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温解字|古时的江心屿长啥模样?

2025-02-18 14:03 掌上温州客户端 

解说“温州字”,读懂这座城。《说温解字》栏目将通过与温州相关的字(词),带着同学们踏上溯源历史的寻觅之旅,一起探索瓯越山水文脉,领略优秀传统文化。本期解读的关键词——江心屿。

最近,江心屿西园试开园的消息刷爆了温州人的朋友圈,崭新的游乐设施、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吸引了无数温州人和游客前去打卡。

春节期间,“好学”姐也去凑了个热闹。看着眼前这个焕然一新的江心屿,脑袋里冒出个大大的问号:古代的江心屿是个什么模样?于是,决定深挖一番,带大家揭开江心屿古时的神秘面纱!

20世纪60年代江心屿影像图(红色虚线为现今江心屿范围示意).jpg
20世纪60年代江心屿影像图(红色虚线为现今江心屿范围示意)

20世纪70年代,温州中心城区规模变化不大,江心屿却发生巨变(红色虚线为现今江心屿范围示意).jpg
20世纪70年代,温州中心城区规模变化不大,江心屿却发生巨变(红色虚线为现今江心屿范围示意)

山形沙洲初显真容

谢灵运是第一个描写江心屿的诗人。

公元422年,谢灵运离开建康(今南京),南下永嘉(今温州)赴任太守。一天,谢灵运带着随从,驾着小舟想去江北看看。在横渡瓯江时,登上江中小岛,写下传世名作《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孤屿全图》 叶应宿星桥画.jpg

《孤屿全图》 叶应宿星桥画

谢灵运登上的小岛到底是什么模样?谢灵运在诗中说:孤屿在中川。

当时的孤屿像是一个“山”字,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小岛,两岛之间隔着江流,江流中还有一个小岛,便是谢灵运诗中的“孤屿”。明嘉靖年间编的《孤屿志》也明确记载:“两峰对峙,中川流,又名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屿也。”

北宋时期,温州知州杨蟠在诗中称登孤屿的最佳时间是“潮落水东还”时,涨潮的时候可能会被淹没,说明“孤屿”并不高。

“孤屿”如今在江心屿的哪个位置呢?《孤屿志》记载,孤屿之椒(山顶)露于佛殿后。江心寺主持木鱼法师在寺内圆通殿后找到了孤屿椒。为保护好这方“不起眼”的小礁石,木鱼法师在上方立了一尊观音塑像。

国学大师饶宗颐(选堂) 绘.jpg
国学大师饶宗颐(选堂) 绘

姐妹小岛终成一体

温州人熟悉的江心屿双塔已有上千年历史,最初是作为佛塔来建造的。东塔建在东面的小岛上,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山下有普寂禅院。西塔则在西边的小岛上,建于北宋开宝年间,与净信院相邻。

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宋高宗因躲避金兵追击,驻跸东边小岛上的普寂禅院。二月初六,他连发两道敕为江心屿的寺院更名,“温州普寂禅院特改赐龙翔禅院为额”“温州净信院特改赐兴庆院为额”。

南宋绍兴七年(1137),在宋高宗的授意下,蜀僧青了禅师由普陀调任到此,主持岛上已有的龙翔、兴庆两寺。

清了禅师是位实干家,做了此前人们都未曾做过的事。由于两寺隔水相望,他身为两寺住持,分身无术,不得不借舟楫两头摆渡,往来十分不便。于是,清了起头挑担,率众僧人抛石填土,填塞了两屿间的湍急川流,并在填好的基土上新建梵宇。

当时的知州李光请示朝命,拟将“龙翔”“兴庆”两寺合并为一,宋高宗得知后龙颜大悦,亲自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温州人熟悉的江心寺自此开始。

之后,僧人又在寺庙后面的滩涂围垦种粮,面积也逐渐扩大到了157.5亩。

江心孤屿轮廓初现

江心屿的大规模扩张是在上个世纪。温州港地处瓯江入海口,泥沙沉积逐年加剧。1970年至1972年,一条石坝伫立江中引流。瓯江南面之水因此加深加急,北面则泥沙沉积形成滩涂。于是温州借机对江心屿北面滩涂围垦植绿。

据记载,江心屿第一期围垦由1974年6月到1978年,利用西北首沉积沙洲围垦了46.95亩;1980年、1981年,江心屿的最东端到东西园交接处的北面,进行二期围垦,岛屿面积又扩大了94.21亩;此后,政府对江心屿西面滩涂继续开发,2003年,一个面积为568亩的江心西园出现在了温州市民的眼前。江心屿的面积达到1000多亩(约7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比最初(1974年以前的面积)扩大了十倍有余。

几次围垦,云日相辉映下的江心屿变大了,也有了更多风景。东园是传统园林,在市政府的改造下,宋园、小飞虹、盆景园、花柳古亭、共青湖、情人岛等景点,呈现出“江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有园,园中有山”的格局。如今,西园也在历经重新规划与精心修建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本版主持:“好学”姐 连佳佳

编辑 金慧君

审读 朱彤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19B20250216C.jpg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