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温州市少年宫推出的一系列主题短训营如这炎炎夏日般热火朝天,孩子们用三天、五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去相约一次书画之旅、寻访一段非遗印记、模拟一个教育剧场、创编一个机器人作品……围绕寻找“双减”后如何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温州市少年宫做强“三大文章”。
沉浸式研学、多元性对话——
做项目学习的整合文章
“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的瓯窑展,这里分为三个板块……”在少年宫内,一群少先队员正在将五天的研学成果以一场别出心裁的方式进行呈现。他们自主设计邀请函,摆上自己画制的特色海报,装点上亲手制作的青花瓷盘,伴着古色古香,化身非遗解说员等待着客人的光临。这是少年宫在这个暑期推出的“会寻脉”之瓯窑项目研学营中的一幕。五天时间里,队员们以家乡标志性地名为队名,跟着公益导师,面对面采访瓯窑传承人、实地走访瓯窑博物馆、尝试创作瓯窑作品,通过项目式学习不仅追溯瓯窑的历史足迹、解锁古老技艺,更是用实际行动传播家乡非遗的文化价值。
戏剧为童年打开另一扇人生的大门。“会梦想”戏剧教育工作坊是“小小梦想家”们的摇篮,在公益导师沈悦和杨莉丹的带领下,一群对戏剧怀有无限向往的少先队员在少年宫展开了一幕幕关于自我、关于角色、关于戏剧的成长对话。细微的变化正在发酵,梦想正张开翅膀。队员们合作呈现“人体四格漫画”,借助肢体语言完成一幕幕情景;自由创作演出道具,为精彩的表演画龙点睛;鬼脸传递游戏,让脸部表情表现力充分锻炼……队员们在戏剧教育的场景里,从刚开始的拘束到最后的无拘无束,是戏剧在潜移默化中释放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学会表达。而最后,队员们挑战合作完成小剧场《你看起来很好吃》,演绎的不仅是爱与被爱的故事,更是队员们敢于做梦想家的实现历程。
“从没想过我能出演一个故事的角色,刚开始我连什么是戏剧都不了解。”来自温州市建设小学的叶臻臻说。“从小我就不擅长表达,这五天时间让我知道了我不仅能说得好,还能演得好!”短训营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带领队员们挖掘研学资源、发现自身潜能,让成长有惊喜。
融合创新、落笔生花——
做核心素养的落地文章
少年宫活动室里不时传出欢呼声,这是“@未来,科技亚运之旅”科创短训营的队员们闯关成功的胜利宣言。六天时间里,队员们参与头脑风暴形成创意剧本,分区域合作搭建亚运景观,分步骤制作科技装置。而最有成就感的莫过于赋能程小奔机器人,利用自动巡线、检测口罩、垃圾分类、自动避障等科技场景应用来展现温州的亚运元素。
这边满满的科技感,那厢浓浓的传统味。“丹青墨韵”书画短训营里,队员们将笔墨文化元素与国画创作进行有效融合,在具有融合与创新的实践体验中实现创作、学会表达,体会书画艺术的多元与美妙。
“古典舞 流行风”歌舞短训营,则是将声乐表演与舞蹈艺术进行穿梭性融合。队员们穿着各色古装服,手执小团扇,在翩翩舞蹈与朗朗歌声中,共同演绎一首既有浓浓的国风味,又带欢快跳脱感的《桃花笑》,用载歌载舞吟唱美好童年。
围绕寻找核心素养的落地力量,本次短训营集结优秀的校外辅导员、优质的课程资源,内容融合多领域,形式呈现多样化,让队员们在参与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让成长更多维。
兴趣培养、素养提升——
做服务家长的放心文章
少年宫里,一场劳动大战正在上演。开阔的场地上,床垫排排放,孩子们的小小身影忙碌着,有在擦席子的,有在叠被子的,还有在拧毛巾的……在“会整理” 幼小衔接工作坊里,不同的劳动场面每周都会上演。从叠袜子,到理书包,到擦抽屉……这些平时都由家长代劳的事情,在幼小衔接工作坊里,孩子们都要自己解决。有人说,整理收纳对于孩子的意义不亚于奥数。当孩子整理出井井有条的空间时,他们也整理出了有条理、有逻辑的大脑。
市少年宫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幼小衔接暑期托管不是仅仅把孩子看住,而是要根据现阶段孩子的身心需求,设置多样化、系统性的活动课程内容,为孩子们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素养基础。”在近30天的暑托时间里,孩子们在幼小衔接工作坊,不仅体验如科创、书画、形体、童声等丰富多彩的乐学课程,更可以走出少年宫走向研学基地,实地体验图书、非遗以及科技研学项目。“‘双减’让我们这些家长也把关注点放在了知识认知外。”学员潘泓聿妈妈说,“每天孩子回家都会高兴地跟说着一天的收获,还会主动告诉我整理小妙招,让我很高兴也很安心。”
通讯员 章妍 张丫丫 刘小红 张金碧
编 | 金晖
审 | 李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