的清汤面,我便把它看作美食了吧。(结尾过于仓促,主题指向不明确。


指导老师点评:

本次作文要求:

万物皆可观,凡物皆有可观之处。生活中有很多“物”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思考,请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作文。

托物言志文章的特点是: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写作时,作者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有一种直觉顿悟,之后再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显的主旨。因此作者必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的基础上,进而准确地揭示出所咏之物的品性或品质。

托物言志的文章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第一稿描写生动,特别是吃面时的动作描写,充满了孩子的童真童趣。但是,缺少对清汤面特点的刻画,清汤面所寄寓的主题并不突出,是借清汤面写父爱,还是要从清汤面中悟出人生的道理?是托物言志,还是借物抒情?写作意图不明。所以建议一定要集中笔墨,反复刻画清汤面的形象,把握清汤面的特征,进而准确揭示清汤面的品性。

其次,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原文把握了清汤面简单、清淡、淳朴的特点,但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志”不够明确,需要学生用准确而深刻的言语阐述清楚。

另外,原文内容稍显单薄,是否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加入海鲜面的描写,通过对比突出清汤面的形象,从而凸显文章立意。



终稿 清汤面

过去,我最喜欢吃三鲜面,因为它配菜丰富多样,多种味道编织在一起,给人丰富的味觉刺激。

但现在,我更喜欢清汤面。

一碗清汤面,简单、清淡、淳朴。几片青菜,一勺油,一点盐,热水一冲,面条翻滚,几分钟后,便算是完成了一碗清汤面。

可初逢清汤面,我却对它极其排斥。

那天中午,父亲叫我出来吃饭。我走到餐桌前,并没有闻到香气。一抬头,桌上没有色香味俱全的菜,而只是一个白碗,白碗里有清澈的汤水,底部沉淀着白色的面条,上面飘着几片绿色的菜叶。我一怔:“中午就吃这个?”父亲淡淡一笑,递给我一双筷子。

我顿了顿,接过筷子坐下。盯着碗里的面,我幻想着下面会有一两片肉或鸡蛋。一边想着,一边拿起筷子翻了翻,可底下除了面,也只是白色的碗底了。碗里的面随着筷子的搅动旋转起来,一根根白色的面条就像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水中机械地游动着,巧妙地避开了插在水中的筷子。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便不断搅动着碗里的面。不一会儿,碗里的面像垂死的鱼在水中无力地挣扎着……

终于,饥饿战胜了一切,我夹起面放进嘴中,一开始,正如预想的那样,面里没有一点调料,寡淡无味。细细品味,那细细的米面滑溜溜的,一口下去,带着淡淡的米香和汤底的鲜香,这是三鲜面没有的。再夹一片菜叶,伴着面的米香,菜原本的苦涩也变得甘甜。喝一口清澈的汤水,虽然无味,但又挟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肉汤香,真有股子吃肉却不见肉的悠长韵味。这些味道不断在口腔回荡,余音缭绕,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我很快便吃完了,一吃完,似乎先前的米香便戛然而止,一切美味转瞬即逝。为什么清汤面的味道如此特别,来去匆匆。也许是因为三鲜面的复杂、繁琐带来的美味是暂时的,它太过沉重,慢慢变成负担。而清汤面则恰恰相反,清汤面的朴实、简单带来了轻盈,特别放松,让人能发现别样的味道、别样的清香。三鲜面将舌头包装起来,而清汤面则将包装温柔地撕去。

清汤面没有华丽的配料,没有浓烈的味道,它不霸气,更不迎合,温和包容里只有食物最本真的姿态。而这种姿态带来味觉上的留白,这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留白的无限韵味。

正如古语云:大道至简!人生亦是如此,生活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开始做减法,简单的勾勒才有空白让人无限填补。否则,人生就少了自由着色的空间。但现在喜爱留白的人越发少了,人们在生活里填充了七色,菜色也在油醋味精之间翻滚出浓烈的风味,鲜有一个面馆敢煮一碗清汤面营业,更鲜有人愿用赤子之心去应对生活。让我们将生活的繁华一一剔除,回归生活的本真。

一碗清汤面,最抚凡人心。

作文投稿扫码
添加选择“看我的”

编辑 夏忠信

审读 徐卉

责编 郑力

监制 刘旭道

22B20250216C.jpg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