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三垟湿地

2025-11-01 08:10 掌上温州客户端 

161个小岛、138条河流,构成了三垟湿地如今“垟漂海面、云游水中”的特殊水网地貌。

在唐代以前,三垟湿地还是一片汪洋。宋代开始,人口才逐步迁入,而建造宗祠基本始自明清二代。

舟楫,是湿地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而140多座大大小小的桥梁,同样承载了河乡湿地的历史文化基因。

北人南渡桥证史

三垟湿地的北入口附近,有一村名为张家桥,村口坐落着一座古老的石桥,便是张家桥。桥南端建有张家祠堂,供奉着北宋忠惠侯张理、南宋御林军统领、郡马张淳恩以及张氏列祖列宗的彩绘塑像。

根据张氏家谱记载,建桥的张氏族人,是明代迁入湿地的始祖张珍。

张珍,字守玉,号隐耕,娶岑山寺巷薛氏女。且先有张家桥,后有张家村。清道光己酉年,桥名另刻张家桥。

要追溯张氏的来源,据《张家桥张氏宗谱》与《弘治温州府志·祠庙》记载,张氏第一世祖张理,武进士出身。

宋徽宗宣和庚子(1120年)敌寇侵袭、屠掠至温,张理“奋身驰马,力战方酣,群贼披靡”,然而战斗之时,他因登上被敌寇焚坏的桥梁而坠入水中溺死,当地人为纪念他为其立祠,并同时祭祀同为抵寇牺牲的四人。因张理在德祐年间被封为忠惠侯,此庙也称张忠惠侯庙。张忠惠侯庙原址位于现鹿城区美人台附近,可惜随文革与旧城改造,现已无存。

张理是北方人,殉国在温州战场后,后人迁居温州,开始留居城内。忠惠侯张理之子、张氏二世祖张淳恩,号公祐,便已定居温州。

据《纲鉴合编·南宋记·高宗》记载,南宋建炎四年宋高宗赵构南逃至温州后,金兵步步紧逼,关键时刻张淳恩挺身而出,驾船反击:“提领海舟张公祐引大舶击却之,金人引还”,才保宋高宗不被俘虏。为此,宋高宗对张淳恩格外信赖和喜爱,敕封他为御林军统领,并赐婚他成为郡主驸马。

随着宋室南渡,大量北方人口移民温州,带来了温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一座桥,一个家族,无疑是温州与南宋王朝深厚渊源的一个注脚。

湿地内,同样可以追溯其历史至明朝的桥梁,还有位于三郎村的三郎桥。

这座于上世纪80年代初改建的混凝土平桥,原为明万历十三年(1585),光禄寺署丞王至淙初建的弓形三间石板桥。因其排行老三,人称三郎,民间称桥为“三郎桥”,村以桥名。清康熙年间(1662~1722),该石板桥曾重建。

榕庙伴桥水乡韵

温州先民敬畏大自然、信奉神灵,因此湿地内庙宇众多,其内供奉各类大小神祗 100 余种,香火不断,有的还颇具规模。

建桥在庙宇旁边,仙池桥即为一例。

仙池桥建于池底村关帝庙旁。其实,仙池桥是市区卖麻桥移建的。关帝庙原建在一个大水墩上,从前信众进庙求神拜佛,都要乘渡船过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地人正在商议如何筹资建桥时,得知温州黄土山附近的卖麻桥必须予以拆除,池底村人遂将被拆的卖麻桥桥板、桥柱等构件全部运到池底,并按卖麻桥原貌移建关帝庙前,取名仙池桥。


仙池桥还在老桥桥面上加筑了横梁和小柱,两个伸入河中的白色柱础,一边接着庙宇的院落,一边连接着三茶路口的长廊。长廊取名仙池锦廊。

仙池桥的另一特别之处,还在于此处水域水流迂回曲绕,加之古榕依傍,一树、一桥、一庙,构成了典型的湿地水乡景象。

桥边的这棵无柄小叶榕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而像这样现存于湿地的百年古树共有28棵,超过300年树龄的有22棵,全部都是无柄小叶榕。


古时湿地内水网密集,航船难以辨别方向,以榕树为代表的高大树木,便是重要的航标。同时,这些榕树多长于临水之畔,树荫蔽日,树下清风习习,也是居民休闲聚会的好去处。

除仙池桥,仙垟桥也建在榕树和寺庙旁边,位于应宅村与河头村交界处。

桥贯古今技艺传

桥梁连通了两岸,也连贯了古今。

在三垟湿地,最有年头的桥梁基本上为石板桥。比如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垟大桥,就是一座南北向七跨石板桥,也是三垟街道三普登录点,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而后重建或新建就有了水泥桥和钢筋混凝土桥。最能体现现代桥梁技术和湿地人文历史的桥,也是目前湿地内最长的桥,莫过于南仙堤。


作为游园赏湿地的主要通道之一,南仙堤全长3.1公里,由9座不同风格的桥串联而成,每座桥名都突出“仙”字,贯穿了北入口和西入口,是温州市政类最长的连拱桥。

“仙”自三垟湿地的古称——“仙垟”而来。

民间有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国师刘伯温的陪同下,登吹台山察看地势,偶见鹿城东南一带河流如蛛网,陆地如岛屿,星罗棋布,郁郁葱葱,烟雾霭霭,和平清静,便问是何处。刘伯温回答,是温州城外的一处“仙垟”。朱元璋脱口而出:好一个“南仙垟”, 真乃神仙之居也!

虽传闻无从考证,但可以看到自明朝之后许多记述中出现了“仙垟”。

明嘉靖年间,学者、官员王激曾描述:“出城南三十里为仙垟,以人多水居,往来者之罕登其案也,故以仙名。”

王激的学生张纯在《存愚录》中则提到:“今永嘉之仙垟,不五六十亩许,或二十亩许,四周皆水。”

湿地内还有一座泰顺廊桥,是市民游客的打卡胜地。五福园内的“琼华廊桥”,全部采用木榫结构,不用一根铁钉,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直机老人的封山之作。


三垟湿地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河乡湿地之一,密布其间的桥梁,无疑是水乡文化的载体,如诉河乡故事悠悠。


参考资料:

《三垟湿地文化田野调查结题报告》

《“桥”见好风光!三垟湿地的桥个个风景独好,而你却不知道!》


编辑:杨晓宴

校对:夏忠义

责编:吕进科、汤琰琰

审核:陈铣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