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村丹青 半村烟火!温州这个山旮旯里有个“国际艺术村”

2022-11-27 20:50 掌上温州客户端 

走进东亚LOGO1_b.jpg

在古村落密集的楠溪江畔,上日川村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又不太起眼的偏远小村。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数年之后的今天,这个村居然与国际艺术接轨了。

村子东南边的山岙里是一片农田,入口立着“陶谢赏心处”的牌匾,田埂一侧有块石头,上书“樵翁小园”,是温州书法名家马亦钊的菜园子;对面的菜地里则立着刻有英国艺术家可莱尔·弗里德的“Nest of Nurture”和艾蜜丽·葆的“Peaceful Green”名字的石头。

这里被村民称为“艺术家菜园”,农田被划分成大小不一的菜地,供来访艺术家认领,整个农田遍布石刻。这些年,已有80多位中外艺术家在该村认领了菜地,并在石头上刻上菜园子的名字或签名。谁曾想,中外艺术文化竟在这片菜园里碰撞与交融。

故事的开始

博士后回乡建民宿

上日川村,如今有另外一个名字:箬溪国际艺术村。改变小山村的一位关键人物就是从该村走出来的一位北大博士后。

周建朋,青年山水画家。2016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借着改造老宅的契机,回到家乡,把自家三层的老宅打造成“箬溪精舍”民宿,最初的设想只是想接待一些书画家朋友休憩、游玩、写生。

“中国国家画院的程大利先生想来温州写生,温州的美术家协会主席推荐他们住在箬溪精舍。”周建朋说,程大利的团队来了七八十人,但他的箬溪精舍无法容纳这么多人,于是他租下附近村民的房子改造成民宿,作为写生基地。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被这里僻静清幽的环境所吸引。

这些国内艺术家纷纷来村里写生,小山村的气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更大的改变是在周建朋的一次欧洲之旅之后。

2017年,周建朋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欧洲的中国绘画收藏”课题时,曾赴法国调研。他在法国访问了当时的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雷米·艾融,交谈中雷米·艾融表示非常有兴趣跟中国艺术家做交流,“雷米说当今世界最值得跟法国人交流的就是中国人,中国不仅有市场,山水风光也非常美,我们希望能在中法交流中寻找艺术的突破”。于是,周建朋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请法国艺术家来自己的村里写生。

周建朋在巴黎认识了法国浙江商会名誉会长吴志平,吴志平喜欢收藏、绘画,也接触了不少法国当地的艺术家。在吴志平的帮助下,雷米·艾融带着十几位法国艺术家和画册与周建朋见面,最终定下10位法国艺术家赴温州交流。

2018年2月,由法国凡尔赛市政府、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写生与展览”交流暨启动仪式在凡尔赛拉开帷幕。

“遇上温州”系列

让小山村有了国际范

20来位中法艺术家来村里写生、居住,对上日川村来说是一件大事。在各方的协同下,仅仅两周的时间,上日川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转变。

2018年5月11日,雷米·艾融、安德烈·布布奈尔、刘曦林、程大利等22位中法艺术家来到上日川村,他们在小村的古树下、庭院里、农田中,支起画架,画出一幅幅温州山水图,乡村烟火气与国际艺术潮流在上日川村交融。

“请进来”,也要“走出去”。2019年4月4日,“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温州写生作品展”在法国凡尔赛市政厅举办,展出22位艺术家的近80件以描绘温州山水的绘画作品,向世界展示温州“印象”。温州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李方喜当时在致辞中说:“这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美丽邂逅,这是一场穿城而过的塞纳河和温州母亲河瓯江的激情相约,也是一场‘浪漫之都’和‘温暖之州’的深情交融。”

“让温州与不同国家的首都对话,把温州与世界联合起来,连接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明,在温州碰撞,而且是在温州的农村碰撞。”很快,第二个“遇上温州”活动如约而至。2019年9月,“当伦敦遇上温州——中英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系列活动在上日川村举行。安·布洛克丽、罗伯特·肯、刘曦林、程大利等24位知名中英艺术家来到鹿城、永嘉、乐清、洞头等地开展写生创作,亲身感受温州魅力,创作出大量以温州山川人文景观为题材的作品。

一年后,“当伦敦遇上温州”——中英艺术家云上对话暨纪录片首发式活动在永嘉楠溪书院举行。安·布洛克丽、耐尔·亚当斯、周刚、朱沙、周建朋等中英艺术家通过现场直播连线,畅谈艺术创作,重叙跨国情谊。“温州之行是一次非常令人难忘的经历,我不仅有机会观赏温州如诗如画的风景,而且亲身体会到中国历史遗产之丰富,这是欧洲艺术家向中国学习的绝佳机会。”英国艺术家耐尔·亚当斯说。

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主办的“遇上温州”等系列活动,不仅树立了海外文化交流的标杆,更是艺术家们向世界展现了不一样的中国乡村,同时让国际艺术融入乡土文化肌理,从而让小山村蜕变成了国际艺术村。

接下来,“遇上温州”系列活动不断延伸扩大,还将推出“当罗马遇上温州”“当雅典遇上温州”“当纽约遇上温州”等活动,让世界看见温州之美。

用艺术点亮乡村

“美学微空间”植入建筑

当艺术来到乡村,或者当乡村遇上艺术,这种巨大反差会产生怎样的“裂变”?这个疑问今天在上日川村有了答案。小山村出现了这样的场景:“里边开艺术研讨会,外边牛羊在经过。”

如今的上日川村,农民菜地被改造成艺术家园地,村民家中办起了美术展览馆,闲置农房升级为艺术图书馆、山水画馆、书法馆、文创馆、画廊、艺术品交流中心、艺术家工作室等,“美学微空间”自然地植入乡村建筑中,仿佛一个大型的展览馆,到处充满艺术气息。

半村丹青,半村烟火。上日川村以箬溪为界,溪南属艺术区,艺术空间林立,有高雅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销售;溪北是生活区,充满市井烟火气,可以满足游客吃住购物等多种需求。

上日川村更像是一个书画产业基地,这里有“矿物质颜料生产基地”“书画装裱馆”等艺术延伸项目。在矿物质颜料生产基地,摆放着形态不一、颜色不一的“石头”。周建朋拿起其中一块介绍:“这个是蓝铜矿,粉末用于制作天然蓝色颜料,用它作画,颜色亮丽,还不容易褪色”。他把从世界各地采购来的矿物质运到村里,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民可以自己加工矿物质颜料,不仅能满足驻村艺术家的创作需要,还能实现创收。

在箬溪书画装裱馆,记者见到了装裱师傅陈焕之。陈焕之是海南人,有一手书画装裱的好手艺,经他装裱的书画作品宛如“穿”上了美丽的嫁衣,被挂到乡村画廊进行售卖。在村民周进的家中,墙壁上挂满了画作。

如今,在箬溪国际艺术村中,一户房子就是一个微型的画廊,把画放在村民家中寄卖,交易成功后村民可以拿到相应的提成。

艺术重塑了乡村文化,优化了乡村环境。艺术家集聚效应逐渐显现,村里文化艺术空间越来越多。

近年来,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先后与国内10多家美院合作,为各大美院来温写生团队提供优惠及便利,让他们的团队来温州写生,以温州山水为素材进行创作,努力把温州打造中国最美国际山水写生基地。而不少来到该村写生的艺术家,被乡村风景吸引并留下。目前已有8位艺术家顺利入驻上日川村。


温都记者 连佳佳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