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成就舌尖美味 用技艺诠释工匠精神 温州技师学院师生到底有多强?

2023-03-23 09:36 掌上温州客户端 

近日,温州技师学院亮相温马美食节,学生制作的提拉米苏、蛋糕推推乐、鸡蛋仔及特色欧包等点心大受欢迎,烹饪专业学生现场展示的米塑、皂雕等传统技艺,惹得市民驻足观赏。

温州技师学院还出战了本次温马美食节瓯菜争霸赛,学生与酒店大厨同台竞技,共获得两个金奖、六个银奖、四个铜奖,学生李航与陈欣然获“十佳瓯菜厨艺明星”称号。

“毕业生非常抢手,几乎都被温州各个餐饮企业提前预定了。”温州技师学院康养管理学院院长高如峰说,这得益于学院拥有一支出色的师资队伍,其中不乏中国烹饪大师、浙江青年工匠、温州工匠,他们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传授技艺,师生们以“传帮带”的方式传承和延续工匠精神。

戴朝如

怀揣二十元,开启不平凡人生

干净利落的一翻一炒,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家烧带鱼就端上了桌。今年是戴朝如从业的第34年,从学徒到烹饪大师,他在餐饮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亮点。

戴朝如是温州市郑正亮海鲜大酒店总经理兼厨房顾问,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裁判员,温州技师学院专业技术委员会会员,并在温州技师学院执教期间指导学生获第六届全国饭店烹饪技能大赛(浙江赛区)金奖。

“我当初从衢州到温州,兜里只有二十块钱,除去车费只剩五块不到。”1989年,18岁的戴朝如只身来到温州闯荡,凭着对烹饪的兴趣,他进入了老阿外楼大酒店,开始了与柴米油盐切磋的日子。

“有文无武,有武无文都不可,必须要文武兼备”。一次机缘巧合,戴朝如进入温州技工学校(现温州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学习,进一步精进自己的厨艺。“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老师们会教我们哪些菜要早些放盐,哪些菜什么时候放酒才能保持鲜味……”戴朝如表示,这些知识对烹饪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了解烹饪的相关原理,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现在母校开设了技师班,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学生们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途径考取技师资格证,这比起许多半路出家的人来说是一大优势。通过自己的苦心钻研和学校的精心培养,戴朝如成为首届瓯菜烹饪大师,并获得温州市人民政府特授的“金燕奖”。

从业三十多年,戴朝如始终坚持着“文武融合”的理念,近年来发表多篇论文,学而不止。不仅如此,戴朝如在2021年获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并在次年开办温州鹿城区戴朝如技能大师工作室,教授烹饪技术,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徒弟。短短几年,从他的工作室中走出的学生已经活跃于餐饮业中。

采访期间,记者在戴朝如管理的正亮海鲜大酒店看到了许多年轻面孔。戴朝如介绍,他们是温州技师学院的学生,勤劳、能吃苦,而自己也十分高兴能为母校学生的发展提供实习的平台。

“有人品才有菜品,做人不能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在戴朝如所管理的后厨中,用具摆放整齐,地面整洁干净。虽然现在主要从事餐饮管理方面,但心系烹饪的他仍经常穿上那身厨师服,在餐饮后厨用自己的一锅一铲翻炒佳肴,用柴米油盐打造着独特的烹饪人生。

邓臻迪

积极参赛,不断精进专业技能

她本是工科女,现如今却凭借西餐烹饪技能获得了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浙江青年工匠、温州市D类人才等荣誉称号,曾获得过首届全国西餐烹饪技能大赛(华东赛区)银奖、第21届FHC中国国际烹饪艺术大赛西餐项目铜牌和2019年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西餐项目的一等奖。她是温州技师学院康养管理学院的一名西餐老师——邓臻迪。

问起为什么会放弃学了四年的工科专业转而去学了西餐,邓臻迪答道:“我想把我喜欢做的事情变成我的职业”。2014年大学毕业季,邓臻迪发现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业后向法国巴黎蓝带厨艺学院提交了入学申请,这一试让她决定了未来的的职业方向。

2016年归国后,为了继续精进自己的技能,邓臻迪迫不及待地向各大酒店和西餐厅发出简历,甚至还尝试着做起了温州技师学院的兼职西餐教师。而在学校短短一个学期的兼课经历,让她笃定了要做一名西餐老师的决心。

2017年3月,邓臻迪正式成为温州技师学院的一分子。但她所面临的远不止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么简单,无论是在教学技能、教科研、班级管理还是专业技能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挑战让她应接不暇,一度自我怀疑是否能真的做好一名合格的西餐老师。

由于法式西餐倾向食材本味,很多学生在尝过法餐后直摇头,且这些中烹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初次接受西餐教学后,留下了西餐是繁冗复杂且不合口味的印象,这让她对接下来的教学很是担忧。问起现如今是如何让学生建立起学习兴趣的,邓臻迪用“钓鱼”来比喻自己的教学理念。她将一学年的西餐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先用“饵料”吸引“鱼儿”,在课堂上选取各个国家比较经典的菜肴,如英国的薯条、意大利的披萨、西班牙的海鲜饭,这些菜肴美味,易上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动手操作,并利用年轻人喜欢发朋友圈分享的心理,给他们提供摆拍道具,拍出美美的照片。而当这些“鱼儿”慢慢“咬钩”之后,就迎来教学难度更高的第二部分内容——法式西餐烹调技能,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

课后,为了继续精进专业技能,邓臻迪决定积极参加比赛。由于没有团队,在备赛时,她会用手机录下每一次的模拟训练,不断调整操作和菜肴设计,确保每分每秒都不浪费。在这过程中,邓臻迪的技能慢慢地得到了提升。2019年的全国西餐烹饪技能大赛(华东赛区)是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场比赛,重量级的装备、工具、原材料的搬运以及路途的遥远,让独自一人赴赛的她在比赛前就已精疲力竭。但这场比赛的结果给了她应有的回报,公布成绩的那一瞬间她忘记了所有的疲惫。

现在的她不再自我怀疑,正坚定地在她自己选择的路上,朝着曙光慢慢前进。

邓国华

做好一道菜,要回归食物本身

“黄鱼自然解冻,放在盘子里,再把配好的调料放进去,蒸7分钟。”这是温州技师学院教师邓国华研制的“预制菜”产品秘制大黄鱼的烹饪方式。

邓国华,从事餐饮近四十年,获得中式烹调大师、温州技师学院高级讲师、温州市名师名家、温州工匠等称号,2020年获批温州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邓国华说,上初中时天天经过位于矮凳桥的温州技工学校(现温州技师学院),在他看来,在这里上学可以保证就业,减轻家庭的生活压力,于是萌生了要考温州技工学校的愿望。1982年,邓国华凭借着努力,如愿考入了当时只招收20人的烹饪专业。

进入学校后,邓国华努力在厨艺技术上提升自己。他经常跟着老师外出实习,制作民间家宴,从几十桌到几百桌,不断打磨着厨艺,让基本功更加扎实。当时温州有一位做米塑的大师,传内不传外,邓国华坚持上门拜访求教,大师最终被他感动,破例收他为徒弟,传授米塑技艺。

毕业后,邓国华收到了学校的留校邀请,担任烹饪专业的任课老师。三十多年过去,他带出来的学生遍布全世界。2019年,邓国华和爱人出国到意大利旅行,随手发了一张图片在朋友圈,马上有学生打电话询问他的位置。一个半小时之后,学生就找来,把他接到华人区的一个酒店。开酒店的正是邓国华的徒弟,邓国华满脸骄傲。

邓国华的家中收藏了许多高端的食品原料,在给学生上课时,经常会从家里带一些原料给学生讲解。他开玩笑说:“如果老婆发现家里少了什么,那都是我带去上课了。”

邓国华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创新。他是温州较早一批开始研究“预制菜”的人,那时候叫做“后厨零技术生产”。邓国华回忆,有徒弟曾在2010年时说起野生的黄鱼还是腌制过比较好吃,肉质更滑嫩。但从前温州人习惯食用新鲜黄鱼,很少有腌制的做法。因为徒弟无意间的一句话,邓国华开始研究制作“预制菜”秘制大黄鱼。他从浓度、比例,用料等多方面反复实验,一条鱼经过宰杀、改刀预处理后,加入生姜、柠檬、盐、白兰地,低温腌制,不用任何化学品、添加剂,纯天然的厨师工艺,在除去鱼肉腥味的同时,保证食品本身的味道。后来,邓国华到食品加工企业担任研发顾问,从后厨零技术生产到如今的预制菜,鱼饼、沙丁鱼排、灯盏糕……一直不断研发新产品。

邓国华还跟记者说起一件趣事。有一年,他去西雁荡山找好友游玩,那里有许多包头鱼,邓国华忍不住要大显身手。包头鱼用山泉水冷水下锅,放入生姜、葱结,不盖锅盖慢煮,出锅前加调味调。朋友看到他的做法后说这条鱼被他糟蹋了,结果“真香”,出锅后的鱼汤大受欢迎。

“做菜其实是最简单的,只要了解食材的特性,随心所欲做出来都是好吃的。”在邓国华看来,餐饮是一个有趣的行业。

温州技师学院康养管理学院设有烹饪(中式烹调)、烹饪(中西式面点)、烹调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等专业,是我市最早的餐饮类技能人才培育阵地之一,已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毕业生分布在全球各地,烹饪专业是省技工院校首批示范专业、品牌专业、最受欢迎专业。学院建有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瓯菜研发中心,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温州市非遗米塑体验基地1个,系中西餐饮、中西面点、食品检验、酒店管理、茶艺米塑的人才培养、技能鉴定、职业培训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

温都记者 连佳佳 实习生 董伊丽 高思雨

2023年3月23日温州都市报13版版面截图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