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2024-03-22 18:06 掌上温州客户端 

字里行间

栏目简介:曾有一位读者读福楼拜的小说入了迷,感慨每一页纸张都像被施了魔法,让人欲罢不能。文学或文章确实有动人的魅力乃至魔力,但不在有形的纸张上,而在字里行间,英文所谓“read between the lines”正此之谓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读书得间”“匡说《诗》,解人颐”,古人境界不可追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栏目主持人:陈通造 温州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师,专研文学理论,酷嗜外国文学,兼治中国近现代文史,热衷语言文学的细读与妙悟。

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年)的《苏格拉底之死》,是关于苏格拉底死前场景最著名的艺术表现之一。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一句名言。苏格拉底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他颇似中国的孔子,述而不作,我们主要是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色诺芬的回忆录中得窥他的风采。

世人一般想象苏格拉底不修边幅地徜徉在希腊城邦的大街上,或者混迹于酒席中,向弟子甚或路人不断追问一些似乎理所当然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真理、何谓美,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且行且谈,或者边喝边问,他自称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也往往逼得对话者深陷混乱,惶惑不已。

当然,流传数千年的名言往往与原始出处有出入,苏格拉底恐怕并未照字面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在柏拉图留下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受到的指控是“毒害青年,不信神灵”,而他在答辩中确实反复强调自己对各个问题“一无所知”,他所做的不过是到处奔波,“遵照神的意旨检验我认为智慧的每一个人”“如果我发觉某人并不智慧,我就协助神指出他不是智慧的人”

这句名言往往被用作谦辞,或者是与人争辩时以退为进的小技巧。苏格拉底也的确很谦逊,他不认为自己有智慧,也不认为可以赐予别人智慧,他说自己只是一个知识的“产婆”,帮助别人走向智慧。这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的方法”,与孔子的教育信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教育史上把苏格拉底的方法称为“启发式的教育”,从“启发”一词的出处而论,这真是天造地设的译名对应。

话说回来,倘若真把“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当作自谦的话,那就小看了这句话的威力。苏格拉底被判服毒自尽当然不是没有来由的,“毒害青年,不信神灵”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后世,甚至当下,都是天大的罪名。

苏格拉底何以会蒙此大罪?说到底,他这种穷诘追问的态度就颇具挑衅意味。一个社会总有种种不言而喻的既有观念,体现为宗教、神话、意识形态,或者干脆就是主流舆论和权威意见。在文化和思想剧变的时候,比如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或者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慎思明辨的思想家往往要对既有观念提出质疑: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请说出你的理由。正如苏格拉底还有一句千真万确说过的名言所讲的那样:“不经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把启发式教育悬为鹄的的时代,人们总把“批判性思维”“反思性”“创造力”挂在嘴边,也许已经不大能了解“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句话的冲击力乃至破坏力了。那么这是一个“人皆可为苏格拉底”的时代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恐怕又很难回答,只能笑着说:对此我一无所知。

编辑 夏忠信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