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张小飞
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高级讲师,浙江省中小学A级资格心理教师。
我家孩子今年都初三毕业了,但是她的思想就是长不大,遇到事情就甩锅,推卸责任,作为家长每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我们也都及时指出进行批评,但这么多年以来,她这毛病就没改变过。比如日常早上7:10我们叫早,她会赖床。7:20再叫她,她就发脾气,说上课快迟到了,说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叫她,我们跟她讲道理也听不进去。
拿最近的一次考试来说,她在校成绩名列前茅,但是最近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她就说是卷子的问题,不会从自身去找问题。
接下来马上要进入高中住校了,我真担心她以后没朋友。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怎么引导,她才听得进去?
张小飞老师回复:您是一位负责任的家长,也是一位明理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多从自身找原因,从而获得进步。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甩锅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归因理论”。每个人都会试图拼凑各种信息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行为,直到找出一个自己觉得舒服的解释或理由,这种现象被称作“归因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将行为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此次提问的家长提到第一次叫早,孩子赖床不起,第二次叫早小孩怪家长没早点叫,以及考试不理想时认为是试卷的问题,就属于外部归因、不可控因素。
我们需要理智地从自身找关键的原因即内因,以激发自身责任感,避免侥幸心理,从而获得进步成长。此外,多找可控的原因,这样可以激发对结果的掌控感。尽量找自己可控的可变归因,如努力,可以激发个人更积极的行动。
生活中,很多人习惯将错误或失败都推诿给外界和他人,为了保护自尊和自信会采取各种防御策略来应对。其中,外部归因就是一种常见的防御策略,就可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和负罪感,同时保持一种自我优越感和自我肯定感。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应对挑战和压力,但长期来看会导致我们对自身问题的忽视和逃避。
此外,外部归因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我们总将问题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容易引发他人的反感和不满,从而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家长对孩子将过错归咎于外因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你家孩子的甩锅行为是哪种情况?
听老师说,教你对症下药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有针对地引导。
(一)小孩随口一说的外部归因,事后会改进自身的问题。比如叫早这件事情,第二天她吸取了经验教训准时起床了,考试不理想后自己默默努力了。
这种情况,孩子的外部归因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真正的原因是不能接受自己犯错和不足,是不自信的表现。这时,家长需要留意下平时对孩子犯错误的容忍度是否是高的。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通常是先指责的话,孩子会因为害怕被指责而将原因归于他人。同时也会模仿家长,对自己犯错误的容忍度比较低。
这时家长可以这么做:
第一,接纳会犯错误的孩子。成长的路上,没有人不犯错,孩子就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的。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试着去看到并肯定他背后的情绪、动机和做得好的地方。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第一时间不是指责,孩子自然不会因为害怕被责骂而归责于他人。
第二,犯错不等于我不好。我们和孩子一起进行认知上的调整,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不代表“我不好”、不代表“我没用”、不代表“我没有价值”。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我本具足,要勇于接纳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最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孩子不接纳自己犯错,认为犯错了就是自己不够好,这是不自信的表现。而孩子的自信通常是在一件件小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及时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二)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这种归因模式可以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但会忽视自身问题,会阻碍孩子进步。
这种情况,家长试试这样做:第一,看见。当孩子做了你认为不好的事情时,看见孩子背后的情绪、动机和做得好的地方。比如孩子生气地说,你们怎么不早点叫我呀?这时我们批评孩子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孩子有情绪是听不进去的,还会破坏亲子关系。这时就看我们能否稳住情绪,看到她背后的情绪和动机,她这时是很着急,她担心自己上学迟到,这是值得肯定的动机与情绪。
其次,通情。家长可以顺应孩子的话:“哎呀,是挺迟了!”这时孩子通常情绪已经缓和了,家长可以微笑着适当示弱:“对对,都是妈妈/爸爸没做好,是我的错。”这时孩子已经完全没有脾气了。虽然家长可能会觉得委屈,可是我们细想,如果硬来,孩子生气地上学,家长生气地上班,孩子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此时我们家长先通情,处理好孩子的情绪,接下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最后,达理。等孩子放学回家,情绪好的时候,针对早上这件事与孩子平静地沟通。“宝贝,早上7点10分的时候,我们叫你了,你还记得你当时做了什么吗?”“我起不来,我还想睡。”“7点20分,妈妈/爸爸又叫你了,你当时做什么呀?”“我责怪你了。”“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呢?”孩子通常会知道自己是不对的。“早上你怪我的时候,我感到很委屈。”“我们一起想办法如何可以睡得够,又能按时上学。” 这时我们可以表达家长早上的情绪,跟孩子理性沟通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孩子的不可理喻,都是孩子处在情绪状态下的反应,是情绪脑在工作。当孩子和家长的情绪平和了,我们的理智脑工作了,我们的理性就回来了。
生活中,学习中,你是不是有很多困惑或是心事想找个人倾诉?比如,明明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总是为考不了高分而沮丧;或在与同伴、老师的相处中,因没得到肯定或是被忽视而委屈流泪,情绪无处发泄;抑或是跟爸爸妈妈意见分歧,无法沟通,让你不知所措……
无论你是家长还是学生,在跟孩子/父母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沟通或是无法解决,欢迎来信跟我们聊聊,将由我市各教育领域、医学领域的心理专家为大家支招。树洞来稿邮箱:641016234@qq.com。
温都记者 林摄尔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