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读诗·别具匠心的《游园不值》

2024-10-25 17:16 温州都市报 

栏目简介

八面读诗

结合古代文学专业优秀学者观点,多维且细致地解读中小学教材中的古代诗词作品,归纳阅读方法,探讨当下教材设计及多种教法的亮点与可提升之处。

栏目主持人:梁一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系中国研究中心访问研究者。现任温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授《中国文学》《写作》《语言与文学基础》等课程。曾于《新宋学》《浙江学刊》《人民日报》《青年报》《浙江作家》《南风》等刊物发表论文、书评、游记数篇。

在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温州大学学子表现不俗。《八面读诗》栏目本期刊登诗词讲解竞赛本科组获奖作品:《游园不值》。该作品的作者是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2级(3)班的黄莹莹。

黄莹莹是一位温州女孩,平日爱好摄影、阅读和爬山。她的指导师郭垚对其赞许有加:“莹莹对古诗词学习极具热情与天赋。她在纸面上理解诗,在情感里表达诗,在沉思中沉淀诗,还在生活中追寻诗。诗意长存于她的心中与眼底。而这正是中文教育致力实现的目标:我们要生活,我们也不只要生活。”

古时寻而不遇是常态,李白访道士不遇,贾岛寻隐者不遇,韦应物探诗友不遇。在众多写“不遇”的诗里,有一首别具匠心,那就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不值”就是不遇的意思,《说文解字》记:值,措也。指放置,引申为遇见。那诗人为何不直接写“不遇”呢?因为诗人游园,是兴之所至,没有特定的目标。诗人用“不值”,不仅是表达没有遇到主人,更想说的是自己游园的心情并没有因为不值而搁置。诗人从题目就开始精心设计,可见这首诗并非随意写成,或许,我们不应该将其视为一首简单的游园诗。

首先,它的结构不简单。

按照常规的视觉顺序,诗人来到一处园林,先是平视,敲门,没人回应,低下头才注意到脚下青苔。《游园不值》却有意打破惯常的顺序,先说“屐齿印苍苔”,再道“柴扉久不开”。景致的出场顺序与实际的观看顺序相反,于是我们的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叶绍翁徘徊的身影。诗人只能自我开解:可能是主人爱惜这绿苔吧。这两句,先说猜想,再道事实,别具一格。

下句也是一样,红杏显然是实景,最引人注目,却被放在了最后。诗人根本没看到园内景色,却把春色满园放在了前面。这也是颠倒了顺序。虚在实前,重点在后,凸显诗人对这枝红杏的重视。满园的春色,都比不上红杏一枝。这种写法,让我们将注意力都放在了生机勃勃的红杏上。简单的调换顺序,却达到了并不简单的效果。

其次,它的用字不简单。

炼字推敲是好诗的基本。以本诗为例,南宋陈起编纂的《江湖小集》里,《游园不值》的上句为“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如今通行的版本则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嫌”变“怜”,由“嫌人”变为“惜苔”,更显惜春之情。“十扣九不开”的简单粗暴和“小扣久不开”的温柔细致更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更突出诗人游园的偶然、动作的轻微。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千古名句,然而这名句并非叶绍翁首创。陆游就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叶绍翁自是不如陆游名气响亮,却以此句后来者居上。奥秘何在?只因他更擅用动词,以动词赋予物象神魂,点铁成金。

“杨柳不遮”,主动性在杨柳而非春色。“春色满园关不住”,主动性在春色,而园林则是外界的阻碍,然而这道阻碍并未影响春色呼之欲出的动感。

“一枝红杏出墙头”,只有“出”这一个动词,“墙头”一体,仅提示地点。而“一枝红杏出墙来”,连用“出”“来”两个动词,主动程度更深,拟人色彩更重。“春色”攻城略地,没有被关住;“红杏”更是一马当先,撑起了前进的旗帜。春景春花,不再是被观赏的对象,都拥有了“人格”,敢与诗人共赴春日约会。

赏析完这两处妙笔,让我们回到诗歌的题目,“游园不值”。诗人游园不遇的只是主人,实则已与春光、红杏相逢了。不是所有相逢都能如愿,但一次相逢,一次收获。偶然的出游,或许得不到圆满的结果,却可以遇到必然的春天。

叶绍翁的人生经历亦如此,诗人曾以寒士应举,也曾在朝做官,却仕历无考,算不得扬名后世。可是,泯然于江湖的他还是凭借“一枝红杏”,穿越百年光阴,与正在读这首诗的你我相遇了。官场、政治犹如圈住他的小院,但没关系,门外的我们可以凭借才华的“杏花”认识他。

朋友,或许你现在正在围墙之中,没有被看到。但只要心怀希望,敢于主动追求,在盈缺交织之间,拥抱生命的意外,定有一日可以冲破院墙,将青春的热烈、理想的芬芳分送给世界,照亮每一个游园之人。

指导老师:温大人文学院 郭垚 王朋飞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2级(3)班 黄莹莹

编辑 夏忠信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