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秘籍】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竞赛参考资料(一)

2020-10-16 12:29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35255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读本
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老龄工作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多次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提出了发展老龄事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

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老龄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识,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性、针对性、自觉性,对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大格局,确保我国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全体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配合各地、各部门更好地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工作,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了《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读本》(以下简称《读本》)。

《读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根本遵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为基本依据,以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广大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目的,系统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高瞻远瞩的宏观构想和重要论述,概述了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和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共识和典型经验,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深刻影响和战略环境,总结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成就、经验与问题,梳理了我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持、精神关爱、社会参与、宜居环境和孝亲敬老文化等相关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内容。

第一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老龄工作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多次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老龄工作,在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会议上论及老龄工作,在国内视察基层工作和在国际交往中多次涉及老龄工作,提出了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加强新形势下老龄工作、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根本顶层设计,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老龄工作提供了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


一、老龄工作的宏观构想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5月27日下午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及其影响,肯定了我国老龄工作的巨大成就,指出了老龄事业存在的不足,对老龄工作的理念、方针、原则和思路作出了新概括,对老龄工作的重点和措施等提出明确要求。


01

一个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清晰地勾勒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出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符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创造新的增长点、提高长期增长潜力,而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就老年群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是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尊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让全体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都能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他亲自主持研究制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研究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的思路和要求。他尤其重视为老年人排忧解难,亲自深入社区、养老院和老年人家庭,详细了解老年人所思、所想、所盼。


02

“两个事关”的战略定位


2015 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此事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部署、落实。”

这“两个事关”,把老龄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老龄工作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202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以上包含本数,下同)老年人口将增长到2.55亿人,并将迎来老年人口年均增长千万的第二个增长高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人的峰值,这两个峰值到来的时间大致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相吻合,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工作、解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老年人的问题,必然关系到新“两步走”战略的顺利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03

“三个应对”的总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要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这“三个应对”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是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总体要求和战略方向。

“及时应对”就是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尽快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基础,掌握战略先机和主动权;“科学应对”就是要尊重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加强科学研究、推进科学决策、实施科学行动、建立科学制度,提高政策措施的精准性,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成效”的应对之路;“综合应对”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各种力量、资源和手段,形成强大合力,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全面性、协同性和实效性。


04

“四个转变”的发展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路,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这“四个转变”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老龄工作的基本思路。

“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就是要有清醒自觉,加强超前谋划,主动做好各项战略准备;“向统筹协调转变”,就是要注重齐抓共管,解决资源分散、各自为政问题,实现多方参与、步调一致;“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就是由单纯解决老年群体的问题,转变为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解决全体公民老年期的问题,引导人人为老年期做好养老物质储备和健康储备;“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就是既关注老年人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又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05

“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着力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这“五个着力”,从思想观念到政策制度,从发展动力到应对活力,从工作手段到体制机制,强调的是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加强老龄工作,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其中,凝聚社会共识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构建系统完备的老龄政策制度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依托,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内生动力,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保障。



二、老龄工作的专门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在研究部署党和国家的各方面工作时,都考虑到人口老龄化这一因素,将老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许多重要会议上对加强老龄工作、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相应要求。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干部工作、发展养老服务、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等老龄工作的专门领域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01

人口老龄化应对


◆◆

全球视野
◆◆


2016年9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开幕辞中指出,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压力。


◆◆

经济发展新常态
◆◆


习近平总书记把人口老龄化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014年12 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和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影响。他说:“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

人口均衡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整独生子女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保证人口安全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说明。他指出,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高龄少子特征,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养儿防老的社会观念明显弱化,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这些都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以通过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02

老年人服务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增强医疗服务的便利性。”

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这是总书记亲自提议并多次过问的一项重要工作。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总书记强调,“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老年人服务需求,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重点关注高龄、失能、贫困、伤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和服务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这些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很快”,“要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2017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举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从人群分布看,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需要通过加大投入、完善社会保障来实现脱贫。”“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把贫困老年人、残疾人群体作为攻坚重点……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03

老干部工作


关于老干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既十分重视加强军队老干部工作,也对做好地方老干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2014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全军老干部工作暨“三先”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历史功绩和巨大贡献,要求广泛宣传先进离退休干部的先进事迹,弘扬老同志的高尚品德,进一步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重视发挥老同志作用的良好氛围。他强调,军队老干部工作是党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机关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坚持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满腔热情为老干部办实事、办好事。要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提高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水平、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让所有老干部都能安享晚年。

2016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作出重要指示,“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广大老干部对党怀有深厚感情,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体现了老干部忧党爱国为民的情怀。希望广大老干部珍惜光荣历史,不忘革命初心,永葆政治本色,继续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支持者和模范践行者,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他还指出,“老干部工作承担着党中央关心爱护老干部的重要任务,是一项需要付出、需要奉献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广大老干部工作者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为老干部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干部工作部门和老干部工作者要认其学习先进典型,用心用情做好工作,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04

养老服务业


2016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紧紧围绕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居家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将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作为涉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六件大事之一来研究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关系2亿多老年人口特别是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关系他们子女工作生活,是涉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要按照适应需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多元供给的思路,尽快在养老院服务质量上有个明显改善,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坚决依法依规从严惩处欺老、虐老行为。”


05

弘扬孝亲敬老


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尊老爱幼,就是这种观念的重要体现。他要求,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


06

推动国际合作


2014年3月25日至 28日,习近平主席对法兰西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推动中法两国于3月26日在巴黎发表了《中法关系中长期规划》,其中提出,“推动在老年医疗服务、医护养老院和家庭医疗领域建立伙伴关系并进行经验交流,在市县一级实施家庭医疗中期试点项目,建立融资体系、培训系统和社会医护人员资格认证系统。”2017年4月4日至6日,习近平主席对芬兰进行国事访问,4月5日于赫尔辛基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芬兰共和国关于建立和推进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其中提出,“双方将促进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发展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和贫困治理领域的合作,通过组织专家进行研讨、互访,加强知识、经验和信息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世界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同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一道成为重塑世界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力量。对所有国家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无声的革命”。


一、世界及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概述


01

人口老龄化相关概念界定


当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增大时,我们称之为“人口老化”或“人口老龄化”(源于英文中的“Aging”或“Ageing”)。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以上含本数,下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或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或超过7%)即进入“老龄社会” 。人口老龄化特别是指在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经属于老年型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比重仍在继续上升的过程。一般而言,老龄问题是指由人的个体老化和人口群体老化给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老年人带来的问题。具体涵盖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指个体老化所带来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和生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指人口群体老化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问题,国际上称之为发展方面的问题。老龄问题最早是由马耳他驻联合国常驻代表在1969年联合国大会上作为补充项目“年长与老年人问题”提出的,从此老龄问题纳入联大会议的议事日程。目前,老龄问题已经被公认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02

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老龄社会的国家。1850年欧洲产业革命即将结束时,法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到20世纪60年代,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进入了老龄社会。

2017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总数约9.6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比例达到13%。60岁以上人口大约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全球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17年到2050年预计将增加3倍多,从1.37亿增加到4.25亿人。

到2030年,世界上60岁以上人口总数预计为14亿人,2050年为21亿,2100年可能上升到31亿。到2050年,除非洲以外,世界上所有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或更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由于近几十年出生的人数众多,老年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几乎是不可避免。

2017年,欧洲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大约25%。世界其他地区也将迅速老龄化。到2050年,欧洲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预计将达到35%,北美洲2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25%,亚洲24%,大洋洲23%,非洲9%。


03

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


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早、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大都是欧洲国家。法国和瑞典在19世纪最早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截至2018年1月1日,法国总人口7244.90万人(含马约特省人口),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23.23%,65岁以上人口达到19.4%。截至2017年12月,瑞典总人口约1012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9.82%。按《世界人口展望》报告的2017年修订版中方案预测,到2050年,法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2.2%,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6.7%。瑞典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0.4%,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4%。

俄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即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1965年俄罗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达到10.4%;截至2016年,俄罗斯总人口14654.5万人,60岁以上人口2979.4万人,占总人口的20.3%。按《世界人口展望》报告的2017年修订版中方案预测,到2050年,俄罗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1.7%。

1970年,日本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4%,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开始超过7%,这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老龄社会。截至2017年9月,日本总人口12667.8万人,65岁以上人口351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27.7%。

2000年,韩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1%,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7%,标志着韩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在2000~2010年之间,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增加了3.7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11月1日,韩国的人口是5127万人,65岁以上人口678万人,占总人口的13.22%。

作为发达国家之一的澳大利亚在195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社会。1950年,澳大利亚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12.45%,65岁以上人口为8.2%,而到人口老龄化战略提出前夕的2000年则上升为16.67%。截至2017年,澳大利亚人口总数为24598.9万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4%。

美国在20世纪中期就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美国老年人口情况,从1950年开始,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美国总人口的12.4%,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美国总人口的8.l%。到2016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4920万人,占总人口的15.03%。


二、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联合国大会都把老龄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1982年,联合国专门召开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之后,第45届、46届、47届联大又先后通过了《国际老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联合国老龄问题宣言》《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行动框架》以及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政治宣言》《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和《后续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决议。


01

老年人原则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第46/91号决议),大会鼓励各国政府尽可能将这些原则纳入本国国家方案。原则概要如下。

独立:老年人应能通过提供收入、家庭和社会支助以及自助,享有足够的食物、水、住房、衣着和保健;老年人应有工作机会或其他创造收入机会;老年人应能参与决定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时间和节奏;老年人应能参加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方案;老年人应能生活在安全且适合个人选择和能力变化的环境;老年人应能尽可能长期在家居住。

参与:老年人应始终融合于社会,积极参与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其福祉的政策,并将其知识和技能传给子孙后辈;老年人应能寻求和发展为社会服务的机会,并以志愿工作者身份担任与其兴趣和能力相称的职务;老年人应能组织老年人运动或协会。

照顾:老年人应按照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享有家庭和社区的照顾和保护;老年人应享有保健服务,以帮助他们保持或恢复身体、智力和情绪的最佳水平并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老年人应享有各种社会和法律服务,以提高其自主能力并使他们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照顾;老年人居住在任何住所、安养院或治疗所时,均应能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充分尊重他们的尊严、信仰、需要和隐私,并尊重他们对自己的照顾和生活品质做决择的权利。

自我充实:老年人应能追寻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老年人应能享用社会的教育、文化、精神和文娱资源。

尊严:老年人的生活应有尊严、有保障,且不受剥削和身心虐待;老年人不论其年龄、性别、种族或族裔背景、残疾或其他状况,均应受到公平对待,而且不论其经济贡献大小均应受到尊重。


02

健康老龄化


◆◆

健康老龄化定义
◆◆


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eing)一词最早提出于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2015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在报告中,健康老龄化定义为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的过程。健康老龄化并非由机能或健康的某一水平或阈值来界定,而是定义为一个因每个老龄个体而具体不同的过程,因为每个个体的轨迹都会受到不同经历的影响随时发生变化。


◆◆

生命全程观点
◆◆


以生命全程观点看待老龄化,老年人不是一个均一的群体,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差异有加大趋势。在生命各阶段进行干预,创建支持性的优良环境和促进健康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在世界各地区,包括发展中国家,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发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既是影响老年人的主要慢性疾病,又是个人、家庭和国家付出昂贵代价的主要疾病。但是许多非传染性疾病是可预防或者被延迟发生的。预防不力或对非传染性疾病的上升管理不当将产生大量人力和社会经济的消耗,这将耗去不相称的大量资源,这些资源本来可用于解决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健康问题。


03

积极老龄化


◆◆

积极老龄化理念
◆◆


积极老龄化(Active Ageing)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并采用的。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了《健康与老龄化:讨论稿》,2002年为配合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召开,在吸收多位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出版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以及此书的补充——2003年出版的《积极老龄化:从论证到行动》。这三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研究的历程。特别是在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新观点,并被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采纳。

现在,积极老龄化理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研究老龄问题的共识。


◆◆

积极老龄化含义
◆◆


积极老龄化的含义比“健康老龄化”更加广泛。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积极老龄化既适用于个体又适用于群体。它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在一生中能够发挥自己在体力、社会以及精神方面的潜能,并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去参与社会,而且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能获得充分的保护、保障和照料。

积极老龄化从“需求为基础”的政策和计划的观点(该观点设想老年人是消极对象),转为“权利为基础”的观点,承认在增龄过程中老年人有机会均等和处理生活各个方面的权利。积极老龄化政策和计划有潜力来解决个体及人口老龄化两方面所面临的许多挑战。当健康、劳动力市场、就业、教育和社会政策支持积极老龄化的时候,其作用将是,处于具有高生产能力的生命阶段者极少早逝;在老年阶段因慢性病致残者极少;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老年后享有良好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老年后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在社会、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发挥作用;医疗和照料的支出减少。


◆◆

三个“积极看待”
◆◆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树立“积极老龄观”,做到三个“积极看待”。

一要积极看待老年人。老年人曾经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经验、知识、技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全社会都要尊重和接纳老年人,形成养老孝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继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二要积极看待老年生活。老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人人都要积极面对老年生活,提前规划老年生活,乐于安享老年生活。三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既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挑战,又要看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从根本上要树立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经验

01

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障。针对人口老龄化削弱经济增长潜力的问题,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活力,实现老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长期繁荣。增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动力机制,使经济发展迈入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之路。实施资本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高度重视金融型养老资产的规模与变化,特别是老龄化高峰期养老金支出对金融体系和经济系统的影响,防范系统性风险。


0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经济社会工程,需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部门的作用。尤其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为此,联合国在1982年的《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2002年的《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以及后续行动计划和老龄问题国际会议中,都特别强调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执行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以上联合国国际会议的精神,许多国家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老龄工作机制。例如,国家正式的老龄事务机构(如法国国家退休与老年人委员会、美国老龄署)、非政府老龄事务机构(如美国退休者协会、韩国福利设施协议会)、老龄问题研究和咨询机构(如日本总理府老龄问题研究室、意大利积极老龄化联盟)。通过这些专门机构的工作,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发展计划,逐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部门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机制。


03

提高劳动生产率


许多发达国家加强教育、培训和研发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的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希望通过加强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另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力不仅包括增加和改善人力资本投资,还包括研发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大量资金的注入。


04

适当提高退休年龄


发达国家普遍改革退休制度,适当提高退休年龄,提出“寿命更长,工作更长”(Living Longer,Working Longer)的战略思想。在具体实践中,发达国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如美国计划在2002~2027年的25年间,对不同出生队列的人采用不同的调整方式,把退休年龄逐步由65岁延长到67岁;英国计划先将女性退休年龄在2010~2020年逐步延长到65岁,与男性相同,然后在2024~2046年逐步共同提升到68岁;意大利计划在2018年将女性退休年龄升至与男性一样为65岁,然后继续同步升高至2050年的68岁;德国计划在2012~2029年把退休年龄从65岁升至67岁;法国计划在2018年把现行的60岁退休延迟到62岁;日本计划男性将在2013~2025年,女性将在2018~2030年间,退休年龄从60岁逐步延长到65岁;韩国到2033年退休年龄将提高到65岁。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世界潮流,尽管各国设计的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目标一致。


05

完善老龄法律体系


老年人问题,特别是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靠制度安排,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无不是以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前提,各国老年人权利的全面实现也是法律强制实施的结果。目前,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的法律中有涉及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条款,美国、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则有专门的老年人法。实践证明通过立法制定完善的老龄法律体系是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解决老年人问题的必然选择。


06

鼓励生育吸收移民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在想方设法提升他们的生育率水平,以求从根本上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增加劳动力资源,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普遍实行的政策包括直接鼓励生育、对生育子女提供各类服务、减轻家庭养育孩子的经济负担、提供完整的育儿假制度、强化传统家庭功能等政策。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在此方面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发达国家虽然在鼓励家庭生育方面开出了种种优惠清单,但是收效甚微,生育率水平依然持续低迷,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为了补充劳动力资源,许多国家采取了吸纳国际移民的政策,通过设置较高移民门槛,吸引发展中国家素质型人才。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主要接收技术型、技能型、商务型和学生移民。国际移民对发达国家起到了一石数鸟的经济社会效果,补充了劳动力资源,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增加了人力资本存量,增添了人口增长活力,节省了人力资本投入。当然,国际移民也带来了文化、族裔、宗教信仰、收入差距、社会融入等方面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999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人口达7%,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末,我国大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090万人,占比达17.3%,其中65岁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比达11.4%。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预测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至本世纪中叶将达到顶峰35%左右。随后至世纪末,我国老年人口将维持在总人口的1/3左右。人口老龄化将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重要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

0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


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历经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1999—2022年)。老年人口数量从1.31亿增至2.6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3%升至18.5%。其中,2009~2018年我国老年人口进入第一次增长高峰,年均净增840万人,年均增长率达4.07%,2019~2022年人口老龄化速度有所放缓。此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不断减少、劳动力资源供给充分、社会总抚养比相对较低,有利于我国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战略准备。

急速人口老龄化阶段(2022—2036年)。老年人口数量从2.68亿增至4.23亿,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8.5%升至29.1%。此阶段我国总人口规模达到峰值并转入负增长,老年人口进入增速最快时期并将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年均净增110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26%,老年抚养比快速提升。

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2036~2053年)。老年人口数量从4.23亿增至4.87亿的峰值,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9.1%升至34.8%。其中,2046~2050年,老年人口将迎来第三次增长高峰,年均净增666万,年均增长率为1.42%。此阶段总人口持续负增长,高龄化趋势显著,社会总抚养比达到最大值。

重度人口老龄化平台阶段(2053~2100年)。此阶段,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规模共同减少,各自比例相对稳定,老龄化高位运行,老年人口将从4.87亿减少到3.83亿,人口老龄化水平始终稳定在1/3上下,社会抚养比稳定在90%以上,形成一个稳态的重度人口老龄化平台期。


0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分析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的增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水平降低的结果,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了低年龄组人口数量的减少,死亡率的下降则导致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从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形成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人口生育率快速降低
◆◆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总和生育率迅速从5.8下降至更替水平(2.1)以下,仅用30~4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用一个世纪乃至更长时间才完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在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压力的同时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6年的76.4岁 。在6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超过40岁,提高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这无疑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

生育高峰连续推动
◆◆


人口惯性是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现有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在1949~1958年、1962~1976年、1986~1990年期间,出现过三次生育高峰,这会在21世纪上半叶演化为三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除以上直接因素外,一些间接因素也推动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例如,城镇化快速发展通过提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降低生育率水平间接推动人口老龄化进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通过减少育龄妇女基数降低生育率水平从而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


0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

绝对规模大
◆◆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十分巨大。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根据预测,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会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峰值4.87亿,本世纪后半叶将一直稳定在3.8亿~4.0亿之间。2070年之前,我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


◆◆

发展速度快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54年人口老龄化率达到峰值,老年人占比从约10%提升至近35%,我国仅仅用了55年时间,就走过了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百余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

高龄化显著
◆◆


我国高龄老年人口的规模及发展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中是少有的。201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为1904万,2021年将达到3000万,2033年将超过5000万,2049年达到1亿,2073年将达到峰值1.34亿。本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始终是世界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从高龄比(高龄老年人口在老年人口总量中的比重)来看,2010年为11.4%,2050年将达到22.3%,2100年将达到33.6%,届时老年人口中的1/3都是高龄老人。


◆◆

发展不均衡
◆◆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城乡倒置、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特点。由于农村人口生育率水平相对较高、人均预期寿命相对较低,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一般会低于城镇,而我国则呈城乡倒置特点,主要原因在于快速城镇化导致大规模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流向城市。预测结果表明,21世纪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始终高于城镇,2033年左右将达到最大差值13.4个百分点。我国各省(区、市)的人口都将快速老龄化,但是进度参差不齐。按照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计算,2000年全国共有14个省(区、市)先行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和最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上海和西藏先后相差40余年。


◆◆

波动幅度大
◆◆


建国初期50年间的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将带来本世纪上半叶的三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这将导致这一时期老年人口增长数量和比例呈剧烈波动态势,波动幅度超过50%。这种大起大落的人口发展态势,将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剧烈的振荡效应。


◆◆

家庭变迁加剧
◆◆


人口老龄化在家庭层面表现为家庭小型化、少子化、老年人家庭户比重提升,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家庭、无子女家庭、无配偶老年人、丧偶老年人的增加大大提高了依靠家庭养老的风险。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显示,1982年,我国平均家庭规模4.41人,2010年减至3.10人,2050年将进一步缩小至2.51人;2010年,我国有无子女家庭840万户、无配偶老年人5162万人、丧偶老年人4786万人,到本世纪中叶,这些数据将分别增加至4000万户、1.57亿人、1.50亿人左右。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刻影响

联合国有关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无声的革命”,足以影响或改变未来。研究与实践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既是各领域转型升级发展的良好机遇,相应地,也会带来各种挑战和风险。


0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正成为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约束性因素,同时也会带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



三大变化

一是劳动力供给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自2011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逐步减少,2011~2050年将由9.40亿缩减到7.13亿,减少24.2%。同时,劳动年龄人口中位年龄快速上升,老龄化加剧,到2030 年,45岁以下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1/4。二是经济运行成本发生重大变化。预计2015~2050年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由7.33%增长到26.24%,接近届时欧盟国家平均水平。三是国内消费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青壮年为主的消费市场,如房地产、建筑材料、汽车等将逐渐萎缩,而以老年人口为主的消费市场,如医药、服务、旅游等将不断扩张。研究显示,老年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将从2011年的约5.1%,持续攀升到2050年的约16.4%。

三大风险

一是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的风险。随着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资本供给量及其投资收益下降,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考验,我国长期享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受到削弱。研究显示,2011~2050年期间,如果应对不力,人口老龄化可能使经济年均潜在增长率降低约1.7个百分点。二是实体经济与资本经济失衡的风险。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实体经济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提高,用于储蓄和投资的比例降低,实体经济中产出下降,而资本经济层面的养老性金融资产不断膨胀,实体经济与资本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增加。据测算,2011~2050年间,实体经济的国民储蓄率将下降约13.5个百分点。三是金融系统不稳定的风险。研究显示,2030年前后,全国社保基金约占证券市场市值的5%以上,商业养老保险的资产所占份额也比较大。养老性金融资产占整个金融资产比重的提高,将对金融系统带来潜在风险。在老龄化高峰时期,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商业养老保险给付额的急剧增加,可能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另外,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也将面临重大变化,需要防范财政赤字风险和债务危机。


◆◆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
◆◆


改善消费结构和扩大服务性消费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老龄产业发展

其中蕴含的产业市场总量不可估量,从而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增进资本区域流动性


02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相互交织,将会加剧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期间的各种矛盾,同时也会助推我国构建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新的社会治理体系。


◆◆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


弱化家庭养老功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家庭养老是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人口老龄化在加重家庭养老负担的同时改变家庭结构和规模,削弱家庭养老功能,加上孝道文化观念的弱化、家庭养老伦理基础动摇等因素,家庭养老风险正逐步增加。一方面,老年人家庭、独居家庭和空巢老年人家庭等高风险家庭快速增加,必然整体放大社会风险。另一方面,家庭小型化、少子化导致家庭代际结构调整、家庭养老人力资源基础日渐式微、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负担显著增加,家庭代际矛盾加剧,家庭养老风险将逐步外化为社会风险。

加重社会代际矛盾

代际关系协调和价值互补是保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抚养比的急剧上升和社会抚养结构的变化,将深刻改变公共资源的分配格局,较易诱发代际利益分配的矛盾与冲突。

增加社会治理难度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空间主要在社区,人口老龄化将推动社会治理体系重心向基层转移,同时增加社会治理难度。第一,伴随老年人居住安排日益独居化、空巢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长期脱离单位、脱离家庭和子女的自由人群体。第二,由于老年人习惯性地被看作社会照顾对象而被隔离在社会主体之外,主动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老年人思想消极、信仰迷失,有的甚至参加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活动。第三,伴随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随子女迁移城镇的老年流动人口数量呈增加态势。第四,逐步壮大的老年群体已经转变为重要的社会利益群体,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公共安全、权益维护、平等参与、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


推动社会主体结构转型

社会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群体。社会主体的群体构成包括少儿人口、成年人口、老年人口。在前老龄社会,社会发展主体结构以年轻人口和成年人口为主,老年人口数量少、比例低并已退出主流生产领域,因此,通常处于边缘群体的位置。

加速家庭结构转型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结构是家庭功能得以维系和发挥的基本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特别是老年人自身条件的改善和自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家庭小型化、少子化,老年人家庭户比重提升,老年人家庭独居化、空巢化,将成为家庭形态变化的重要特征。

加速代际关系结构转型

代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代际关系和谐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代际间利益分配制度以及平等的家庭代际和社会代际关系。在传统社会,基于财产和经验上的优势以及“孝文化”的维系,老年人处于主导地位,形成以老年人为强势的传统代际关系格局。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和成年人日益崛起,老年人的优势逐渐丧失,并退出主流生产领域。在新的老年观没有建立的情况下,代际关系呈现出老年人弱势、年轻人和成年人强势的现代格局。

加速社会治理结构转型

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老年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给社会治理对象格局和社会治理创新带来一系列挑战。一方面,现行社会治理结构是成年型社会的产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群体在社会群体中三居其一,由社会治理对象构成中的次群体上升为主群体,客观上要求社会治理从当前的“成年型”向“老年型”进行适应性转变。另一方面,老年群体权利意识的增强和参与能力的提升,使老年群体兼具社会治理客体和社会治理主体双重身份,改变了老年群体仅是社会治理客体的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客观上推动了社会治理理念、治理体系重心、治理内容和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对未来我国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03

人口老龄化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在文化教育领域,人既是发展主体,也是消费主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转变直接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理念、消费结构、供给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人口老龄化对文化教育发展带来的最大机遇就是因主体结构变化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


◆◆

对文化事业的影响
◆◆


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文化教育需求的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动性的增强,推动老年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会冲击传统孝道文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变,促进文化产业转型。


冲击传统孝道文化

“养儿防老”“子女尽孝”是我国传统观念,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传统孝道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与人口老龄化伴生的大家庭解体和居住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孝文化所依赖的载体;另一方面,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导致代际赡养负担加重、尽孝有心无力、“赡养倒挂”等现象普遍存在。传统孝道文化作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家庭养老基础的功能正逐渐弱化。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变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公共文化服务消费主体构成的变化,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产品、设施、活动和队伍建设产生全面影响。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新矛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功能都需要对此做出适应性调整。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适应性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战略性整合、专兼结合的复合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服务品质的提升等。

促进文化产业转型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口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购买力,将是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文化市场主要消费人群的青年人数量的减少,如果不能适时提升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购买力,则必然会降低全人口的文化消费购买力,不利于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开发高端老年文化用品是未来开发老年用品市场一个重要增长点,也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选择。未来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将越来越高,老年用品的设计和老年服务的提供以及老年房地产的供给,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文化品位。


◆◆

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人口老龄化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对教育结构、教育发展重心、教育质量和教育内容产生重大影响,深层次的影响就是对教育体制,特别是办学体制的影响。


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现行教育体系将面临结构性调整。从以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的格局向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老年教育并驾齐驱的格局发展。

对教育重心的影响

除了对新增人口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之外,教育事业的重心将是职业技术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特别是针对大龄劳动力和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在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上。这种矛盾,要求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形成新的国家竞争力,从而满足我国老龄社会高人口抚养比的需要。

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应对人口老龄化实践,对教育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在改革课程体系和改革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使人口老龄化基本国情教育和老年期生活知识性教育系统化,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的人才。

对教育体制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推动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改善目前教育资源不足、民办教育发展滞后、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管理行政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04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我国在家庭养老保障功能逐步弱化、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健全的背景下进入老龄社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现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体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保障需求压力越来越大,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与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势必推动和加速养老保障制度的深刻变革。


◆◆

养老保障需求压力攀升
◆◆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如覆盖面扩大和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等的冲抵作用,则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必须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否则,该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将出现问题。但事实上,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率基本没有上调空间。


◆◆

补充性养老保险发展滞后
◆◆


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迟缓。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负担过重,降低了企业提供企业年金等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的供款能力和积极性,企业年金等补充性养老保险市场迟迟得不到发展。

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不充分。受个人支付意愿、个人支付能力、税收政策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以个人年金为代表的商业养老保险的规模还很小,市场组织在提供商业养老保险方面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此外,社会互助养老保障和养老慈善事业刚刚起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补充性作用。


◆◆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
◆◆


支撑一个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需要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但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使我国逐渐丧失这一条件。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领取待遇人口不断增加,而缴费人口不断减少。这将对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产生直接影响,加剧其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

家庭养老保障储备不足
◆◆


目前,我国家庭依然发挥着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的部分功能。伴随人口老龄化,我国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老年人家庭日益空巢化和独居化,家庭结构的这一变迁导致我国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进一步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一些子女迫于岗位的竞争因素,忙于工作和事业,无暇顾及老人;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或少子女家庭普遍存在“代际倾斜”现象,即青年夫妇更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子女倾斜,产生“重幼轻老现象”。此外,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这种人口流动态势使得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更加弱化。在此背景下,家庭养老保障需求加速外移,给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加。


05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疾病谱的转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急剧增长,这将会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造成持续冲击,同时也会推动“健康老龄化”战略的实施、“重治轻防”理念的转变,以及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

健康保障需求大幅度提升
◆◆


人口老龄化大幅提升了健康保障需求。随着人口老年期的延长,特别是随着高龄期的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将显著增加。然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医疗,轻预防”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疾病预防资源不足,难以发挥其在减少疾病发生率、减轻疾病经济负担中的基础性作用。此外,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未建立健全,老年病医院和老年康复、护理、临终关怀机构严重不足。


◆◆

老年人疾病经济负担增加
◆◆


未来我国老年人疾病就医费用将快速增加。预测表明,不考虑住院率的变化,2010年我国老年人门诊和住院的就医费用为5565亿元,预计2050年将达到130987亿元,增加23倍;考虑住院率变化,2010年门诊和住院医药费用为5786亿元,预计2050年将达到155283亿元,增加26倍;60岁以上老年人的疾病经济负担也将显著增加,201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的疾病经济负担为8935亿元,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47638亿元,增加27倍。


◆◆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压力加大
◆◆


面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口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快速增加的现实要求,我国既要依托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或扩展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功能,又要针对老年人特殊的、集中的需求,适当建设一些专业性的、独立性的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

医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缴费人群将缩小,享受保险待遇的人群将相对扩大,以现收现付制为筹资模式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面临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风险,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财务可持续性压力增大。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状况差的地区筹集医疗保险基金的能力较低。统筹层次过低对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工作造成了挑战。


06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服务的影响


◆◆

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存在制度性缺失
◆◆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为防范老年人的贫困和疾病风险提供了基本制度支撑;然而,作为老年人失能风险防范的基本制度安排,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发展却极为滞后,从而造成庞大老年群体的潜在服务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有效的服务需求。这不仅使日益增长的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也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内生性动力,这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瓶颈。


◆◆

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


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日常供养型的居多,绝大多数不具备医疗护理功能,失能老年人最需要的养护型和医护型养老机构严重不足。养老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养老服务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缺少统一规划,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缺乏合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责任边界不够清晰,导致一些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出现功能错位和保障重点错位等现象。养老服务领域的民间中介组织发育不足,行业组织发展缓慢,行业自律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存在各种壁垒,市场在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养老服务行业监管制度不健全,相关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公办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改革完善。


◆◆

养老服务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


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表明,运转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建立被保险人(如失能老年人)、保险人(社会保险机构或商业保险公司)和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要通过立法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用保险合同在法律上明确被保险人和保险人的关系;二是用服务合同在法律上明确保险人和服务机构的关系;三是用服务合同在法律上明确被保险人和服务机构的关系。从现实来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长期照护的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绝大多数失能老年人未被照护保险覆盖,难以成为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方;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运营困难、难以提供规范化与专业化服务的问题。总体来看,由于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养老服务机构三大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依托,健全的养老服务运作机制尚未形成。


◆◆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


许多养老服务机构招收护工难,同时很多护工所做的工作仅限于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难以满足老年人其他方面的专业性服务需求。长远来看,随着劳动力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将逐步走向短缺。妇女是提供养老服务的主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女性老龄化快于男性,21世纪中期将形成全国平均2个女性劳动力对应3个老年人的局面。总之,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将长期面临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环境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很多国家都将面临的问题,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特殊性,面临的挑战压力较大,但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01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机遇


◆◆

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机遇
◆◆


与人口老龄化相对应的是,人口快速增长态势基本得到遏制,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趋向缓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带来了人力资本折旧率的降低,有利于发掘人力资本存量;少子老龄化使妇女从家务活动和子女养育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低龄健康老年人的大量增加,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极为丰富和宝贵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


如何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战略导向。人口老龄化导致消费率的上升,有利于改变我国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也倒逼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转变。农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镇化导致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打破此前土地耕作的规模不经济,整体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
◆◆


我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减少和劳动力结构老龄化的加剧,从而导致我国劳动力稀缺性提高,劳动力成本抬升。这促使企业寻求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客观上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资本、信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型,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发展老龄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老年人口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则为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推动我国老龄产业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推动资本市场改革的机遇
◆◆


伴随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全,养老保险基金将不断发展壮大。其资本运作可以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并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未来老年人口数的快速增加,必然伴随老年人口所拥有房屋资产数量的快速增长。这将为促进住房反向抵押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对商业保险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护理保险等保险业务和相应机构的发展。此外,人口老龄化导致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将促进储蓄管理机构化、机构投资证券化,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


◆◆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机遇
◆◆


老年群体成为社会主导性群体和利益性群体以后,将按照自身需求影响社会发展,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生存问题将推进我国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相关服务体系的完善;老年人对生活环境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的需求,客观上将推进宜居环境建设进程;老年人的权利和安全需求将推进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政府对社会安全建设的高度重视;尊重老年人的话语权,满足老年人的合理利益诉求,将成为调整社会公共政策、创新社会表达机制、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推动力量。


◆◆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的机遇
◆◆


老年人作为文化消费主体,其所形成的文化消费需求将成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老年人作为文化生产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主体,其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文化生产供给的增加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人口老龄化进程本身以及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为文化发展开辟了新领域,成为文化发展新视角、新动能和新实践的源泉。此外,人口老龄化也成为我国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

稳步推进政治建设的机遇
◆◆


今后几十年的老年人,大多数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他们深受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感情,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贡献者、支持者和坚定拥护者。通过加强和创新老年群体社会治理,可以使老年人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力量,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我国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保持政局稳定。


02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优势因素


◆◆

独特政治优势
◆◆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统一意志、集中力量、齐心协力应对重大问题的政治优势和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老年人民生和老龄工作,老龄事业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部署。从1994年至今,我国连续编制实施了5个老龄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仅“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出台的涉老规划就有 68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配套规划381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会议、调研、考察、出访等场合对加强老龄工作、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对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宗旨、价值理念、战略方向以及工作原则、思路、重点等作出明确要求,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经济基础优势
◆◆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位,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为从经济层面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进行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较大空间。在未来十几年内我国保持较高国民储蓄率的基本格局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赢得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基础。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为873.29美元,在世界排第117位,属于比较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此后,我国人口老龄化以略快于世界平均速度发展,中国人均GDP则以数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率提高。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正在发生变化。


◆◆

文化传统优势
◆◆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几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养老孝老敬老的孝道文化,崇尚和谐、重视家庭伦理亲情、注重自我修为,这些文化传统因素都为引导和动员个体、家庭和社会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良好的思想观念基础。


◆◆

资源配置优势
◆◆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配置资源的效率将不断提高,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以及进行资源动员与配置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将不断上升,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将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承认,在世界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一切都为我国统筹配置国内外资源、分散人口老龄化风险提供了有利条件。


◆◆

劳动力总量优势
◆◆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2012年前后开始下降,但在2020年之前下降的速度并不快。预计到2020年中国15~59岁的人口总量为9.13亿,比峰值时的9.4亿仅减少约2700万人。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总量在2020年之前仍是充足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有限。


◆◆

区域差异化优势
◆◆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和地区间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这为在国家层面将人口发展机会和经济增长机会相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譬如,可以利用各地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引导人口跨区域合理迁移和流动,采取相应的错位发展策略,延长各地区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时期,最大限度地收获人口红利。


◆◆

老龄后发优势
◆◆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起步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些制度安排可以充分汲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在发展路径的选择、关键制度的建设方面,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避免二次改革的被动局面。同时,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我国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带来了一定的后发优势。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