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青春期,这似乎是一个“麻烦”的阶段,有的孩子会叛逆,有的孩子会愤怒,还有的孩子难以沟通。在家长眼里,这时的他们可能“不知好歹”,也可能“混乱痛苦”,甚至犯下可能“痛悔一生”的错。近段时间,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不可融合的矛盾,而造成或轻生、或出走的新闻经常可见。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沟通?怎样让孩子平稳地度过青春期?不妨听听智慧父母智斗青春期孩子的故事吧。
孩子“修仙”,我不讲大道理
博妈:上初中时,孩子放学到我单位食堂吃饭,我俩经常会聊到食堂阿姨催着要清理桌子时才停止。“你们都聊些什么?你家孩子怎么愿意听你唠叨?”经常有同事会好奇地问我,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哪愿意听唠叨的,我家的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作为家长,我尽可能克制唠叨,而是拓宽谈天的话题,把他当个小大人看待,不只谈学习或有趣的、正能量的事情,也谈很多成人的、社会的话题,比如身边的诈骗案例、离婚案例、抑郁心理、叙利亚难民、英国脱欧等,还会谈一些生活技能与健康知识。
“我也想和孩子聊些别的,可他不理我,你有什么办法让他理你?”也有朋友这样问。还真没特别的办法,回想一下,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还给我面子理我,更多的是因为在他幼儿时期有我的陪伴,当然是有效陪伴。我的工作非常忙,但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不会玩手机。他几个月大时最喜欢的事是每天坐在我的膝盖上听我唱《暗香》,那神情仿佛他“懂”爱情似的,比听儿歌还乖。那时起,我们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的亲子阅读,大点时他也朗读给我听。青春期,他开始“叛逆”不要听我朗读了,我就通过订阅共同喜欢的杂志来分享增进亲子感情,还会留些报纸上有“营养”的报道给他看。青春期孩子要求自主,那我俩就各读各的,但平时聊的话题常常就是这样无形中积攒的。身边很多家长带孩子在外面吃一顿饭就花几百元,订点杂志报纸却舍不得,理由就是现在都看手机了,其实尽可能创造纸质阅读环境有利于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难道孩子和你无话不说?”朋友继续追问。当然不是,他的秘密多着呢,有些会告诉我一些皮毛,有些他会明确说不想让我深究。我的原则是只要不违背健康与道德,哪怕和学习有一点点冲突,我都闭嘴,不追问。不追问时,他有时反而聊着就会主动说一说,比如“修仙”,说白了就是熬夜玩手机,他说也偷拿过我的手机“修过仙”,结果累成狗。其实我隐隐知道他“修仙”了,这可是健康大忌,比成绩下滑还让我着急。于是借这个聊天的机会,我们谈熬夜与健康,但不谈学习,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谈我深夜加班给健康带来的麻烦等等。对他关心的不投入时间游戏咋升级的问题,我的办法是让他把老妈先教会,有空时我帮他升个级,条件当然是他不再“修仙”。毕竟是孩子,犯老毛病时我就暂停帮他升级,让他得不偿失,哈哈。
温州市教研院附校教育集团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督导师李苗苗:父母爱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大部分却是:妈妈觉得我冷。但青春期的孩子更关注个人的感受。聊共同的话题、一起做某件事是建立亲近感的最好办法。青春期的孩子日益成熟,感受细腻敏感,对家长式的指令语言不喜欢也不奇怪。而朋友式的谈天说地,能帮助满足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力,同时也是家长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引导。这位妈妈就做得很好,妈妈与孩子是平行对等的交流。对青春期的孩子怎么说,要求父母要有意识地进行角色转变;说什么,请父母进行筛选,主要从孩子的兴趣与你的目标进行考虑。尊重孩子,平等对待,请父母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重视情感性需求的满足。
孩子手机上瘾,我与老师一唱一和
清妈:自女儿上了初中后,我越来越觉得难以管教,各种逆反行为开始显现,比如不爱运动、作业拖拉、嫌父母啰唆等,其中最让我难以容忍的就是她的手机瘾。每天放学回家,经常会先偷偷摸摸地玩手机,微信聊天、看动漫、看网络小说……成绩日益下滑。
为了这手机问题,我们可是一个头两个大,试过各种手段想来解除她的手机瘾,她爸爸甚至有次火气一上头,把她的手机给砸了。破罐破摔的她甚至跟我们对着干——不吃饭、不学习……过后,她爸爸也有点后悔,毕竟十四岁的孩子不能再用粗暴简单的手段来降伏了,以为摔了手机她就会乖乖地听话,说不定还离家出走呢。结果越想越怕的她爸,第二天就屁颠地给女儿买了款新手机……
女儿不仅没有被她爸的“奉献”所感动,反而变本加厉,甚至有一次上学也偷偷带了手机,并在上课时玩微信,被老师发现,老师当天就在家长群里指名道姓地批评……我正焦头烂额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却帮我解决了这个烦恼。
那天是女儿班级的家长会,她作为志愿者之一,也参加了家长会。在做完分考卷、分成绩单等一系列老师分派的事情后,她就在教室后面玩起了手机。家长会结束后,我跟班主任聊起了她的表现,聊着聊着我就成了最后一个滞留的家长,这时看见等我的女儿还在玩手机,便跟班主任聊起怎么帮孩子戒掉手机瘾的方法。“小清,你过来。”见我这么焦虑,班主任叫来了她,默契地与我一唱一和努力劝说她把注意力从手机转到学习上……因为有老师在,女儿就不会像在家里那般任性——没听几句就捂住耳朵,而是点头表示认可。“现在就把手机交给妈妈吧,下定决心到期末之前都不要再碰手机,努力把成绩搞上去……”最后,老师当场让女儿上交手机。虽然百般不情愿,但她还是给足了老师的面子,把手机交给了我,并承诺期末前不玩手机。
女儿努力做到了一个多月没有碰手机,虽然有时会软磨硬泡要手机,但被我一句“要信守承诺”给呛得再无下文;虽然有时也会翻箱倒柜找出旧手机解下馋,但被我一个个搜罗后家里彻底消失了手机的踪影。都说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要21天,一段时间的坚持,孩子成绩开始上升,她自己也尝到了甜头——中考时终于考出了好成绩,上了理想的高中。我十分庆幸。
李苗苗: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怕任何青春期的疾风暴雨,但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付出爱和耐心以及精力。这位妈妈就是亲子关系建设的好例子,比如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与人际界限。父母的管教要正面、温和、包容,同时又是坚守底线的。放纵与严苛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在这个尺度之间把握平衡就很考验做父母的智慧。爸爸怒砸手机是情绪失控,马上买新手机是反复无常,都不是理性的手机管理态度。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是核心所在,这里妈妈巧借力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并帮助排除外界的诱惑——家里没有手机。这个时候父母的自我戒律也是重要的言传身教与支持所在,这也同时帮助孩子找到内在动力:学业成就感。
孩子学习忙碌,我用电影激励
牛妈:昨天孩子刚一放学就给我来电话了,弱弱地说:“妈妈,语文老师让我明天去她办公室约谈。”我知道一向是孩子强项的语文在这次月考时考砸了,他已是十分内疚。于是,赶紧鼓励他:“很好啊,你成绩一松动,就被老师关注到了,这说明老师对你是有期待的。明天好好去和老师交流下,听听老师给你的建议。你语文功底强,相信跟着老师的节奏很快能上去的。”孩子似乎松了一口气,“嗯”了一声便挂了电话。
进入初三,作业多,压力大,老师的用心和孩子的努力,我们做家长的都看在眼里,但也不能直接上阵帮忙。一些过来人早早就提醒我,初三正值青春期,孩子就像火药桶,经常“勿空吵”(没事找事的意思),很多人会千依百顺哄着孩子,只盼先过了中考这关,可矛盾还是会不断升级。或许警钟听得既早又多,我会特别关注如何与孩子交流,处处为他着想,并把这个意图清楚地表达出来。
前几天,带孩子去看了电影《夺冠》。走出电影院,我便说:“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让人振奋。看《夺冠》比你做一张试卷有意思多了吧!”孩子说:“是值得看。不过,同学们可能都在刷题吧。”我暗暗高兴了下,孩子能主动惦记着学习,总是好事。但学习不能绷太紧,适度放松是必须的,于是便接着说:“郎平还让中国女排的队员空闲时候去谈恋爱,不能只会打球呢,要学会生活。下周末我们再去把《我和我的家乡》看了。”孩子听后一脸的笑容,回家之后便更加抓紧时间学习了。
就在这个十一长假,我带孩子在山里度过。节前,老师再三提醒我们,这八天千万不能真当大假,非玩个痛快,那回校将会非常难堪。既然不能出去玩,那我们就把学习的地方搬到青山绿水中吧。我把建议和孩子说了,他非常开心,在山里的那几天也确实很认真地学习。他在文章里写道:国庆十分充实,吃一鸡一鸭,可谓饱;有厚被厚衣,可谓温;写大量作业,可谓精神富足。山中风景、空气独好,也算是假装放了假吧!
字里行间,流露出学习和生活的乐趣。这样的初三,这样的青春期,忙是忙,累也累,但彼此互相体谅,携手共同度过,应该也是幸福的吧。
李苗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家长帮助孩子积极看待他人看待自我是成熟的做法,也能帮助孩子情绪稳定。看电影就好像糖果,是一种积极反馈与积极强化。学习本身是枯燥与辛苦的,如何苦中作乐,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健康的休闲方式等作为正向奖励,这位家长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有些家长用玩手机,或者金钱作为强化物督促孩子的学习,时间长了会有反效果,那是因为这些不健康的或者外物的刺激只是一种外在动机,而非内在动机的激发,并不持久。
编|孙乐
审|思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